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奇:在黔西南,我闻到空气中的甜……

张奇:在黔西南,我闻到空气中的甜……

张奇:在黔西南,我闻到空气中的甜……
张奇:在黔西南,我闻到空气中的甜……

峰林田园

有机会赴贵州黔西南自治州采风,对我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因为陌生,所以向往。虽说采风与旅游不同,但从地理意义上来说,都是从自己住腻了的地方,到别人住腻了的地方,加之时间不长,只能走马观花,就更加在心理上将之等同于一次旅游。忙碌了半年,太需要一个短暂离别来摆脱纷繁的工作环境,给大脑补点儿氧,让身体偷个懒了。

张奇:在黔西南,我闻到空气中的甜……

万峰林

逃离酷热的深圳,一下飞机,就被这里清爽宜人的气候征服了。一行人放下行李,直扑兴义市郊久负盛名的万峰林,迫不及待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细雨霏霏中,山山相连,川川相通,水气氤氲,似薄纱环绕。路边有迎风招展的野花,眼前是满目苍翠的田野,远处就是那与天相接、一望无际的千山万壑了。所有人一边赞叹景色秀美,一边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空气。《中国作家》杂志社总编王山老师问,你们闻到空气中的甜味没有?我使劲吸了吸鼻子,确实闻到了芬芳,但甜味一时还不知道怎样感受。心想王老师这个甜的感觉,莫不是幻觉吧,难道久居北京常年被雾霾困扰的人,不但嗅觉比我们发达,味觉也进化到了与一般人不一样的程度?

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打算到酒店附近溜达,不料赶上一阵急雨。回去取伞太费周折,怀着试一试的心理,开口向停车场门卫借伞,门卫小哥二话没说就给了我一把,没有丝毫的犹豫,也没有索要任何证明。

浏览楼房、街道、户外广告,漫看行人、交通、各类店铺,用一双探寻的眼光,企图着一些特别的发现。却也是高楼大厦耸立,道路宽窄相宜,街边店铺繁多,人车分流有序。一圈下来,不但楼房的密度与高度超出我的预期(看来房地产的繁荣没有落下任何一座城市),城市的整体景观与规划秩序也超出了我对内地一个不发达中等城市的想象。书籍中夜郎自大的印象与黔驴技穷的典故,似乎渺无踪影,年均经济增长率已跃居全国第三的贵州省,处处呈现出勃勃生机,这里也许正好是一个缩影。

张奇:在黔西南,我闻到空气中的甜……

兴义市

回到酒店门口,遇到几位同行者正在议论门口一副超长标语广告,言入住酒店不收押金、离开酒店不需查房。

“这可不简单,一些国际五星级的酒店也做不到,这样一个小地方的本地酒店,敢为天下先。”有人说。

“我们这里的人可靠,也相信别人的可靠。”时昌自豪地说——他是黔西南日报社的社长,此次采风活动的邀请方。

我脑子里闪过停车场借伞给我的小哥那张圆圆的脸。

“早餐不在酒店,我带大家去品尝本地小吃吧!”时昌说。

“是不是三碗粉?”我兴奋地问,刚才在街上看到了一个旅游广告:“做好三碗粉,开出美丽花。”就很想知道究竟是哪三碗粉。

张奇:在黔西南,我闻到空气中的甜……张奇:在黔西南,我闻到空气中的甜……
张奇:在黔西南,我闻到空气中的甜……

金州三碗粉

时昌说,兴义羊肉粉、兴仁牛肉粉、安龙凉剪粉,是黔西南自治州的特色小吃,历史悠久,妇孺皆知,如今既是本地饮食文化的象征,也是当地政府扶贫脱困的一项举措,发展饮食业的同时,还可以带动养殖业,特别方便老百姓实施。

