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抗日战争中能力不济的孙元良能一路高升?

荣耀5529


淮海战役中被消灭的孙元良兵团,也就是十六兵团,当时本来下辖三个军,四十一,四十七和九十九军。但是,在孙元良兵团从蚌埠奉命北上徐州的时候,九十九军留在蚌埠了,只有四十一和四十七两个军。后来被歼灭的时候,也是只有这两个军。

这两个军也都是川军出身,四十一军出自孙震原来的部队,四十七军是原来邓锡侯和李家钰的部队合编而成的。解放战争时期,这两个军分别被改编为整编四十一师和整编四十七师,孙震驻地在郑州,这两个整编师也就跟着孙震在郑州,后来先被合并组建了整编四十七军。

到一九四八年,国军在中原战场一败再败,已经无法支持,于是国军被改编为若干机动兵团,其中整编四十七军就被改编为国军第十六兵团,九十九军被配属给十六兵团参战,驻地仍然在郑州。但是国军统帅部对孙震不够信任,于是把孙震升为郑州绥靖公署主任,明升暗降,目的仍然是为了增强对孙震手下的部队加强控制,以增加统帅部能够直接控制的部队数量。

孙震为了保住自己的部队,只好临时决定推荐孙元良担任兵团司令官。因为孙元良是孙震的侄儿,所以孙震比较信任。而孙元良又是黄埔一期生,所以统帅部也同意这个安排,孙元良就从重庆赶到了到了前线,孙元良就这样临时被抓来指挥一个兵团。这个情况和黄维一样。黄维也是在抗战后期就脱离了一线部队,在编组兵团的时候白崇禧反对胡琏担任兵团司令,才临时把黄维拉出来担任兵团司令官,就是为了派系平衡。

济南战役之后国军在中原战场和华东战场的形势急转直下,于是统帅部决心放弃郑州,开封等地,退守徐州,以拱卫南京。这样十六兵团去哪里就成了一个问题。当时华中剿总白崇禧和徐州剿总刘峙都曾派人拉拢孙元良,孙元良本来是想退往华中战区,跟着白崇禧混,但是却临时被统帅部抽调到了蚌埠,准备参加徐蚌会战。

到蚌埠之后,国军又准备依托徐州进行决战,又把孙元良兵团北调宿县,以保护津浦线,保障徐州作战的交通线,因为此时国军统帅部认为中野对徐州侧背交通线的威胁很大,需要重兵集团防守。但是国军向徐州撤退的时候,黄百韬兵团被围,原本奉命卫戍徐州的冯治安兵团出了何基沣张克侠起义,徐州一下空虚了,刘峙惊慌失措,于是又将孙元良兵团紧急调往徐州担任城防。十一月底,国军统帅部要求解救黄维兵团,十六兵团奉命向南进攻。从蚌埠北上开始,十六兵团就一直处于战斗状态,大小战斗不断,也有不小的损失。

杜聿明从东北回到华东战场后,说服国军统帅部放弃徐州,邱清泉孙元良和李弥三个兵团先经萧县,永城,涡阳,退往阜阳,再依托淮河进行决战。结果刚开始撤退,部队的建制就乱了,才走了一天多,部队就在青龙集和陈官庄一带停下整顿了。这时候接到统帅部命令,又要求杜聿明率三个兵团去救援黄维,于是临时改变了行动方向,转而向南攻击。杜聿明叫苦不迭,早都说了打就不能撤, 撤就不能打,千万不能拉出来再打,结果现在却成了拉出来再打。

向南进攻时杜聿明集团实际上已经被华野包围了,但解放军兵力不足,所以杜聿明集团仍有机会夺路而逃。杜聿明想走,但是不敢负责任,召集邱孙李三个兵团司令官开会的时候,最后议定还是遵令去救援黄维兵团,于是部队改为品字形部署,邱清泉兵团在前面进攻,李弥和孙元良两个兵团在后面掩护侧翼安全。

杜聿明集团打了一天毫无进展,于是又决心突围。突围的时候又改为分散突围,李弥兵团向东突围,邱清泉兵团向南突围,孙元良兵团则向西突围。商量好了之后,三个人各自回到兵团司令部开始部署。邱清泉和李弥各自回到兵团司令部,很快就发现分散突围其实是不可能的,所以并没有实际行动。只有孙元良兵团下定决心要分散突围,并且要求部队马上开始做准备。

