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遊學「游而不學」,暑假裡「行萬里路」不如「讀萬卷書」

每年暑假,海外遊學熱潮都如期而至。國內一些大型教育機構都有海外遊學的業務,遊學目的地多為大學城、博物館、名勝古蹟等地點。

統計顯示,2016年我國遊學人數約為325萬人次,其中國內和國際遊學人數分別約為260萬人次和65萬人次。青少年已成當下海外遊學市場主力,且呈低齡化趨勢。遊學群體中,初中生佔比49%,高中生佔比24%,合計佔比超過73%。同時,不少小學生也開始參加海外遊學,出遊人次佔比為11%。

如此火爆的海外遊學,其含金量到底有多少?對孩子的成長幫助有多大?根據益普索發佈的《2016年國際遊學白皮書》數據顯示,家長和孩子對出境遊學的學習安排滿意度僅能達到40.8%,更有不少業內專家對遊學抱有質疑和擔憂的態度。總體來說,目前海外遊學存在下面多個方面的問題。

海外遊學“遊而不學”,暑假裡“行萬里路”不如“讀萬卷書”

一、遊而不學

我們會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但在這裡,“行萬里路”的意思不是旅遊看風景,而是多實踐,獲取更多的經驗。家長送孩子出國遊學的目的是好的,都是為了增加孩子的閱歷,提高孩子的素質,然而真實情況往往事與願違。

不少遊學團的典型特點就是學生們成群結隊,在名校合合影、到商場購購物,典型的“走馬觀花式”的學習,而並不能獲取多少實踐的經驗:牛津大學圖書館的知識海洋不是短短數日就能取一瓢飲的;麻省理工的實驗室再先進,對孩子們來說也不過是一堆冷冰冰的器皿;在康河上泛舟半日,也未必能體會到徐志摩離別時的心境。在遊學團中,不少學員覺得是“光玩了,沒學到什麼”,有的學員認為自己只是在名校參觀了一下,並沒有感受到名校的內涵。

至於想要出國練口語,就更加不切實際了。首先,孩子年齡小,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會更加怯於表達,與外國人交流的機會非常少,口語很難得到鍛鍊;其次,即便是常年在國外的留學生,英語口語提升也是非常有限的——就像我們並不會去糾正一個外國朋友不標準的普通話一樣,外國朋友也不會刻意來糾正我們不標準的英語的,更何況海外遊學只有長則兩週短則數日的時間。因此,想要練口語還是需要跟隨專業的老師去學習。

二、價格虛高

除了遊而不學外,另一個問題是價格虛高。以國內某大型教育機構海外遊學業務為例,一個美國“10大世界名校參訪+華爾街金融+斯坦福創新遊學營”的14日遊線路大約需要3.6萬元人民幣;一個“賓夕法尼亞大學全真課堂深度體驗遊學營”的12日遊項目大約需要4.3萬元人民幣,要知道2016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3.3萬元,海外遊學項目可謂價格不菲。

海外遊學“遊而不學”,暑假裡“行萬里路”不如“讀萬卷書”

據業內人士透露,國外遊學項目價格高的情況,有著層層轉包的因素。在遊學涉及的每一個環節都加收費用,並且三四線城市孩子的花費可能比一線城市的孩子花費更多,原因在於信息不夠透明;一線城市市場化程度更加成熟,價格相對合理。

三、安全隱患

海外遊學安全隱患不少,這不能不引起家長的重視。

首先,遊學始終存在著承辦主體不明確、市場範圍未劃定、准入門檻低等現象。對於遊學和遊學機構的範圍,市場上並沒有給出明確定義。2012年,教育部曾聯合公安部、國家旅遊局和外交部,頒佈《關於進一步加強對中小學生出國參加夏(冬)令營等有關活動管理的通知》,但該通知並沒有對市場產生過多影響和支配力。目前,對於遊學的實施主體和承辦主體尚不明確,相對混亂。旅行社、留學中介機構、教育諮詢公司、培訓輔導機構都在實施或組織遊學活動。對於培訓機構設立的遊學項目,目前仍然處於“民不舉官不究”的境地。在法律層面上規定並不全面,培訓機構和有出境資質的旅行社合作,成為了合法行為。

其次,按事實情況來說,海外治安環境要比國內差很多:美國的濫用槍支和歐洲的恐怖襲擊事件層出不窮,華裔在異鄉不幸罹難的消息也常常見諸報端,如此令人堪憂的治安是威脅海外遊學安全最大的風險因素。

不少家長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影響,還在盲目跟風報名海外遊學班,或是為不能讓孩子暑期遊學深感愧疚。但是,遊而不學,不如不遊,否則跑得再遠,也僅僅是一個過客。

要學到知識、增加閱歷,提升孩子的綜合素質,並非只有遊學一條路,多讀書、潛心參加一項課程學習也是不錯的選擇,對孩子心智的成長也很有好處。走馬觀花“行萬里路”,不如切切實實“讀萬卷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