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早晨起來太陽是在東北方向升起的?

騎獅子的貝塔


看起來,太陽不僅可以從東北方向升起,還可以從南方升起來了呢,那是為什麼呢?


我們知道,地球表面的點隨地球自轉產生的軌跡中周長最長的圓周線,被稱為赤道。赤道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半球,其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是劃分緯度的基線。赤道的緯度為0°,是地球上最長的緯線。

地球繞太陽公轉,相對地,也相當於太陽也在繞著地球轉,轉一圈為一年。地球在自轉,轉一轉兒為一天。地球是沿橢圓形軌道繞太陽公轉的,它的自轉是沿著傾斜地軸旋轉的。傾斜的角度為 23.5度。這使得太陽光直射地球的區域,會隨著地球在公轉軌道上位置的不同而改變。

地球表面與太陽光入射角度成90度的地點,是太陽直射點。

理論上,春分,太陽直射點在赤道(0°),然後逐漸北移。夏至,太陽直射點在北迴歸線(約北緯23度26分),然後逐漸向南移。這就有了我們北半球要經歷的夏季。秋分,太陽直射點在赤道(0°),過後繼續往南移動。冬至,太陽直射點在南迴歸線(約南緯23度26分),然後向北移動。

到我們的夏至時節,太陽已經運行最偏北的地方去了。我們看起來太陽就好像是從北方(東方)升起來的。

夏至過後,太陽的直射點從北迴歸線逐漸往南移,感覺上好比太陽離北半球逐漸變遠,照到北半球的太陽光就越來越呈傾斜狀,當然熱量就少些,北半球就逐漸變冷,直到理論上的最冷一天——冬至。這就有了我們北半球經歷的冬天。

中國在地球的北半球。咱們的老老祖宗,最初生活繁衍的地方,被稱為中原地區。中原,簡單地說在黃河中下游地區與淮河上游以北吧。這一片的緯度,大約在北緯三十多度到四十來度吧。

我們的老祖宗中的賢哲們就曾站在那一片土地的某個地方,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仰觀天象、俯察人文。並將所得的天文成果,代代相傳。

很顯然,老祖宗們站在中原地區仰觀天象,看到的多半是北半球的天空。

在漫長的歲月裡,老祖宗們看到太陽昇了又落,落了又升;也看到月亮出了又隱,隱了又出;還看到好多好多星星,都是有規律地反覆出現。而且他們還觀察到太陽月亮各種星星出現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月日的時候,地上相應出現的物候。甚至據此判斷出了“季節”,“節”“氣”並用以指導什麼時候該栽秧子,什麼時候該堵耗兒洞洞。他們為了把看到的天空表示清楚,還選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星星來標記東南西北。那就有了二十八宿。

東方七宿為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七宿為鬥、牛、女、虛、危、室、壁;西方七宿為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方七宿是井、鬼、柳、星、張、翼、軫。

地球並不是一個正球體,而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假如我們用一根線連接兩極將地球分成兩半。這根線叫子午線。它東面的叫東半球,西面的叫西半球。

地球赤道為零度緯度。地球最高緯度為南北各90度。即南極點、北極點。

日出東方。由東向西運行。東半球都叫“東”?用緯度來分,有180度,這個“東”到底在哪一“度”上呢?

這要看觀察者在什麼時間站在什麼位置。日常感覺上,觀察者面向太陽昇起來的方向,在一天中太陽最早出現那個時刻太陽所在的方向,就是正東方。準確一點來理解,就觀察者而言,正處於直射點的人,觀察到的正在發出直射光的太陽的方向,才是“正東方”。

如果是在春分日,站在赤道看,太陽光直射赤道時太陽的位置可視為正東方。雖然就算過幾日看,雖然太陽位置有所變動,從目視上,仍然有個“東方”可以確定。但隨著時間的變動,這個“東方”其實已經發生了變化。就中國來說,春分過後,太陽直射點是在往偏北的方向移動。一直到北迴歸線(北緯23度26分)後又往南移動。對中國人來說,進入夏季,太陽就離我們越來越近,越來越曬人。