孙元良兵团回到兵团司令部之后,在下达分头突围的命令时明确规定,电台不再接受指挥部发来的消息,电话线马上掐断,不与其他友邻部队联系。而且孙元良要求突围的时候以营为单位,在一些军长和师长的反对下,才要改为以团为单位进行突围,并且马上焚烧了多余的物资,破坏了无法携带的重型装备。

突围之前,孙元良命令部队把炮弹全都打光。到了十二月六日傍晚,孙元良兵团阵地上炮声大作,隔壁阵地李弥一听就拍桌子大骂,孙元良这个狗杂种,要逃跑了!

结果突围刚一开始,整个部队就完全乱了。孙元良兵团的乱兵在经过邱清泉兵团的防线时,邱清泉兵团的士兵对孙元良兵团的士兵直接开枪,阻止突围。经过交涉之后,有一部分部队走出了邱清泉兵团的防线阵地,只有马上找到了解放军的枪炮阻击,只有一个师逃出去了,最后发现自己完全处在解放军的包围之中,只好投降了。

孙元良兵团从蚌埠北上开始,一直在进行战斗,而且屡次被解放军严重打击,损失惨重。在经过被包围出去的两天,解放军不断试图从从孙元良和李弥两个兵团的阵地突破杜聿明集团的防线,撕开一个口子。所以到突围之前,这辆兵团大概只剩了32,000人。而在突围之后,重新收容起来的孙元良兵团残部只有六七千人。

孙元良本人倒是逃出了包围圈,而剩下的六七千残部又被改变为122师,编入了的74军,参加了淮海战役之后的战斗,直至被最后消灭。


萧武


你好,作为一名历史领域的创作者,在这里我简单的发表一下我个人的观点。

淮海战役中被消灭的孙元良兵团,也就是十六兵团,当时本来下辖三个军,四十一,四十七和九十九军。但是,在孙元良兵团从蚌埠奉命北上徐州的时候,九十九军留在蚌埠了,只有四十一和四十七两个军。后来被歼灭的时候,也是只有这两个军。

这两个军也都是川军出身,四十一军出自孙震原来的部队,四十七军是原来邓锡侯和李家钰的部队合编而成的。解放战争时期,这两个军分别被改编为整编四十一师和整编四十七师,孙震驻地在郑州,这两个整编师也就跟着孙震在郑州,后来先被合并组建了整编四十七军。

到一九四八年,国军在中原战场一败再败,已经无法支持,于是国军被改编为若干机动兵团,其中整编四十七军就被改编为国军第十六兵团,九十九军被配属给十六兵团参战,驻地仍然在郑州。但是国军统帅部对孙震不够信任,于是把孙震升为郑州绥靖公署主任,明升暗降,目的仍然是为了增强对孙震手下的部队加强控制,以增加统帅部能够直接控制的部队数量。

这就是我的观点,希望可以帮到你,谢谢!


意深字太浅


怎么叫能力不济呢?当年能小学毕业的有几个,初中毕业的也寥寥可数吧,能中专大专大学毕业的都马上得到重用。那你说孙元良黄埔一期生毕业,在当时算不算是稀少?当年统 治并不牢固,军阀都是表面依附,孙元良是浙江人老蒋的同乡,你说如何不受到重用?

孙在打日本前也可以说是也是刀山火海里滚出来的,能当精锐88师师长,底下都是精兵强将,能压得住阵脚,这就非一般人能做到。与精锐日军血战,这实战经历也不是多少人和将领有。那时候不是他溃败,是大多数国军都溃败,比的是谁败的轻一点。大多数将领,多数打交道的都是日本的二三流部队混成旅团一类的和将领,能和日军甲种野战师团交手的,都是悍将。



再有就是圈子问题,圈子决定命运,大家想想凡是黄埔一期,有混的差的吗?有,也是相比他们一期的来讲,比其余人还是好的多。和胡宗南,杜聿明,宋希濂这些人都是同学,只要他活着,不是能力特别差,混的就不会差到哪去。何况孙后来好像是赋闲了一段时间也不短,有几年,应该是打了败仗也有影响。



