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抗日战争中能力不济的孙元良能一路高升?

荣耀5529


烟酒阁大学士国军将领系列二十四:陆军中将、第5绥靖区、第16兵团司令长官孙元良。

很多人不知道孙元良何许人也,提起和他有关的几件事,您可能就知道了:

一是国军早期有3个精锐的徳械师,孙元良是其中第88师师长;

二是著名抗战壮举四行仓库八百壮士,是孙元良的部下谢晋元打的;

三是孙元良是国军有名的逃跑将军,外号“飞将军”,其战场逃跑能力只有清末的逃跑总兵叶志超才能媲美;

四是孙元良有个当明星的儿子叫秦汉,8、90年代非常出名。

孙元良是外形俊朗,风度翩翩,黄埔一期生,是蒋介石爱将。但孙元良贪财好色,个人利益看的很重,抗日战争中表现尚可,解放战争无甚作为。

1948年任第16兵团司令官,淮海战役中,其兵团在陈官庄首先被歼灭,孙元良单身成功出逃。战役还在进行,孙元良已经在南京受命重建16兵团了。

1949年孙元良到了台湾,弃军从商,在日本开过面馆、高雄某针织厂担任董事长,写了回忆里《亿万光年中的一瞬》。2007年5月25日孙元良去世,享年103岁。


孙元良是为数不多的黄埔一期生、浙江人,做团长时即有战场逃跑之举,差点被枪毙。后因祸得福,反而获得提拔。

孙元良(1904-2007年),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四川成都华阳县,父亲是晚清知县。早年在私塾就学,勤奋读书,后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与东南大学附属中学。

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任第1军第1师任连长、营长、第1团团长,参加过东征、北伐。

1926年革命军北伐,第1军贪功冒进,贸然攻打南昌,得手后大肆寻欢作乐。


孙连芳部连夜反击,孙元良当时负责驻守牛行车站,闻讯丢下部队率先逃跑,其部见状纷纷作鸟兽散,南昌门户洞开。

事后程潜令孙元良团向东警戒,掩护主力部队集结,但孙却拒不执行命令,继续逃跑。蒋介石闻讯勃然大怒,要依照革命军连坐法将孙元良枪毙。

后在薛岳等人劝说下,法外开恩反而将孙元良送去日本留学镀金,就此因祸得福。


抗战初期上海保卫战,孙元良的88师表现不错。但在南京保卫战中故伎重演,玩起失踪把戏,致使部队群龙无首。

1928年孙元良从日本回国,升任第1师第1旅旅长,1933年任第88师副师长,1935年任师长。

第88师由原国民警卫第2师改编,1936年12月完成整编,换装德系装备及执行德军训练,由师直属部队,两个步兵旅,两个补充团组成。是当年国军中最精锐的三个德械师之一。

孙元良从一个逃跑军官,顿时成为中央军嫡系精锐师师长。
第3战区司令官顾祝同。


孙元良调任88师副师长时,驻军武昌,期间迎娶上海人吴懿辉,孙元良升任师长后,奉命借追击红军之名入川,88师驻军万县。

孙元良虽贪财好色、爱好打猎,但极其厌赌,故88师在四川的军纪尚可。

1937年8月12日,88师经过紧急调防抵达上海。次日淞沪会战爆发,88师作为主力冲在了最前面。

孙元良指挥88师将士奋勇作战。由于整个战役战术的失误,迟迟未能攻下日军阵地。随着日军援兵源源不断运抵上海,88师不得不转入防御。


11月日军在杭州湾登陆,国军有被合围危险。3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指挥各军撤退,并要求孙元良88师留守上海,以期待国际社会同情和关注。

孙元良据理力争,建议有一部留守四行仓库,其余不做无谓牺牲,顾祝同接受建议。于是孙元良要求524团副团长谢晋元率1营(官兵450人),固守四行仓库,这就是著名的八百壮士。