春分過後,至少在北極的某個“點”上,就會看到,太陽始終在地平線上,24小時都是白天,這就是極晝。而且這樣一直被太陽照著的“點”會越來越大。在北極的極晝時間裡,另一邊的南極,至少有一個“點”就進入極夜。即24小時都是夜晚。同樣這個“點”會越來越大。

在北極極晝時間裡,因為太陽越來越偏北,太陽始終照向北極的面積會越來越大,直到夏至日達到最大。夏至至長。北半球夏至的那一天白天就最長。然後極晝範圍逐漸縮小,直到秋分日消失。而另一面,南極,又開始出現極晝。到12月22日我們的冬至日南極的極晝範圍達到最大。到春分消失。

明人張景嶽在《類經圖翼》中說:“予嘗考周天七政躔度,則春分二月中,日躔壁初,以次而南,三月入奎婁,四月入胃昴畢,五月入觜參,六月入井鬼,七月入柳星張;秋分八月中,日躔翼未,以交於軫,循次而北,九月入角亢,十月入氐房心,十一月入尾箕,十二月入鬥牛,正月入女虛危,至二月復交於春分而入奎壁矣”。這描述了在不同的節氣裡,目測太陽的位置。

中國大部分地區在中緯度區,即30到60度之間。重慶市永川區的經緯度大致為北緯29.75東經105.71。北迴歸線在北緯23度26分。我們在永川過冬至節的白天,地球的南極正在發生極晝。也就是說南極上至少有一個點始終被太陽照射著。想象一下,這一天的白天,如果紅日高照,當我們面向正東方的時候,感覺上太陽會在哪裡?是不是該在南方,至少是偏南,比平常日子更偏南的天空上。如果早上起床晚一點,日上三竿後才走出戶外,這種感覺就會更明顯。越接近中午,越能感覺到太陽在南方。

《漢樂府集》中有首詩叫《陌上桑》,開篇說: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太陽高高升起在東南方,照到了我秦家的大樓房。俺秦家門有位漂亮姑娘啊,俺們都叫她羅敷。

“日出東南隅”,正是講的這種現象。

對於地球上的某個地點,太陽高度角(簡稱太陽高度)是指太陽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間的夾角,專業上講太陽高度角是指某地太陽光線與通過該地與地心相連的地表切線的夾角。

在冬至這一天,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為-23.26度,說白了就是太陽到了南迴歸線。正午太陽高度是變化的,北半球冬至日後逐漸增大,夏至日達到一年中最大值(+23.26度),然後又逐漸縮小,到冬至日達到一年中最小值。根據這一點可推知,在我們的冬至日,北迴歸線以北的地區,正午太陽位於南方;南迴歸線以南的地區,正午太陽位於北方。如果我們在這一天正午直直地立一根杆子在地上,會看到影子朝向北方。

這樣,看起來太陽就像從東北升起或東南升起了。

說多了吧,不知捋清楚沒有?


水煮周易


對於北半球來說,一年之中只有春分和秋分兩天,太陽是從正東方向升起正西方向落下,因為這兩天太陽直射赤道。春分到秋分之間,也就是3/22左右到9/22左右,是北半球的夏季,太陽直射點在赤道和北迴歸線之間。由於地球的自轉平面相對於公轉軌道平面有23.26的角度。地球軌道離開春分點以後,地球的北極點開始偏向太陽方向,到夏至日最甚,此時太陽直射北迴歸點,然後繼續公轉,直到秋分,太陽再次直射赤道。在此期間,由於地球的北極方向是偏向太陽的,所以整個北半球觀察太陽都是從東北方向升起,西南方向落下。冬季正好相反,太陽從東南方向升西南落,不管是熱帶還是寒帶,冬季的北半球,正北方的窗戶是照不到太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