女子給了外賣小哥一個差評,竟被這樣報復,消費者還有差評權嗎?

網購、快遞、送快餐、滴滴等是近些年來社會中的新興行業,隨著人們對這一新生事物的慢慢適應,需求量也是日異擴大,購物訂單訂量有時甚至爆棚,顧客對快遞、快餐速送的服務態度及速度要求也逐步在提高,而由於差評導致的不愉快也是比比皆是,甚至因為恐嚇、騷擾等威脅,消費者都沒有差評權了。

女子給了外賣小哥一個差評,竟被這樣報復,消費者還有差評權嗎?

近日,南京的張女士中午在餓了麼平臺花費72元點了份披薩,可當外賣送到時,披薩已變得七零八落,無法食用。張女士無奈投訴了外賣小哥。沒想到,此後她的手機不停地收到騷擾短信及電話。張女士認為此舉明顯是外賣小哥的報復行為。而外賣小哥則表示,想找對方協商卻被掛電話,自己也被扣罰了一百元。該騎手所屬的外包平臺“點我達”方面表示,若該情況確實存在,騎手將受到處罰。目前,張女士已將此事向警方報備。

女子給了外賣小哥一個差評,竟被這樣報復,消費者還有差評權嗎?

女子給了外賣小哥一個差評,竟被這樣報復,消費者還有差評權嗎?

觀點:

第一,買家花錢買服務,遲到、灑湯、菜涼等問題,按照外賣平臺規則就是應該給差評,外賣評價是買家唯一的反饋渠道,應該值得尊重和理解。

第二,配送人員採取溫和的態度解釋道歉,往往也會緩解問題。舉個例子,上個月我點了一個外賣遲到一個小時還沒到,但是小哥提前打電話跟我講車壞了走路過來的,並且額外補償給我一個棒棒糖,雖然只值一塊錢,但是比給差評的損失小太多了,而且我給了他好評。靈活處理,也會解決問題。

第三,平臺規則機制問題。高峰時期平臺的機制很不合理,導致商家,買家,配送員都是受害者,平臺把風險和損失都轉移給商家,買家,配送員。評價機制也不合理,處罰力度過大。對配送員和商家壓榨抽成太大,導致顧客購買外賣成本上升,商家和配送員降低服務品質,實際情況低於買家心理預期,導致三者之間的矛盾和衝突。環環相扣。

第四,其實外賣行業已經進入中後期,競爭壓力大,平臺補貼減少,投資者為追求投資回報,要求總裁、總經理等等職業經理人儘快實現盈利,羊毛出在羊身上。商家,配送員,買家都是中下層階級,都是資本運作下的棋子,三者都是受害者,也是紅利的貢獻者,背後的資本家才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第五,單單就這件事來看,服務不滿意就給差評,買家沒用任何過錯,這是平臺的規則,配送員你加入這個行業就說明你已經知曉和並且遵守這個規則。無規則不成方圓,講情懷必定是少數,規則是永遠大於情懷的,只有這樣社會才會有序的發展。改革開放後期,各行各業競爭加劇,大家都是中下層階級,大家都在為自己的理想打拼,大家都不容易。不能夠以犧牲我的利益,通過道德綁架來滿足你的錯誤。

第六,差評的好處。雖然說平臺的規則和機制確實不合理,但是並沒有改變,存在即合理,說明這個規章制度在現目前是比較好的。任何行業都有優秀的人,和表現差的人,總有人經常得到差評,總有人經常得到好評,人與人之間是有差別的。抱怨平臺規則或者抱怨買家不理解你之餘,為何不能改進方法,業餘時間熟悉周邊地圖和路線,爭取又快又好,有問題多和商家和買家溝通,提升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你做的足夠優秀,還會給你差評嗎?

第七,不能夠以我不容易,就不應該給我差評劃上等號,社會是先講規則再講情懷,讓座是自願不是必須,不能道德綁架甚至打人罵人,並且威脅。當今社會就是因為講情懷的人越來越多,把很多事情當成理所應當。越來越多的人靠道德綁架、社會輿論,鑽法律的漏洞和空子,要明白法律始終高於道德。

我強烈呼籲要重新重視契約精神、規則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