孙元良因功升任第72军中将军长兼88师师长,撤出上海前,孙元良派兵到英国人扔下的仓库里,抢劫了大量面纱运走,在苏州无锡一带贩卖,可谓升官又发财。


随后孙元良参加南京保卫战,战况激烈时又玩起了失踪把戏,72军群龙无首,很多官兵无法过江,成了俘虏后被日军残杀,余部退往武汉整补。

1944年日军发动豫湘桂会战,国军除了在长衡作战中顽强抵抗,其余部队一溃千里。日军兵锋直指离重庆700公里的贵州独山,一时重庆震动。

孙元良所部29军91师在严令下正火速驰援。11月30日夜,91师搜索部队与日军前锋遭遇。12月1日,91师在美机配合下,依托黑石关、白蜡坡等有利地形逐次阻击日军13师团104联队攻击。

日军104联队于是以第1大队迂回,次日进入独山。独山守军放弃了大量军用物资,四散溃逃。


死守衡阳的第10军军长方先觉。

日军占领独山后,认为战役目的达到,逐主动后撤。 1944年12月8日拂晓,孙元良率部“克复”独山,顺便在滇缅路上截留了几十辆商车。

以此“功绩”,孙元良获得“青天白日”勋章。1945年5月,日本已日暮西山,孙元良的29军在局部大反攻中,一路克复河池、德胜、宜山、中渡、永福等地。

抗战胜利后,孙元良奉京沪卫戍司令汤恩伯之命出任常镇地区警备司令,后任第三方面军政治部主任。

为扩充力量,孙把周佛海、刘明夏等人所辖伪军改编成卫戍部队,担当治安任务。同时借收缴敌伪财产之名, 大肆搜刮。1946年孙元良调任重庆警备司令。




内战中孙元良兵团士气涣散、战斗力低下,因突围失败而溃散。

1948年初,蒋介石认为川军孙震作战不力、保存实力,于是想撤换孙震。孙震推荐自己侄子孙元良,日后还能影响部队。

蒋介石认为孙元良是黄埔一期,就顺手推舟同意了。孙元良得以执掌兵权,出任16兵团司令官。淮海战役前,孙元良16兵团第99军被配属在蚌埠布防,兵团主力奉调移师宿县,防守徐州后方。

是徐州剿总下辖的4个主力兵团之一(其余为邱清泉第2兵团、黄百韬第7兵团、李弥第13兵团),但属于战斗力最弱的一个。


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所主任杜聿明。

淮海战役开始后,黄百韬兵团被围。孙元良兵团北上驻防徐州,掩护邱清泉、李弥兵团救援黄伯韬。结果宿县被中野三纵攻占,津浦线被彻底切断。

国防部命黄维12兵团向徐州行进,准备夺回宿县,却在双堆集陷入中野包围。黄百韬兵团被歼灭后,杜聿明被迫带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向西南撤退,企图依托淮河,会同蚌埠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解黄维之围。

由于蒋介石临时改变作战计划,在永城地区陈官庄被华野包围。三个兵团中,孙元良兵团最早奔溃,其本人化装成低级军官,逃出了战场。


兵败身亡的第2兵团司令官邱清泉中将。

孙元良“飞将军”除了北伐南昌车站第一次逃跑,不杀反而因祸得福外,还有多次的临阵逃跑记录:

  1. 1937年11月9日,日军突破苏州河,国军除104、105、106等师比较镇静外,余部皆溃不成军。孙元良带着几个卫士丢下部队逃跑,直到苏州才将参谋部重新集结起来。

  2. 1937年12月12日,南京雨花台阵地陷落,日军居高临下,攻击中华门阵地。孙元良率师直属队和262旅一部擅自向下关撤退,企图渡江北撤。在挹江门内被36师师长宋希濂的督战队用机枪劝阻”,只得返回中华广继续作战。中午中华门被突破,孙元良飞不通知部队,再次独自逃跑,躲入南京外馆。
  3. 1948年淮海大战,徐州剿总主力三个兵团被包围在陈官庄,杜聿明下令各兵团分三个方向突围。孙元良指令16兵团所部分散突围。为防杜聿明变卦,孙元良还命令截断电话线,嘱咐指挥部电报一律不收。结果邱清泉和李弥部果然奉杜聿明之命取消突围,孙元良部孤军突围, 一万多人在混乱中被歼,军长、师长大多被击毙,残部只得重返包围圈。


覆没碾庄的第7兵团司令官黄百韬

蒋介石为何重用多次战场逃跑的孙元良?


