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女孩性虐弟弟成癮,藏刀謀殺家人,真相令所有父母深思……

在人們眼中,孩子一直是善良、純潔的象徵。

但一個叫Beth Thomas的6歲小女孩卻顛覆了很多成年人的三觀。

6歲女孩性虐弟弟成癮,藏刀謀殺家人,真相令所有父母深思……

紀錄片海報

這是一部名為《怒焰狂花》(Child of Rage)的紀錄片,片子大部分是心理醫生和這個6歲小女孩的對話。

6歲女孩性虐弟弟成癮,藏刀謀殺家人,真相令所有父母深思……

Beth Thomas生活原型

小女孩五官清秀,大眼睛炯炯有神,面對醫生的追問,她態度誠懇,語氣平和。然而他們的對話,只聽幾句,就讓人毛骨悚然。

“你弟弟John為什麼怕你?”

“因為我一直在傷害他。”“你爸媽會擔心你傷害他們嗎?”

“會。”

“你會怎麼傷害他們?”

“用刀捅。”

6歲女孩性虐弟弟成癮,藏刀謀殺家人,真相令所有父母深思……

在描述這些事的時候,只有6歲的Beth邏輯清晰,條理清楚。她的眼睛裡沒有痛苦,也沒有不安和愧疚,冷酷得像一個殺手。

她口中的爸媽,是養父母Tim和Julie。

6歲女孩性虐弟弟成癮,藏刀謀殺家人,真相令所有父母深思……

Beth和養父母的全家福

1984年,社工將19個月大的Beth和7個月大的Jonathan帶到夫婦倆的面前,並向他們承諾兩個孩子都很健康。

然而很快,他們就發現事情有點不對頭。姐姐Beth有嚴重的暴力傾向。

看到一窩嗷嗷待哺的小鳥,她的反應不是覺得他們可愛,而是不顧媽媽的勸阻,直接把它們掐死。

6歲女孩性虐弟弟成癮,藏刀謀殺家人,真相令所有父母深思……

虐待弟弟,野蠻無理

她還總是毆打弟弟,並對弟弟讓她停下的懇求置之不理。

面對心理醫生的問題,她說,想要殺死弟弟,殺死爸媽,殺死她身邊的所有人……因為養父母無法想象小女孩會做出什麼事來,只好每天晚上都把她反鎖在房間裡。

Beth之所以變成這樣,是因為她很小的時候媽媽就去世了。Beth和生父一起生活,卻從1歲多開始就被他性侵和虐待。

6歲女孩性虐弟弟成癮,藏刀謀殺家人,真相令所有父母深思……

Beth童年照片

Beth曾給心理醫生畫過一幅畫,描述她的生父是如何性侵她的。

爸爸經常來到我的房間,脫下我的睡衣,然後就動手。我只記得,當時我不斷地哭,但是爸爸沒有停下來。

這樣的虐待持續了7個多月。

雖然她在講述的時候一臉平靜,但童年的巨大陰影無疑為她之後的生活,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

Beth每天都會不分時間、不分場合地“自摸”,甚至把自己搞得血肉模糊,但即使這樣她都無法停手……

6歲女孩性虐弟弟成癮,藏刀謀殺家人,真相令所有父母深思……

她甚至還亂摸弟弟John,強行把弟弟的褲子脫下,不斷地踢、拉扯他的生殖器,將手指插進弟弟的肛門。雖然她可能也不知道這些行為意味著什麼,但很顯然這和Beth童年受到的虐待息息相關。

經醫生診斷,Beth是得了一種叫“反應性依戀障礙”(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的心理疾病,主要症狀就是恐懼、痛苦、過度警覺和暴力傷害。

欣慰的是,故事有個不錯的結局。在心理治療師的幫助和養父母的關愛下,Beth慢慢建立了對自己,對善惡的正確認識,成長為一個真正健康的孩子。

6歲女孩性虐弟弟成癮,藏刀謀殺家人,真相令所有父母深思……

故事講完,過程扎心。

很多人說,孩子在三四歲之前的記憶是一片空白,但事實並非如此。

有研究證實,孩子從小就擁有長期記憶,只不過絕大多數記憶在大腦發育的過程中丟失了。

如果記憶帶有強烈的情緒(比如性虐待),那麼孩子在兩年之後仍然記得這些事情的可能性將是其他記憶的3倍。

簡言之,即便孩子會忘記細節,但是某些兒時的回憶還是會在長大後影響著他們。

6歲女孩性虐弟弟成癮,藏刀謀殺家人,真相令所有父母深思……

更有許多案例和研究表明,幼年時遭受性虐待會給受害者留下難以估量的持久影響。

一些孩子在長大後會像Beth一樣,產生自我厭惡感,通過吸毒,強姦,賣淫的方式來逃避現實,把自己曾經遭受的痛苦施加到他人身上...