“还符合八项规定,肯定不超标。”我开玩笑说。

粉店干净整洁,吃客安静闲散。时昌帮着点了一些特色米粉与几样点心,果然咸淡相宜,口感很好,直吃得我们脸红冒汗,味蕾雀跃,肠胃欢呼。

出店门几步,时昌指着另一家羊肉粉店说,我们就在这里吃吧。大家驻足看了几眼,一个很普通的小店,与刚才那家差不多,生意不错,很多人在埋头吃粉。再一看,整条街都是这样的小吃店,门面大小相同,食物有所区别,没有吆喝揽客,没有占道经营,人来人往,各自安好。

吃了兴义羊肉粉,便向晴隆行。

我们的第二站是赫赫有名的二十四道拐,一段举世闻名的盘山公路,在自治州所辖的晴隆县境内,离自治州首府兴义大概两小时车程。

张奇:在黔西南,我闻到空气中的甜……

“历史的弯道”

因为名气太大,来到现场的时候反而没有太多激动。实事求是说,就坡度与难度而言,这并不是我见过的最难驾驭的盘山路,但确实是最有名的盘山路,上个世纪那场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结束时,它的面貌就经美军记者之手,展现在世人面前了。名噪一时的史迪威公路、抗战生命线、驼峰航线,以及与之相关的中国远征军、中缅印战区等,任何一个学过中国现代史的人都知道,重庆的史迪威博物馆花园里一面石墙上,有用中英两文刻着的一句“炮声沉寂,硝烟远去,唯有历史的友情、我们的记忆,长留天地”,说的就是这段历史。我的兴趣在于将书本知识与现实场景重合、印证,一切如自己的判断就心满意足,发现了差异便要纠缠盘问一番,这是一个历史系学生的固执。于是,我对之前不知道的史迪威小镇产生了兴趣。

大概不光自己,没去过的游客,可能都不知道这里有一个史迪威小镇。旅游小册子介绍说,史迪威小镇是晴隆二十四道拐景区的景点之一,2015年仿照美式乡村(确切说是史迪威的家乡)的模式进行建设,由当年美军营地和美式乡村民居两部分组成。其中,美军营地包括教堂、飞机模型式咖啡厅、军用运输车式旅馆和油罐式餐厅、超市、湿地公园、叠型水体等。完全建成后的史迪威小镇,将让游客既能欣赏民族村寨相关的实景演出、参与民俗活动,又能体验美式乡村的生活场景,感受晴隆中西合璧的历史文化积淀。

张奇:在黔西南,我闻到空气中的甜……

史迪威小镇

站在二十四道拐观景台,远眺史迪威小镇,红色尖顶、米黄色墙面的别墅式小屋,一栋栋掩映在绿树丛中,确实有一种异域风情。尽管在深圳见多了冠以瑞士小镇、意大利小镇、西班牙小镇之类的小区,眼前这片外表是洋房、实际上是农家小院的别墅,还是让我产生了时空错乱的感觉。毕竟周围是群山、脚下是梯田、远处是盘山公路,一派标准的“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贵州地界景象,在这古时的夜郎、黔驴技穷的闭塞之地,忽地冒出这么一排异国情调的建筑,我当然好奇,不由得发问,史迪威来过这里吗?

“没有,这个小镇是为了纪念他为中国抗战所做的贡献,也是为了发展旅游。有了抗战公路和二十四道拐,再加上这些别墅提供给人居住,景区就完善了。”陪同者实事求是说。

我旋即在手机上百度了有关资料,还电话咨询了北京的同学,他在军事科学院从事二战史研究,试图了解一些最新研究成果,毕竟,自己离开研究工作已经20多年了。同学告诉我,二十四道拐在晴隆已经没有异议,史迪威在抗战中帮助训练中国军队、要求蒋介石公平对待共产党的抗日武装、派美军观察团赴延安、使外界更多了解中共的抗日主张,以及在指挥具体的中缅战役中,都做出过自己独特的贡献。正是这样,才有重庆史迪威博物馆,历史不会忘记他,中国人民也不会忘记他。

