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历史文化村镇——颜庄镇颜庄村

颜庄村为颜庄镇政府驻地,位于钢城区政府驻地西北约7公里处,东经117°46'10" ,北纬36°07'19"。此地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村落,且有官道穿村而过,村内设有驿站。后因战乱,村落衰败。几经兴衰,到元末只剩几家住户,现大部村民系明朝以后迁来。明代为颜庄保驻地,曾设铺。民国初至1958年多次为颜庄区、颜庄乡驻地;1958年10月起为颜庄人民公社驻地;自1984年4月为颜庄办事处驻地;1985年11月起为颜庄镇政府驻地。

莱芜历史文化村镇——颜庄镇颜庄村

颜庄“花鼓锣子”

颜庄村是民间舞蹈艺术“花鼓锣子”的发源地。花鼓锣子诞生于颜庄天和村,清朝光绪末年,天和村里的穷人因生活所迫,各择其生路,有击鼓沿街乞讨的,有打伞卖药的,有打夹板磨刀的,有敲着小锣卖艺的。以打竹板(后改马夹板)说书为生的艺人张奉祉,将这些穷苦人组织起来,根据不同行当编出唱词,将击鼓的动作、敲锣的艺术、卖药人打伞的技巧、磨刀人打夹板的节奏精心设计,将这几种艺术融为一体,经过多次排练修改,编排出了一套各具特点的完整舞蹈动作,取名“花鼓锣子”。每逢演出,5名演员(三男二女,女由男扮)分别持花鼓、小钹子、手锣子、长板、雨伞等道具进行表演。演员彼此呼应,配合默契,舞蹈动作熟练优美,唱词活泼新颖,深受老百姓喜爱。1956年和1959年两次组织力量进行挖掘整理,1959年获省“挖掘奖”。“文革”期间,颜庄花鼓锣子常进城演出。1990年9月,代表莱芜市参加了在泰安举办的第四届国际登山节暨全国登山活动开幕式,段君毅、梁步庭、宋法棠、王建功等中央和省、市领导给予高度评价;来自30多个国家的外宾观看了“花鼓锣子”表演,省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作了专题报道。建区后,文化部门组织力量再次编排,在舞蹈动作、唱词内容、演出阵容等方面多次改编。1996年10月,颜庄“花鼓锣子”代表莱芜市参加了在山东省老干部活动中心举办的全省文艺汇演,获得了银杯奖。2006年11月,被列入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荐项目。

颜庄村是锡雕、银炉制品产地。清道光年间,泰安人杨纯到颜庄村落户,经人介绍到鲁西南滕县(今滕州市)学习锡雕手工艺,从此以锡雕为业,代代相传,逐步发展起来。主要制品有大型锡锅、中型酒壶、水壶、烛台,小型随葬品桌椅条凳等十几个品种。其造型构思精巧,新颖别致,富有艺术价值。建国初期,其工艺制品远销泰安、新泰、博山、周村、章丘等地。杨家制锡业终业于20世纪70年代。清代咸丰年间,颜庄银炉业开始出现,最多时发展到四、五家,只有李家的银器工艺制造延续至今。银炉工艺,主要用银做头饰、耳坠、项链、戒指等饰品。头饰有叉子针、尖头针、疙瘩针、海棠针、旋花针、藕形针等,耳坠有南瓜种子形、豆皮碗子形、龙头形等,项链有麒麟送子锁、长命百岁锁、龙凤呈祥锁等,戒指有牡丹花形、蝴蝶花形、七星形、八宝形等。20世纪80年代,李家重操旧业,手艺不断提高,“四连环”戒指是其绝活,远近闻名。

颜庄牛肉远近闻名,其中徐家红烧牛肉已有80年的历史,主要品种有牛肉块、牛蹄、牛肚、牛百叶、牛鞭、腱瓜、剔骨肉、牛杂等,具有色泽美、味道香、口感好,远近闻名。

源:莱芜史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