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的女法官都去哪了?

前些天一位做律师的女同学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回代理一个案件,开庭前很是惴惴然,原因是承办该案件的法官是位女法官,那家法院的女法官都是出了名的严厉,让她这位律师想想都头大。

结果开庭那天主审法官因故换成了一位男法官,男法官态度很是和蔼友好,让她深感庆幸。开完庭她把这件幸事分享给我们,一位女律师如此评价女法官,让很多不在司法一线工作的同学都很诧异。

类似的议论在法院内部也存在,前些年在办公室工作的时候,有一次旁听本院审委会会议,其中一个议题是抽查一位民庭女法官的庭审。看完庭审录像后各位审委会委员依次发表意见,印象很深的是一位委员这样说道:

温柔的女法官都去哪了?

这位法官庭审时对当事人的态度是不是太严厉了一点,有必要这样吗?我觉得刑庭男法官庭审时对被告人的态度都没有这么严厉。

无独有偶,有位女同事告诉我,有一回她去本地法官学院参加培训,一位授课老师来自高院综合部门,他讲课时严厉批评部分基层女法官日常工作生活中不够注重自我修养,完全丧失了中国传统女性温良恭俭让的优点。

我听罢大笑,反问同事的看法,她恨恨的说:站着说话不腰疼

这种女法官不够温柔的看法既然在一定范围内流行起来,自然有其原因,我思考了一下,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吧:

一是个案的放大效应。

秉持传统观念的中国人,都会觉得女性大多性格温柔,进而推论出女法官也一定比男法官更加和蔼可亲。而人民法院的宣传报道上也特别喜欢突出女法官的这一特质。

《南方周末》就曾总结,建国以来法院系统大力宣传的法官多是“基层搞民事的女法官”。近年来法院大力宣传的模范法官,如尚秀云、宋鱼水、詹红荔、陈燕萍等,均是如此。朱苏力就曾评论说,过去三十年来,中国司法有意无意地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知心、体贴、周到的女性形象。

尽管传统上,法律往往被视为是男性占统治地位的行业。因此律师或者当事人遇到一位态度和蔼的女法官,往往觉得就该如此,并不会留下什么深刻印象,而一旦遇到一位态度严厉的女法官,就会印象非常深刻,日积月累,就会得出女法官都态度严厉不够温柔的结论。

二是工作状态使然。

当前的司法环境难称良好,特别是一些当事人乃至律师也是看人下菜碟的,你越是对他态度友善,他越是端着架子不配合你的工作,在TA们看来,遇到女法官助理或是女法官,特别还是年轻的没有经验的,不欺负一下简直是没有天理的,这也逼得女法官们不得不对当事人态度严厉。

特别是近年来案件潮水般涌向法院,一线法官几乎都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而且从审限、信访、文书质量、司法公开等等方面对于一线法官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女法官们也很难时时处处让所有人都觉得满意。

不从整体考虑,而就一时一事去指责一个人,无论如何也是不公平的。这一点,作为男法官我同样感同身受,我之前在综合部门被评价为脾气是很好的,原来的同事得知我下庭后也会声色俱厉的呵斥无理取闹的当事人,也会和当事人拍桌子,都觉得难以想象。有什么办法呢,审案子不是请客吃饭,一味的温良恭俭让也摆不平所有的当事人。

三是社会分工使然。

尽管当今社会在男女平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因为种种原因,女性的家庭负担还是要远远重于男性的。特别是职业女性,从进入职场到光荣退休,一直都在照顾家庭和发展职业之间艰难平衡。

女法官们虽然身在体制内,但是一般职业女性遇到的这些困难,她们也同样一样不少的都会遇到。长期生活在这样双重压力之下,一些女法官变成女汉子也就不难理解了。

不止一个人和我说过,感觉法院的女法官越来越多了。是的,在人民法院,特别是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女法官确实是数量越来越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与其追问温柔的女法官都去哪了,不如努力改善女法官们乃至全体法官的外部大环境,让法官们能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工作,毕竟岁月不长,对温柔的人,大家也都会报以温柔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