张奇:在黔西南,我闻到空气中的甜……

1945年1月27日“中印公路”通车典礼盛况

自然,善良淳朴的黔西南各族人民,更不会忘记史迪威。铭记历史,珍惜友谊,用这种方式纪念一位有功于这片土地的异国将军,又有什么不好呢?至于他来没来过这个地方,并不是最重用的,我想。在那样一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为了和平,为了保卫家园与亲人,美国人、中国人、英国人、印度人、缅甸人及世界各国人民,都在浴血奋战。从1938年起的七年时间,晴隆为国民革命军输送新兵多达3983人,每15个晴隆人就有一个上了战场,中央电视台《世界地理》频道把晴隆莲城誉为“英雄城”,晴隆人民受之无愧。而史迪威公路——这条著名的抗战公路,不仅把美国的援助物资运送到了急需的中国抗战前线,也把晴隆人民的抗战与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联系在了一起。史载,抗战期间,经过晴隆的各种大小部队共有几十万人,从这些经过的队伍里,就有史迪威将军指挥的运送抗战物资的美国大兵。

历史曾有这样一个场景:一辆运输战略物资的车停在了路上,下来一个高鼻子蓝眼睛的美国大兵,也许是累了想抽根烟,摸了摸口袋,发现没带火,于是他朝一个当地的老乡走去。老乡听不懂他说什么,但是看到他嘴上的烟和他的手势,马上明白了,于是把自己燃着的土烟递上,与美军大兵“对火”。抽着烟,美国大兵很想和老乡说点什么,可惜语言不通,他只好伸手拍了拍对方的胸脯,老乡则一脸憨笑地望着他。

张奇:在黔西南,我闻到空气中的甜……

中美友谊的“火花”

随行的摄影记者捕捉到了这难得的画面,并敏锐地按下了镜头。如今,这历史上温馨的一幕,被制成巨型雕塑,耸立在二十四道拐景区。当地宣传部的同志介绍说,只有关系特别好的人才会有这样“对火”的动作,所以这尊雕塑也叫“友谊之火”,象征着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中美友谊。

“这是一个历史的见证,我要在雕塑前留个影”,刚说完,宣传部的同志就热情地举起了相机,看得出,他们对自己的这个创意以及这个创意带给我的激动感到很满意。

可以说,没有二十四道拐和抗战公路,史迪威在黔西南人民心目中的影响也许没有这么大;而没有史迪威当年的坚持,恐怕也没有这条最终绕到晴隆的抗战公路。虽然蒋介石给这条公路命名的时候,史迪威已经离开了中国,但谁也不能抹去他在历史上的这段印记。史迪威小镇,寄托了晴隆人民对过去的追忆,更寄托了他们对未来的期待。当年,史迪威与黔西南人民在那样一个战火纷飞的时空相遇,今天,他们再次在这样一种和平安详的时空里相望,前者是历史的机缘巧合,后者是一种人为的安排。既然史迪威与这片土地有缘,在这片土地上再现一个他的家乡,对于一个有着国际视野的将军来说,他乡即故乡。

张奇:在黔西南,我闻到空气中的甜……

运送抗战物资的卡车沿着“24道拐”蜿蜒而上

史迪威小镇的创意建立,饱含了黔西南人民质朴的感情与友善。

离开的那天下午,时昌请我们绕道机场附近的花海景区。天已完全放晴,阳光下的鲜花开得恣意任性,洋洋洒洒,置身于这片花海,顿觉花香四溢。

猛然,我闻到了空气中的甜味。王山老师说的没错,这里的空气真是甜的。甜与美相亲,甜与善相连,甜与爱相伴,正是这甜美的空气与水土养育了真诚、质朴、善良的黔西南人民。

山川之美可叹,人心之美可敬。(文/ 张 奇 图/ 黔西南日报记者 邢贵龙 黔西南日报图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