既然孙元良贪财好色,以战场逃跑出名,为何还屡屡得到重用,不断升迁呢?最重要的原因,是蒋介石用人方式独特。

众所周知,蒋介石用人是黄浙陆一,即黄埔军校毕业、浙江人或保定陆军大学毕业,尤其是黄埔一期生,蒋介石视为宝贝。而孙元良正符合标准,货真价实的黄埔一期生、浙江绍兴人。

孙元良作为中央军嫡系将领,对蒋忠心耿耿。黄埔一期生本来就少,多年战争战死不少,有些投共,剩下来的几个学生,蒋介石还指望他们挑大梁,怎么会为一些小节而计较呢?


烟酒阁大学士


孙元良的运气很好,一辈子没有负过伤,各种荣誉、头衔都加于一身。

战争是军人的舞台,但这个舞台不像科举那么公平和刻板。有人说他是逃跑将军,其实也不客观。

战争成败有很多时候跟机遇有很大关系,有些能打的将领不能赶上机会,于是一辈子就默默无闻过去了。

而有些将领虽然名气没那么大,但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打了一场正确的战争,就迅速成名,可能他并不是一个悍将,机遇好就能成名。孙元良是四川人,曾在日本士官学校和国民党陆军大学将官班学习,1924年毕业黄埔一期,但是在里面并不突出,也不是蒋介石老乡。孙元良在军校中是个学霸:

开学典礼上,孙元良作为仪仗队队员,有幸在大门口迎接名誉校长孙中山;在黄埔一期学生中,孙元良文化程度较高,加之仪表堂堂、风度翩翩,颇得校长蒋介石的器重。

1930年代,正好赶上了国民党整编,为了抵抗日本人侵略,孙元良赶上了好机遇,当时国府准备整编33个德械师,但是只整编完3个师,日本就打进来了,这三个是就是孙元良的88师,王敬久的87师,宋希濂的36师。

孙元良1924年黄埔毕业,1937年就指挥一个精锐师,在黄埔军中是上升比较快的。1932年,孙元良作为第五军259旅旅长,随张治中参加了淞沪抗战,打过不少漂亮仗,逼得日军三易主帅,多次增兵,在此次一战成名。孙元良抗日意志还是很坚定的。

八一三淞沪抗战,作为第一个拉上前线的三个德械师,不负众望,三只小老虎关键时刻冲锋陷阵,其中孙元良率领的88师坚守闸北75天寸土未失,最后才随军撤退。

这时还涌现出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大军后撤,日军围攻的艰难时刻,谢晋元团率领的400多壮士坚守四行仓库达四天四夜,极大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南京保卫战,非常惨烈,全师官兵牺牲六千多人,此后他升任29军军长。日寇侵略我国最深入腹地的一仗贵州独山战役,以及以后驱逐日寇出贵州的战斗,主要就是由二十九军打的。

抗战胜利后,原来川军组建为两个集团军,抗战中川军几乎参加了正面战场所有大型战役,一改川军往日形象。

可是在蒋介石心中,川军永远是杂牌军。所以战后蒋借整编部队之机,将川军组成的第22集团军司令官、川军元老孙震明升暗降,调任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孙震自己坚决不干,蒋介石只好妥协,派既是孙震侄子又是自己学生的孙元良出任四十七军军长,统率二十二集团军的两个军,即四十七军和四十一军。

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消解了一部分战斗力。可是由于是川军组成,始终不被杜聿明、邱清泉等蒋介石嫡系信任。

最后在淮海战役中,孙元良兵团由于怕被抛弃当炮灰,就擅自突围,最后侥幸逃脱,去了台湾,于2007年去世。

历史传讯社,基于共享理念下的历史学人社区。我们团队立足于原创,书写历史,资鉴现实,努力建设为一个有情怀和质量的新传播媒体,欢迎大家点赞、评论与交流!

历史传讯社


孙元良能力怎么样先不讲,但就升迁速度来说,他绝对算不上一路高升。全面抗战第一年,孙元良官至第72军军长兼第88师师长,南京沦陷后,化装成难民,躲藏一个多月后只身逃出,后被蒋介石撤职。


1939年春,孙元良赴欧美游历,此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赋闲状态。也可以这样说,从1938年初至1940年底,整整三年,孙元良完全不在蒋介石的视野中。我们要知道,孙元良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是同期同学中最早当上团长的佼佼者之一。全面抗战总共八年,他缺席三年有余,谈何一路高升?

