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蕪歷史文化村鎮——顏莊鎮顏莊村

顏莊村為顏莊鎮政府駐地,位於鋼城區政府駐地西北約7公里處,東經117°46'10" ,北緯36°07'19"。此地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村落,且有官道穿村而過,村內設有驛站。後因戰亂,村落衰敗。幾經興衰,到元末只剩幾家住戶,現大部村民系明朝以後遷來。明代為顏莊保駐地,曾設鋪。民國初至1958年多次為顏莊區、顏莊鄉駐地;1958年10月起為顏莊人民公社駐地;自1984年4月為顏莊辦事處駐地;1985年11月起為顏莊鎮政府駐地。

萊蕪歷史文化村鎮——顏莊鎮顏莊村

顏莊“花鼓鑼子”

顏莊村是民間舞蹈藝術“花鼓鑼子”的發源地。花鼓鑼子誕生於顏莊天和村,清朝光緒末年,天和村裡的窮人因生活所迫,各擇其生路,有擊鼓沿街乞討的,有打傘賣藥的,有打夾板磨刀的,有敲著小鑼賣藝的。以打竹板(後改馬夾板)說書為生的藝人張奉祉,將這些窮苦人組織起來,根據不同行當編出唱詞,將擊鼓的動作、敲鑼的藝術、賣藥人打傘的技巧、磨刀人打夾板的節奏精心設計,將這幾種藝術融為一體,經過多次排練修改,編排出了一套各具特點的完整舞蹈動作,取名“花鼓鑼子”。每逢演出,5名演員(三男二女,女由男扮)分別持花鼓、小鈸子、手鑼子、長板、雨傘等道具進行表演。演員彼此呼應,配合默契,舞蹈動作熟練優美,唱詞活潑新穎,深受老百姓喜愛。1956年和1959年兩次組織力量進行挖掘整理,1959年獲省“挖掘獎”。“文革”期間,顏莊花鼓鑼子常進城演出。1990年9月,代表萊蕪市參加了在泰安舉辦的第四屆國際登山節暨全國登山活動開幕式,段君毅、梁步庭、宋法棠、王建功等中央和省、市領導給予高度評價;來自30多個國家的外賓觀看了“花鼓鑼子”表演,省電視臺等新聞媒體作了專題報道。建區後,文化部門組織力量再次編排,在舞蹈動作、唱詞內容、演出陣容等方面多次改編。1996年10月,顏莊“花鼓鑼子”代表萊蕪市參加了在山東省老幹部活動中心舉辦的全省文藝匯演,獲得了銀盃獎。2006年11月,被列入山東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推薦項目。

顏莊村是錫雕、銀爐製品產地。清道光年間,泰安人楊純到顏莊村落戶,經人介紹到魯西南滕縣(今滕州市)學習錫雕手工藝,從此以錫雕為業,代代相傳,逐步發展起來。主要製品有大型錫鍋、中型酒壺、水壺、燭臺,小型隨葬品桌椅條凳等十幾個品種。其造型構思精巧,新穎別緻,富有藝術價值。建國初期,其工藝製品遠銷泰安、新泰、博山、周村、章丘等地。楊家制錫業終業於20世紀70年代。清代咸豐年間,顏莊銀爐業開始出現,最多時發展到四、五家,只有李家的銀器工藝製造延續至今。銀爐工藝,主要用銀做頭飾、耳墜、項鍊、戒指等飾品。頭飾有叉子針、尖頭針、疙瘩針、海棠針、旋花針、藕形針等,耳墜有南瓜種子形、豆皮碗子形、龍頭形等,項鍊有麒麟送子鎖、長命百歲鎖、龍鳳呈祥鎖等,戒指有牡丹花形、蝴蝶花形、七星形、八寶形等。20世紀80年代,李家重操舊業,手藝不斷提高,“四連環”戒指是其絕活,遠近聞名。

顏莊牛肉遠近聞名,其中徐家紅燒牛肉已有80年的歷史,主要品種有牛肉塊、牛蹄、牛肚、牛百葉、牛鞭、腱瓜、剔骨肉、牛雜等,具有色澤美、味道香、口感好,遠近聞名。

源:萊蕪史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