额外说点题外话,国军历史上有3个72军,第一个是以孙元良88师为基础组建的,军长为孙元良,南京保卫战后该军番号被撤销。第二个是第30集团军第72军,军长由王陵基兼任。第三个72军为1949年在四川重建,隶属于第22兵团,军长为郭汝瑰(^_^)。抗战后72军整编为72师,师长为杨文泉,47年归属王敬久,在泰安被华野全歼。整编72师又重建,归第一绥靖区。余锦源为师长。48年编入区寿年的第7兵团。淮海战役时恢复72军番号,余锦源改任军长。


李三万的三万里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第一,孙绝非能力不济;第二孙绝非一路高升。

作为黄埔一期生,孙在抗战前已经身经百战,这才成为88师师长。

淞沪会战中,88师表现极为出色,但人员伤亡巨大,退到南京仍然有很大人员缺口。

蒋介石为了安抚这几个损失惨重的德械师,将他们提升为军,不过实际兵力只有1个师,孙由此成为军长。

但南京保卫战中,88师和敌人血战在雨花台等地,3个旅长牺牲2个,官兵仅有2000多人主要是伤员先期撤走,其余基本都死在城内。

孙自己躲进安全区,辗转回到部队。

这无非厚非,部队已经不存在了,设法突围是应该的。

不过,由于国内舆论原因,孙被暂时禁闭,直到1939年才恢复军长职务。

之后直到抗战结束,包括在独山增援中获得青天白日玄章,孙都是军长,没有再升职。

可以看到,孙的仕途并不顺利。

至于能力上,孙能够当时中央军精锐中精锐德械88师师长,就说明他绝非草包。

根据88师在淞沪和南京的战斗来说,战绩突出,歼灭大量日军,孙指挥得法,是难得的人才。

为什么我的知道的孙确实另外一个人,很简单,他被系统全面的黑了。

因孙特别长寿,他一度成为黄埔学生会的领头人物。孙这人性格耿直,毕生致力于澄清国军抗战的功绩。他有句名言:说国军消极抗战,天理难容。

为此,他曾经得罪过香港著名左派人物,也拆穿过名声极臭的台湾李敖。

李敖为了黑918是蒋介石下令不抵抗,伪造所谓的铣电。被孙原谅拆穿以后,李敖理屈词穷,改为对孙的历史进行曲解以人身攻击。

李敖的种种观点不但不是历史事实,甚至匪夷所思,比如孙在淞沪前线指挥部强奸女学生一样,稍有智商的人就知道不可能的。

李敖的这些东西,在台湾香港均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允许自由辩论。所谓真理不怕辩论,越辩越清楚。

有意思的是,在有些地方,李敖和香港周姓学者这套谬论却广为流传,这就值得深思了。


萨沙


说孙元良能力不济的,不知是从哪里看到的历史,得出这样的结论?


813淞沪会战中,孙元良的88师是战斗最多的国军部队,也是最后撤离上海的部队(著名的四行仓库八百壮士,就是孙元良部队掩护国军主力撤退留下的后卫部队)。

作为淞沪会战的主力,经过三个月苦战,战前满员的超过15000人的88师,撤到南京时仅4000余人了,营级以下指挥官已基本都更换一轮以上,这种卫国行为是能力不济的表现么?


南京保卫战时,孙元良的88师主要负责城外雨花台外围阵地的防守,和中华门附近城墙内外的防守,雨花台阵地的88师部队主力在防守中全体殉国,其中2位旅长(262旅,264旅)分别于12日上午与下午战死。


在南京保卫战中,孙元良的88师负责守卫的防区之一中华门,是12月12日下午5时唐生智下达撤退令后,坚守至13日凌晨才最后撤退的。

在南京保卫战中,孙元良的88师成建制的部队都拼完了,以至于他成为光杆司令,最后化装逃出南京,而这就是他能力不济的真相。


经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后,原88师的幸存官兵仅不到2000人(含四行仓库的“800壮士”),他们绝大多数都是之前撤下战场的伤兵。

一寸河山一寸血啊!