孙元良重新获得蒋介石任用是1941年,负责中央军校高等教育工作。此时,曾经处于同一起跑线的同学胡宗南、李默庵、郑洞国、宋希濂、关麟征、杜聿明、李延年等等,都己升至军长、集团军总司令等职。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人比人气死人,孙元良显然不被重用。幸好日本陆士前期学长汤恩伯拉了他一把,抗战后期得已再次带兵,升任第28集团军总司令兼第29军军长。


1944年12月,日军深入贵州独山,但因补给线太长,大肆破坏县城、火车站后从容撤退。孙元良率部进军黔南,跟在日军后面收复失地,获得青天白日勋章,其实没打什么仗,等于捡了一个大便宜。

抗战胜利后,孙元良任重庆警备司令,混得马马虎虎。直到1947年夏,他的叔叔孙震调任郑州绥靖公署主任,推荐其当上了第47军军长。不久,第47军扩编为第16兵团。如果将此算作高升的话,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蒋介石乐见黄埔学生能够掌握川军系统部队;孙震愿意把子弟兵交给中央;孙元良两者兼顾,既是黄埔一期,又和孙震有血缘关系。
1948年12月,孙元良在淮海战役中单独突围,基本上全军覆没。后在南京、武汉等地收容部分失散官兵,艰难重建第16兵团。南京国民政府摇摇欲坠之际,孙震飞往台湾,又把川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一职交由侄儿代理。1949年12月,川鄂边区绥靖公署副主任董宋珩、第16兵团副司令曾甦元率部投奔解放军,孙元良辗转奔赴台湾,从此淡出军界。


冯杰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第一,孙绝非能力不济;第二孙绝非一路高升。

作为黄埔一期生,孙在抗战前已经身经百战,这才成为88师师长。

淞沪会战中,88师表现极为出色,但人员伤亡巨大,退到南京仍然有很大人员缺口。

蒋介石为了安抚这几个损失惨重的德械师,将他们提升为军,不过实际兵力只有1个师,孙由此成为军长。

但南京保卫战中,88师和敌人血战在雨花台等地,3个旅长牺牲2个,官兵仅有2000多人主要是伤员先期撤走,其余基本都死在城内。

孙自己躲进安全区,辗转回到部队。

这无非厚非,部队已经不存在了,设法突围是应该的。

不过,由于国内舆论原因,孙被暂时禁闭,直到1939年才恢复军长职务。

之后直到抗战结束,包括在独山增援中获得青天白日玄章,孙都是军长,没有再升职。

可以看到,孙的仕途并不顺利。

至于能力上,孙能够当时中央军精锐中精锐德械88师师长,就说明他绝非草包。

根据88师在淞沪和南京的战斗来说,战绩突出,歼灭大量日军,孙指挥得法,是难得的人才。

为什么我的知道的孙确实另外一个人,很简单,他被系统全面的黑了。

因孙特别长寿,他一度成为黄埔学生会的领头人物。孙这人性格耿直,毕生致力于澄清国军抗战的功绩。他有句名言:说国军消极抗战,天理难容。

为此,他曾经得罪过香港著名左派人物,也拆穿过名声极臭的台湾李敖。

李敖为了黑918是蒋介石下令不抵抗,伪造所谓的铣电。被孙原谅拆穿以后,李敖理屈词穷,改为对孙的历史进行曲解以人身攻击。

李敖的种种观点不但不是历史事实,甚至匪夷所思,比如孙在淞沪前线指挥部强奸女学生一样,稍有智商的人就知道不可能的。

李敖的这些东西,在台湾香港均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允许自由辩论。所谓真理不怕辩论,越辩越清楚。

有意思的是,在有些地方,李敖和香港周姓学者这套谬论却广为流传,这就值得深思了。


萨沙


怎么叫能力不济呢?当年能小学毕业的有几个,初中毕业的也寥寥可数吧,能中专大专大学毕业的都马上得到重用。那你说孙元良黄埔一期生毕业,在当时算不算是稀少?当年统 治并不牢固,军阀都是表面依附,孙元良是浙江人老蒋的同乡,你说如何不受到重用?