美國舊金山兒童虐待理事會的宣傳海報上也曾經提到,在美國,平均有80%的囚犯曾在年幼時遭受虐待或者性侵。

6歲女孩性虐弟弟成癮,藏刀謀殺家人,真相令所有父母深思……

這背後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幼年陰影沒有得到及時、正確的開解,特別是片中Beth這樣遭受到親生父親傷害的孩子,從小生活在不健康的依戀關係中,更讓他們長大後極度缺乏安全感,不願意相信任何人,性格也越來越極端。

瞭解與孩子的依戀關係類型 ,有助於幫孩子建立安全感

6歲女孩性虐弟弟成癮,藏刀謀殺家人,真相令所有父母深思……

研究顯示,如果孩子與父母間有安全的依戀關係,他便能很好地控制情緒、能在壓力下保持冷靜,以及懂得與他人友好相處。這些表現是孩子內在成長的一部分,也是他將來在面對生活中的挑戰、苛求時,能恢復到自我平衡狀態所必要的素質。

相反,一些孩子和父母之間還有3種“不安全”依戀關係存在。

1、混亂型依戀

在美國5%-10%的人口中,暴力的父親是恐怖之源。孩子大腦深處的一部分,驅使著他想遠離暴力的父母。由於父母才是恐怖和混亂的根源,孩子除了恐懼,找不到更好的解決辦法和對應策略,“支離破碎的自我意識”也就在這種狀況下產生了。

2、迴避型依戀

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多,而且不能被父母關注或定期安慰。這類孩子極有可能出現被同齡人控制的情況,與他人的情感溝通顯得冷淡。

3、矛盾焦慮型依戀

媽媽在餵養孩子時,不確定是否可以把孩子喂好而感到焦慮,就有可能會把緊張轉移給孩子,進而孩子也會從媽媽的狀態中感受到焦慮。如果沒有得到可靠的修復,孩子會漸漸變得不確定是否可以依靠父母,長大可能會容易焦慮、不信任他人,但又渴望親近他人。

和父母之間安全的依戀關係,是孩子形成健康心理的根基

內向、自卑;粗暴,有很強的攻擊性;冷漠,對什麼滿不在乎,這些心理問題表現不同,但原因基本相同,因為孩子在嬰兒期缺乏和父母的安全依戀關係。

6歲女孩性虐弟弟成癮,藏刀謀殺家人,真相令所有父母深思……

電影《二次曝光》劇照

電影《二次曝光》中,美容諮詢師宋其年幼時親眼目睹了母親被人殺死,後被參與調查此案的律師劉建收養。童年的創傷令宋其產生幻覺,以為是自己殺死了和男友偷情的閨蜜,撞死了涉案的警察,從此開始了絕望掩飾的逃亡之旅。

一般, 2-6歲的孩子,已經能夠開始感受到外界的環境,並漸漸和他周圍的環境產生聯結。在這期間,父母和孩子之間建立起安全和穩固的親子關係,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穩定、充滿愛的生活環境,會讓孩子感受到穩固的安全感,並逐漸建立自信心。

此外,父母在1-3歲孩子自主性和獨立性開始發展的時候,沒有給孩子建立良好的行為邊界和規則,或在3-6歲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社交能力開始萌發的過程中,自信心沒有得到很好的建立,也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影響。

愉快的家庭氣氛,是孩子健康心理的長久保證

孩子的心理健康與父母的心理健康和父母雙方的關係密不可分,一個擁有愉快、和諧的家庭氛圍,擁有穩定情緒,懂得接納、支持的父母,以及吸收和見證了滿滿的愛的孩子,最不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6歲女孩性虐弟弟成癮,藏刀謀殺家人,真相令所有父母深思……

《歡樂頌》安迪劇照

《歡樂頌》中的安迪,因為成長在一個沒有父母擁抱和愛撫的環境中,加之對家族精神病史的恐懼,嚴重缺乏安全感,所以她總在旁人面前擺出一副高冷的姿態。自卑感又使她刻意與同性和異性保持著身體的距離,這種“親密恐懼症”更導致她在各類社交關係中小心翼翼。

依戀關係健康,有安全感的孩子

不會輕易放棄對生活的努力

安全感充足的孩子才能發展自己,不會受到外界的左右和干擾,也不會遇見困難輕易放棄努力。一旦確認他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的意義和價值,孩子就可以繼續發展自己,不會再浪費精力和時間去獲得安全感。

6歲女孩性虐弟弟成癮,藏刀謀殺家人,真相令所有父母深思……

電影《心靈捕手》劇照

美國影片《心靈捕手》中,清潔工男主威爾是個智商超人的數學天才。因為他是孤兒,童年時,他在養父母家遭受的虐待讓他在長大之後用對自己才華的視而不見甚至封閉來保護自己。他打架,偷竊,毆打警察,甚至要被捕入獄,直到得到一位心理學家的救贖,少年天才終於打開心扉。

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父母要牢記這10句話

6歲女孩性虐弟弟成癮,藏刀謀殺家人,真相令所有父母深思……

  • 積極回應孩子。
  • 擁抱孩子,把愛說出來。
  • 不對孩子濫施威脅和懲罰。
  • 不要輕易向孩子承諾,一旦承諾就要兌現。
  • 永遠不要和孩子開玩笑說“我不要你了。”
  • 無論工作多忙,都抽出時間陪伴孩子。
  • 從1-2歲開始,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 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事情,不過度保護、包辦、代替。
  • 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難,表示理解、支持和幫助;欣賞孩子,肯定他的努力。
  • 生活有規律,規律的生活讓孩子感到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