如果说什么能力不济,那是国力不济。

更多内容请关注《一世明哥私家历史》


一世明哥私家历史


孙元良能力确实不是特别强,但是他的能力也不算特别差,属于那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并且他的抗日热情是非常高的。孙元良一生最大的资本估计就是他那好运气了,运气简直不是一般的好。只能说乱世中成功,主要还是要看命啊!而孙元良就是典型的命好,没有负过伤,好打的仗几乎都能看见他。

而孙元良的发迹也非常有意思,别人是靠考核,他是靠脸。1924年孙元良毕业于黄埔军校,到了1937年就已经是88师的师长了,如此速度算是国民党将领中少有的了。当年黄埔军校开学典礼,由于孙元良曾经在日本士官学院学习过,所以被选为礼仪兵。就这一次让蒋介石记住了这个学生,此后仕途就平平坦坦了。

根据当时的一些记载,孙元良身姿挺拔,站在哪里仪表堂堂、风度翩翩。举止投足间都透着军人的气质,包括后来孙元良的站姿、坐姿都被许多学弟模仿,毕竟孙元良是在强调军姿的日本士官学院进修过。蒋介石看见孙元良之后,称赞其风貌为我辈军人之楷模。就这样靠脸,孙元良让蒋介石记住了他。

后来蒋介石打算整编33个德械师,但是抗日战争提前爆发,最终只整编三个,而其中就有孙元良的88师。不过孙元良也没丢中国军人的脸,淞沪会战中他是首个上阵,在闸北坚持了整整75天。在南京保卫战中,孙元良部也是打的最凶的,阵亡了六千多人。总的来说孙元良还是不错的。


小司马迁论史


孙元良的起点在黄埔一期中是好的,他的从军际遇并不显眼,相对于他的同学而言就靠后了。

孙元良在生前有长寿将军、逃跑将军之称,这和其传记有出入,也为我们提供了分析的可能。

1、革命青年有理想,北大预科到黄埔

孙元良出生四川,叔叔是川军重要将领孙震,有这层关系,躺着都能拿个团长、旅长。显然这不是他的目标。

(颜值确实不错)

读书上学才是王道,一路考出来到北大读预科。乱世从军征战,扬名立万,改造国家对于年轻人更有吸引力,张灵甫、孙立人、黄仁宇都是如此。

经过北大图书馆长李大钊先生推荐,考入黄埔一期。与关麟征、陈赓、杜聿明、侯镜如在一个区队。

高人一等的文化水平,仪表堂堂的容貌,这两年自然很容易脱颖而出。(家世好经费足也很重要)。

在这里获得蒋介石的赏识,薛岳、刘峙也很赏识他,这也是能在南昌兵败活下来的原因。

2、军阶是战场打出来的

在前期,东征、北伐,孙元良达到了团长。南昌一战,改变了王柏龄的命运,也改变了他的命运。至少暂停了两年。

留日归来后,任警卫旅旅长。

一二八抗战,率259旅对日血战,战后因功升为88师师长,获宝鼎勋章。

在之后,全军装备德械,与36、87、88、教导总队成为蒋仅有的德械精锐部队。

在淞沪会战,与日军多次血战,88师多次整补,谢晋元将军就是88师的团副,率部守四行仓库,因功在战后升为72军军长,兼88师师长。

南京保卫战表现不佳,躲在难民区,后来千兴万苦回到国统区,然后就雪藏了。

之后,到豫湘桂会战独山作战才被想起来,解放战争期间统领其叔的部队参加淮海战役覆灭。

相对而言,他的从军际遇与他的同学差很多,尤其是抗战中,大家迅速升迁,杜聿明直接形成自己的军事派系。

总结:

孙元良的军功是自己挣来的。其家世、知识、人缘在其命运中确实起了较大作用。至于其军事能力,确实一般般,绝非名将类型。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孙元良能力怎么样先不讲,但就升迁速度来说,他绝对算不上一路高升。全面抗战第一年,孙元良官至第72军军长兼第88师师长,南京沦陷后,化装成难民,躲藏一个多月后只身逃出,后被蒋介石撤职。


1939年春,孙元良赴欧美游历,此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赋闲状态。也可以这样说,从1938年初至1940年底,整整三年,孙元良完全不在蒋介石的视野中。我们要知道,孙元良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是同期同学中最早当上团长的佼佼者之一。全面抗战总共八年,他缺席三年有余,谈何一路高升?