孙在打日本前也可以说是也是刀山火海里滚出来的,能当精锐88师师长,底下都是精兵强将,能压得住阵脚,这就非一般人能做到。与精锐日军血战,这实战经历也不是多少人和将领有。那时候不是他溃败,是大多数国军都溃败,比的是谁败的轻一点。大多数将领,多数打交道的都是日本的二三流部队混成旅团一类的和将领,能和日军甲种野战师团交手的,都是悍将。



再有就是圈子问题,圈子决定命运,大家想想凡是黄埔一期,有混的差的吗?有,也是相比他们一期的来讲,比其余人还是好的多。和胡宗南,杜聿明,宋希濂这些人都是同学,只要他活着,不是能力特别差,混的就不会差到哪去。何况孙后来好像是赋闲了一段时间也不短,有几年,应该是打了败仗也有影响。



额外说点题外话,国军历史上有3个72军,第一个是以孙元良88师为基础组建的,军长为孙元良,南京保卫战后该军番号被撤销。第二个是第30集团军第72军,军长由王陵基兼任。第三个72军为1949年在四川重建,隶属于第22兵团,军长为郭汝瑰(^_^)。抗战后72军整编为72师,师长为杨文泉,47年归属王敬久,在泰安被华野全歼。整编72师又重建,归第一绥靖区。余锦源为师长。48年编入区寿年的第7兵团。淮海战役时恢复72军番号,余锦源改任军长。


李三万的三万里


第88师是最早进入淞沪战区的中央军部队,北平卢沟桥的炮声刚刚响过,孙元良即奉张治中的命令派出部分官兵,化妆成保安队分批潜入上海市区,对日本海军陆战队的阵地和工事进行了抵近侦察。

1937年8月11日,师主力乘火车以入,在孙元良的指挥下迅速占领上海北站、八字桥和宝山路一线,这些地区也是后来淞沪战役期间的中日军队的主要争夺阵地,8月13日,第88师集中兵力攻击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可以说,孙元良打响了淞沪会战的第一枪。



整个淞沪会战的三个月时间里,第88师补充新兵五次,几乎损失一半以上的兵力。中国军队大撤退时,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顾祝同转蒋介石的命令,要求第88师全师坚守闸北掩护全军转移,孙元良抗命,认为是拿士兵做无谓牺牲;顾祝同给减为一个团,孙元良再次抗命;最终留下了524团的一个加强营约450余人,在中校团副谢晋元的指挥下坚守四行仓库,史称“八百壮士”。

这些壮士深陷敌后,退入租界后1941年被日军全部俘虏,孙元良抗命是正确的。纵观整个上海抗战,孙元良虽无出彩之处,但也尽了军人的本份,不必过苛,提问中“搅屎棍”一说更是无从谈起。



(孙元良、冯圣法在淞沪战场)

据悉青年导演管虎关于八百壮士的电影《八佰》已杀青,甚是期待,国军将士在正面战场抗日的历史,也无须刻意回避之,尊重历史没有错误,这方面海峡对岸已经走在前面,八百壮士的电影上个世纪就已公映,饰演送国旗的那个女童子军,就是我们年轻时的女神林青霞。

1937年8月,在张治中第九集团军编成内,第36师师长宋希濂、第87师师长王敬久、第88师师长孙元良,教导总队长桂永清都是黄埔一期生,说明孙元良这个职务没毛病,起点也无特殊。9月12日,以第87师升格为第71军、以第88师升格为第72军,王敬久和孙元良分任两个军的军长;南京保卫战失败后,孙元良逃至武汉被扣押,1938年5月两人都被免去军长职务,第72军番号撤销,第88师转隶第71军,由宋希濂接任军长。

军的番号被撤销,基本部队改姓了宋,孙元良本人身陷囹圄被审查了42天,这算哪门子一路高升奧?

