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貧貧困生爲何「離校」

□ 本報記者 王紅軍

去年,在沂蒙山區南部的一個小山村,有3名貧困家庭的孩子申請到了臨沂市技師學院“教育扶貧”的名額。但在半年時間裡,這3名學生又相繼離校回家了。

這讓費心“操持”此事的當地扶貧幹部不解:我們提供了這麼好的學習機會,為什麼他們寧願輟學、打工,也不願意回去上學呢?

迷茫中的離校選擇

這個村是省定貧困村,全村179戶610人。去年年初,該村貧困戶還有22戶120人,如今已經縮減到1戶2人。

這3名貧困學生是李正(化名)、李浩(化名)、李蘭蘭(化名),年齡分別只有15歲、15歲和20歲,家庭都是因病致貧,目前都已經退出了貧困戶行列。

不久前,跟隨當地扶貧幹部,記者走進李正家中。去年秋季入讀技師學院,這個15歲的男孩僅在學校待了2周,就堅持回家了,並表示要“外出打工”。

李正的母親因病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父親一個人在當地種植花卉,每月大約有3000元收入。由於距離自己的工作地點不遠,李正的父親曾經到學校盯著兒子讓他學習,“我看了好幾天,但他最終還是跑回家了”。

“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李正說不清楚。

比李正多上了幾周的李浩,跟技師學院的同學一起離校,到外縣燒烤店找了一份工作,一個月有2000元的收入。

進入技師學院學習幼兒教育專業之前,李蘭蘭已經在當地一家幼兒園工作過,但由於沒有幼師資格證,每月也只有1000多元的工資。

當地扶貧幹部上門做她父母的思想工作:“如果孩子進行學習,拿到資格證,不僅能找到更穩定的工作,待遇也會更高。”

但是,在學習了半年之後,李蘭蘭也回家了,重新到當地一家沒有註冊的民辦幼兒園工作。

“目光短淺”的隱憂

今年21歲的劉祥銀,是臨沂市羅莊區沂堂鎮前臺井村人,通過當地的“教育扶貧”項目,他進入臨沂市技師學院學習一年多了。

就在高考的前一天,劉祥銀的父親因癌症住院做手術,自己也未能考上大學。如今,他在學校學習的是數控加工專業。“按照上一屆畢業生來說,我們專業畢業後每月三四千元不成問題。”他說。

“引導”劉祥銀進入臨沂市技師學院的是該校老師胡懷勇,當時他就在前臺井村擔任“第一書記”。

胡懷勇告訴記者,自己當時走訪中發現,有的初中生、高中生家庭貧困、學習不好,在14歲至16歲的年紀就會選擇外出打工掙錢。“我們學校有教育資源,能否勉勵他們繼續上學?”

連續三年以來,該學院分別面向前臺井村、沂堂鎮等臨沂市的貧困家庭招生,目前大約有200名貧困生享受“教育扶貧”政策在校就讀。

胡懷勇表示,進入技師學院就讀的貧困生,不僅免收學費和住宿費,每人每年還享受2000元助學金,更重要的是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優先安排就業。

去年以來,蘭陵縣先後與魯南技師學院、山東交通技師學院簽訂合作協議,每年分別從當地錄取1000—1500人到學院學習。在今年春季招生中,當地“報送”的800名學生,只有710人進入技師學院學習。

從免學費、住宿費,到發放國家補助金,再到優先挑選專業、優先安排就業,在如此優惠的政策導向下,一些貧困生為何還是離校呢?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職業學院畢業生與初中畢業直接工作的人收入差距不明顯,是造成不少學生不願意繼續學習或選擇離校的一個重要原因。

現在的家長和學生,都有自己的一筆經濟賬。一位家長告訴記者,如果孩子初中畢業進入中職學習,要想找到好一點的工作,還得需要繼續學習,前前後後得有幾年時間;初中畢業直接出去工作,一年至少也能掙3萬元吧?

這位家長的想法可能代表了目前許多家長尤其是貧困家庭的心聲。

誰來“助學扶志”?

如何讓貧困家庭的孩子來接受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依賴於基礎教育。

之前,蘭陵縣組織教師入戶走訪,重新摸清當地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情況。2016年以來,蘭陵縣發放學前教育助學金64人次,發放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補助732人次,發放高中助學金282人次、中職助學金68人次,救助建檔立卡大學生107人次。

當前,“教育扶貧”成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手段。但是,貧困地區面臨的教育質量問題,不僅僅體現在硬件方面,更體現在軟件方面,也就是師資力量的匱乏與結構不合理。

以蘭陵縣為例,按照師生比要求核算,蘭陵縣中小學教師缺編2000人左右。全縣中小學教師學科、年齡結構不合理且老齡化現象嚴重。其中,50歲以上小學教師佔到了35.5%,英語、音樂、體育、美術教師缺口較大。

2012年以來,蘭陵縣連續實施了兩個“千名教師補充計劃”,6年實際新增教師766人。但是,最近三年達到或即將達到退休年齡的教師接近900人。

今年以來,蘭陵縣面向社會公開招聘了360名教師,現場+網絡報名人數突破了6000人。但“招人好招,但留人難。他們有崗位了,工作穩定了,再考慮去其他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