孙元良重新获得蒋介石任用是1941年,负责中央军校高等教育工作。此时,曾经处于同一起跑线的同学胡宗南、李默庵、郑洞国、宋希濂、关麟征、杜聿明、李延年等等,都己升至军长、集团军总司令等职。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人比人气死人,孙元良显然不被重用。幸好日本陆士前期学长汤恩伯拉了他一把,抗战后期得已再次带兵,升任第28集团军总司令兼第29军军长。


1944年12月,日军深入贵州独山,但因补给线太长,大肆破坏县城、火车站后从容撤退。孙元良率部进军黔南,跟在日军后面收复失地,获得青天白日勋章,其实没打什么仗,等于捡了一个大便宜。

抗战胜利后,孙元良任重庆警备司令,混得马马虎虎。直到1947年夏,他的叔叔孙震调任郑州绥靖公署主任,推荐其当上了第47军军长。不久,第47军扩编为第16兵团。如果将此算作高升的话,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蒋介石乐见黄埔学生能够掌握川军系统部队;孙震愿意把子弟兵交给中央;孙元良两者兼顾,既是黄埔一期,又和孙震有血缘关系。
1948年12月,孙元良在淮海战役中单独突围,基本上全军覆没。后在南京、武汉等地收容部分失散官兵,艰难重建第16兵团。南京国民政府摇摇欲坠之际,孙震飞往台湾,又把川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一职交由侄儿代理。1949年12月,川鄂边区绥靖公署副主任董宋珩、第16兵团副司令曾甦元率部投奔解放军,孙元良辗转奔赴台湾,从此淡出军界。


冯杰


第88师是最早进入淞沪战区的中央军部队,北平卢沟桥的炮声刚刚响过,孙元良即奉张治中的命令派出部分官兵,化妆成保安队分批潜入上海市区,对日本海军陆战队的阵地和工事进行了抵近侦察。

1937年8月11日,师主力乘火车以入,在孙元良的指挥下迅速占领上海北站、八字桥和宝山路一线,这些地区也是后来淞沪战役期间的中日军队的主要争夺阵地,8月13日,第88师集中兵力攻击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可以说,孙元良打响了淞沪会战的第一枪。



整个淞沪会战的三个月时间里,第88师补充新兵五次,几乎损失一半以上的兵力。中国军队大撤退时,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顾祝同转蒋介石的命令,要求第88师全师坚守闸北掩护全军转移,孙元良抗命,认为是拿士兵做无谓牺牲;顾祝同给减为一个团,孙元良再次抗命;最终留下了524团的一个加强营约450余人,在中校团副谢晋元的指挥下坚守四行仓库,史称“八百壮士”。

这些壮士深陷敌后,退入租界后1941年被日军全部俘虏,孙元良抗命是正确的。纵观整个上海抗战,孙元良虽无出彩之处,但也尽了军人的本份,不必过苛,提问中“搅屎棍”一说更是无从谈起。



(孙元良、冯圣法在淞沪战场)

据悉青年导演管虎关于八百壮士的电影《八佰》已杀青,甚是期待,国军将士在正面战场抗日的历史,也无须刻意回避之,尊重历史没有错误,这方面海峡对岸已经走在前面,八百壮士的电影上个世纪就已公映,饰演送国旗的那个女童子军,就是我们年轻时的女神林青霞。

1937年8月,在张治中第九集团军编成内,第36师师长宋希濂、第87师师长王敬久、第88师师长孙元良,教导总队长桂永清都是黄埔一期生,说明孙元良这个职务没毛病,起点也无特殊。9月12日,以第87师升格为第71军、以第88师升格为第72军,王敬久和孙元良分任两个军的军长;南京保卫战失败后,孙元良逃至武汉被扣押,1938年5月两人都被免去军长职务,第72军番号撤销,第88师转隶第71军,由宋希濂接任军长。

军的番号被撤销,基本部队改姓了宋,孙元良本人身陷囹圄被审查了42天,这算哪门子一路高升奧?

(四行仓库战斗布景)

为求自由,孙元良多方巴结陈诚几近肉麻,所幸虽不是土木系成员,却也与陈诚没有旧怨,在叔父孙震直接求情到蒋介石面前的情况下,陈辞修卖何应钦个面子,无罪开释孙师长元良。客观地说,孙元良在南京保卫战中表现的是不怎么样,脱逃经历也近乎狼狈,可问题是,这几个德械师又有哪个表现出众了?教导总队参谋长邱清泉也是兵败后藏在城内再逃出的,大家彼此彼此。