(四行仓库战斗布景)

为求自由,孙元良多方巴结陈诚几近肉麻,所幸虽不是土木系成员,却也与陈诚没有旧怨,在叔父孙震直接求情到蒋介石面前的情况下,陈辞修卖何应钦个面子,无罪开释孙师长元良。客观地说,孙元良在南京保卫战中表现的是不怎么样,脱逃经历也近乎狼狈,可问题是,这几个德械师又有哪个表现出众了?教导总队参谋长邱清泉也是兵败后藏在城内再逃出的,大家彼此彼此。

解除关押审查后,孙元良被打发到第10军团担任副军团长,这是著名倒戈军阀石友三的部队,把黄埔一期生安排到杂牌军担任副职,这基本就算是“下放改造”,完全是走下坡路呢。所以一年后孙元良便揣着叔父送的十万大洋出国旅游了。回国后先在成都军校任职,1943年才到了罗卓英的第19集团军担任副总司令,次年转任汤恩伯第31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29军军长(非卢沟桥的29军)。



(孙元良婚照)

他的黄埔一期同学呢?胡宗南不提了,杜聿明1942年就是中国远征军代理司令长官、关麟征1941年升第15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1941年升第11集团军总司令,就连共同被免军长职的王敬久,1942年也升任了第10集团军总司令,而孙元良仍然是个副总,黄埔三期的王耀武都已是第24集团军总司令,因此实际上抗战期间,孙元良是黄埔一期里混的最惨的,没有之一,更别提什么高升了。

在抗日军兴的年代,前线将领不能打是没机会升官的,举国睽睽,蒋介石也不会乱来。

1944年底的独山战役,孙元良拣了个漏,追击已经反转的日军,克复黔桂数县,虽然混了个青天白日勋章,军职却仍然没有上去,汤恩伯升任第三方面军司令官后,孙元良只混了个方面军政治部主任,而这会的王耀武已经跟汤恩伯同级。抗战胜利后,汤恩伯奉命接收上海周边,封孙元良一个“常(州)镇(江)警备司令”的小官,手下一堆收编的伪军,跟黄埔一期的其他同学比较,孙元良的职务就是个渣渣。



至于解放战争期间得以出任整编第47军军长和由此升格的第16兵团司令,并非孙元良能力再获肯定,也不是蒋介石心血来潮,而是他叔父孙震与蒋介石博弈砸出来的金蛋,不小心落在孙元良帅气的脑袋上而已。蒋介石要夺孙震川军整47军的兵权,孙震不肯却又不敢抗命,于是提出以侄儿孙元良接班的条件,蒋介石虽觉孙元良不是什么大将材料,好歹是自己黄埔一期的嫡系,也就勉强答应了。

从淮海战役的战场表现来看,孙元良抗战期间没有得到统兵实权,一点都不冤枉。

(千疮百孔的四行仓库)


度度狼gg


孙元良的起点在黄埔一期中是好的,他的从军际遇并不显眼,相对于他的同学而言就靠后了。

孙元良在生前有长寿将军、逃跑将军之称,这和其传记有出入,也为我们提供了分析的可能。

1、革命青年有理想,北大预科到黄埔

孙元良出生四川,叔叔是川军重要将领孙震,有这层关系,躺着都能拿个团长、旅长。显然这不是他的目标。

(颜值确实不错)

读书上学才是王道,一路考出来到北大读预科。乱世从军征战,扬名立万,改造国家对于年轻人更有吸引力,张灵甫、孙立人、黄仁宇都是如此。

经过北大图书馆长李大钊先生推荐,考入黄埔一期。关麟征、陈赓、杜聿明、侯镜如在一个区队。

高人一等的文化水平,仪表堂堂的容貌,这两年自然很容易脱颖而出。(家世好经费足也很重要)。

在这里获得蒋介石的赏识,薛岳、刘峙也很赏识他,这也是能在南昌兵败活下来的原因。

2、军阶是战场打出来的

在前期,东征、北伐,孙元良达到了团长。南昌一战,改变了王柏龄的命运,也改变了他的命运。至少暂停了两年。

留日归来后,任警卫旅旅长。

一二八抗战,率259旅对日血战,战后因功升为88师师长,获宝鼎勋章。

在之后,全军装备德械,与36、87、88、教导总队成为蒋仅有的德械精锐部队。

在淞沪会战,与日军多次血战,88师多次整补,谢晋元将军就是88师的团副,率部守四行仓库,因功在战后升为72军军长,兼88师师长。

南京保卫战表现不佳,躲在难民区,后来千兴万苦回到国统区,然后就雪藏了。

之后,到豫湘桂会战独山作战才被想起来,解放战争期间统领其叔的部队参加淮海战役覆灭。

相对而言,他的从军际遇与他的同学差很多,尤其是抗战中,大家迅速升迁,杜聿明直接形成自己的军事派系。

总结:

孙元良的军功是自己挣来的。其家世、知识、人缘在其命运中确实起了较大作用。至于其军事能力,确实一般般,绝非名将类型。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孙元良能力平庸,逃跑有术是真的,不过他一路高升还真不是抗战期间。

孙元良一路高升最初是在北伐之前,作为黄埔一期生,孙由于相貌堂堂颇得老蒋喜爱,加上其又是老蒋嫡系孙文主义学会骨干,所以毕业后一路高升,早早就当上了老蒋嫡系中的嫡系第一师第一团团长,这个时候黄埔三杰中以第一名毕业的蒋先云也才是司令部机要秘书,后来才出任补充第五团团长,而救过老蒋一命的陈赓才当上营长而已。结果南昌一战,孙元良绣花枕头原形毕露,在孙传芳部反击下弃部而逃,气的老蒋要枪毙他,但是最后又放他一马,还送他去日本镀金学习炮科。

孙元良(中)相貌堂堂,一度颇得老蒋看重

日本回国后孙元良再次步步高升,从炮兵营长开始一路干到88师师长,然而抗战中除了淞沪战役升了军长之外,再未晋升,直到解放战争1948年,才高升接任兵团司令。



孙元良以平庸之资,弃军之将还能屡获高升,基本全凭出身和政治,孙元良是川军元老孙震亲侄,又是黄埔一期生,还是蒋介石在黄埔的嫡系孙文主义学会骨干,对老蒋忠心不二,所以南昌战役之前一路高升甚至比黄埔三杰还快,南昌战役虽然原形毕露,气的老蒋要枪毙他,但是一方面他毕竟是黄埔一期,对老蒋又忠心耿耿,另一方面看在他叔叔面子上,最后不但放了他一马,还送他去日本留学镀金,回国后又是一路提拔。抗战南京战役孙再次露馅,被老蒋放过之后又一度被雪藏蹉跎,到抗战结束是集团军副司令(不值钱)兼军长(值钱)。到1947-48年间,蒋要孙震交出部队,博弈之下,孙元良作为蒋的亲信弟子,孙震的亲侄子,作为两方都能满意的人选接了孙震的部队也就是后来的16兵团,再次高升。


DDG的老船坞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蒋介石打过一个胜仗没有,说国民党抗日我们并不反对,但是,当年在东北,在华北,在内蒙古怎么看不到国军也就是中央军的踪影呀?东北,内蒙古,北京,天津及华北一线丢失后,到了华中,再不抗日国民党蒋家王朝就不见了。这时候国民党蒋介石才开始抗日了。看看“西安事变”是如何发生的,国粉蒋粉们知道吗?吉鸿昌将军要求抗日被蒋介石当时处死了。这样的例子还少吗?蒋介石装备的徳械师,美械师抗日战争的时候到哪里了?这么好的装备没有出现在中条山,没有出现在南京保卫战,没有出现在长沙保卫战,怎么,打解放军的时候就出来了?抗战前1932-1935年蒋介石与日本人签订的四个停战协议你们都忘了,允许日本人在全国近四分之一的国土上驻兵了。看看“卢沟桥事变”发生地,为什么那个时候会在卢沟桥有日本人。大家再看看国民党与日本人签订的四个停战协议吧:淞沪,秦土,塘沽停战协定。还有著名的“何梅停战协定”。这是何应钦与日本人签订的停战协定。淞沪停战协议竟然不允许国民党军队进驻上海,竟然不允许国民党在上海--苏州一线驻扎军队,也不允许上海--昆山一线驻扎国民党军队。想想就可笑。中国自己的国家竟然不允许中国军队驻兵,这真是天下奇闻怪事,真是奇葩中的奇葩。总之一句话,国民党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当时那个年代路人皆知。


ZHG86931368


纵横很早就关注到这个问题,早已收藏,但是我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突破口,到底怎么来答这道题,才是符合大众的史观,符合孙元良这个人,符合这个题目的问题。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对孙元良的认识,纵横还是要说,这道题其实还是有失偏颇,有引导的趋向,让大部分人都把焦点集中在孙元良在淞沪会战等战场上逃跑的问题上,实际上,孙元良远不是大家想象的那般。