解除关押审查后,孙元良被打发到第10军团担任副军团长,这是著名倒戈军阀石友三的部队,把黄埔一期生安排到杂牌军担任副职,这基本就算是“下放改造”,完全是走下坡路呢。所以一年后孙元良便揣着叔父送的十万大洋出国旅游了。回国后先在成都军校任职,1943年才到了罗卓英的第19集团军担任副总司令,次年转任汤恩伯第31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29军军长(非卢沟桥的29军)。



(孙元良婚照)

他的黄埔一期同学呢?胡宗南不提了,杜聿明1942年就是中国远征军代理司令长官、关麟征1941年升第15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1941年升第11集团军总司令,就连共同被免军长职的王敬久,1942年也升任了第10集团军总司令,而孙元良仍然是个副总,黄埔三期的王耀武都已是第24集团军总司令,因此实际上抗战期间,孙元良是黄埔一期里混的最惨的,没有之一,更别提什么高升了。

在抗日军兴的年代,前线将领不能打是没机会升官的,举国睽睽,蒋介石也不会乱来。

1944年底的独山战役,孙元良拣了个漏,追击已经反转的日军,克复黔桂数县,虽然混了个青天白日勋章,军职却仍然没有上去,汤恩伯升任第三方面军司令官后,孙元良只混了个方面军政治部主任,而这会的王耀武已经跟汤恩伯同级。抗战胜利后,汤恩伯奉命接收上海周边,封孙元良一个“常(州)镇(江)警备司令”的小官,手下一堆收编的伪军,跟黄埔一期的其他同学比较,孙元良的职务就是个渣渣。



至于解放战争期间得以出任整编第47军军长和由此升格的第16兵团司令,并非孙元良能力再获肯定,也不是蒋介石心血来潮,而是他叔父孙震与蒋介石博弈砸出来的金蛋,不小心落在孙元良帅气的脑袋上而已。蒋介石要夺孙震川军整47军的兵权,孙震不肯却又不敢抗命,于是提出以侄儿孙元良接班的条件,蒋介石虽觉孙元良不是什么大将材料,好歹是自己黄埔一期的嫡系,也就勉强答应了。

从淮海战役的战场表现来看,孙元良抗战期间没有得到统兵实权,一点都不冤枉。

(千疮百孔的四行仓库)


度度狼gg


感谢您的阅读,我是头条号“历史很好玩”。孙元良,原籍浙江省绍兴,四川军阀张震的侄儿,北大预科生,黄埔一期中的右派学生,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兵课学员。他一路高升,曾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1师连长、营长、团长,259旅旅长,德械主力师第88师师长,第22集团军司令,第五绥靖区司令长官,第16兵团司令官,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从以上从军履历看,孙元良可谓顺风顺水,一路得意。那我们再来看看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如何?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逃跑将军”。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孙传芳部,第1军第1师侥幸夺取了南昌城,然后该部轻敌,到处取乐,结果被对方打了一个反击,当时驻守牛行车站的一团团长孙元良望风而逃,致使所部溃不成军。1937年,由淞沪会战后退守南京的第88师,时任师长孙元良在前方将士与日寇浴血奋战之时,竟在不通知自己部队的情况下,丢下部下,独自逃命,致使所部大多成了鬼子的刀下鬼。豫湘桂战役,孙元良将军再现“逃跑”的雄姿,与日军的短兵相接中一战而溃,望风而逃,一泻千里,丢失了大量军用物资。淮海战役中,孙元良的第16兵团在救援黄维兵团时被华中野战军包围,被迫突围。于是,孙命令部队分散突围,结果大部被歼或被俘,自己却巧妙化妆后逃回了南京,充分发挥了“逃跑”的看家本领。那问题来了,这位“飞将军”凭什么一路得到擢升呢?首先,我认为人家出身好。蒋介石是一个比较重情义、讲忠义的人,一般浙江籍、黄埔系、士官系的人都比较信任,孙元良都占了,受到蒋的重用在情理之中。其次,孙将军虽然是一位“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的将军,但也并非毫无功绩,所率领的部队战斗力和对蒋的忠诚度都相当不错,老蒋不可能丢了这个看家的本钱。第三,孙元良也碰到了一些历史机遇,比如老蒋想削张震的军权,有黄埔背景又无太多与川军纠葛的孙元良自然是合适人选。总之,万事皆有缘由,仕途上的升迁与否有时候并不完全决定于自身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