本应该一飞冲天的孙元良

在纵横的回答中,已多次讲解过黄埔学员在国军中的地位,尤其是黄埔一期,更为重要的是黄埔一期中的浙江人,这几点孙元良全占了;

除此之外,孙元良长的眉清目秀,并且家学渊源,父亲是晚清的知县,在军校的开学典礼上,孙元良被选为仪仗队队员,可以说给老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本人又考入北大读预科,可以说,无论哪方面来说,都符合老蒋的胃口。

1926年北伐的时候就已经是第一师第一团的团长,这个资历,就是照比天子门生第一人胡宗南也不逊色太多,但是,由于孙元良在北伐孙传芳的战役中,整个第一军都被孙传芳的部队反攻了,而孙元良在没有得到命令的情况下就擅自撤退,该役是国民革命军北伐中最耻辱的一战。

这也是孙元良一辈子抹不掉的污点,但是,说句实话,军长和师长都那个德行,团长还能怎么样。

但是孙元良毕竟是黄埔一期,毕竟是黄埔老乡,后来被老蒋送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炮兵,回国继续担任团长,1931年升任旅长,到1935接任俞济时88师的师长,第88师是国军的标准主力德械师,孙元良也算掌握精锐部队了。

但是,这并非一飞冲天,对于一个黄埔一期生来说,只能算作一般水平,之所以会有这般升迁,完全还是因为在战争中是有所表现的。

以孙元良的资历和能力绝对不算高升

淞沪会战的时候,孙元良所部524团1营在四行仓库顽强阻击敌人,孙元良因此晋升为72军中将军长。

可以说,真是一飞冲天,完全可以和胡宗南、关麟征等黄埔的饺饺者比上一比,但是在南京保卫战的时候,基本就没有什么抵抗可言,负责整个南京包围的唐生智率先出逃,在一片混乱中,孙元良也不管三七二十选择了逃跑(孙元良自己说自己没跑)。

孙元良的出逃,自己的部队也在南京保卫战中损失殆尽,孙元良也差点被军法处置,所幸,孙元良黄埔的身份,让其没有受到什么处罚,但是此后也并没有高升,后来一度消沉,接近雪藏。

直到1944年在豫湘桂大败退中,独山陷落,重庆震动,当时孙元良率所部29军91师星夜驰援,阻击日军步兵104联队,克服独山,以此为契机,孙元良获青天白日勋章,得以东山再起。

大家请看,在1937年南京保卫战中已经是精锐部队的军长,到1944年,七年之间,孙元良还是一个军长,并且所率部队远远不及当年的72军厉害。

因此,在抗战中一路高升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到1948年孙元良借其叔父孙震的关系,才接替孙震掌管第十六兵团司令,可以说,这真的没什么值得炫耀的了。

活着就要承担骂名

关于孙元良的低口碑,纵横觉得应该是一种现象,就是,只有死了的才能算作烈士,活着的,无论做多大的贡献也是没有多大的用处。

孙元良这个人在战争中表现中规中矩,在黄埔学生中表现一般,说最差的,根本不可能,说厉害也有点勉强,只不过贪生怕死一些,所以,最后肯定要遭到大家的诋毁啊!

更是因为其贪生怕死,总是临阵逃脱,因此被人戏称为飞将军,但是纵横认为,贪生怕死实在是正常现象,尽管,孙元良多次逃跑,但是实在是在双方力量悬殊情况下的不得已为之,如果,孙元良真的是贪生怕死之辈,早就投降日本了,孙元良的行为,纵横给总结为两个字,就是:“惜命”。没有勇于奉献,杀身成仁的精神。

这也正是孙元良后来到台湾之后一直遭受战败丧师之责的原因,老蒋这个人到战争后期,心理已经呈现出病态了,天天给底下的将领放关于文天祥的电影,告诉大家应该学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

黄百韬在淮海战役战死的时候,老蒋说了一句:“黄埔精神不死”,实际上就是在讽刺那些黄埔将领贪生怕死,所以不死。

哎,活着就是一种累,背负点骂名和诋毁又算得了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