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佘山守山人,凡尘中的摆渡者!

走近佘山守山人,凡尘中的摆渡者!

守山人,凡尘中的摆渡者

守山人,百度是这样解释:特指那些愿意坚守自己岗位、默默付出的人。坚守这个词总是透着一种毅力,体现一种深层次的人文精神。

茶园守山人王炳方

在西佘山,隐藏着一处有着悠久历史、土生土长的上海茶园。这里是上海地区唯一的产茶地,只有30亩,没有多少上海人知道它的存在,更是鲜少有人品尝过它的清香。

而王炳方王师傅就是守着这上海唯一一座山茶园。

走近佘山守山人,凡尘中的摆渡者!

王师傅是佘山本地人,1979年开始在松江林场工作,83年因为工作调动去了天马山负责山林养护工作,主要负责树木种植、山林资源保护、防灾防火防盗等工作,做林业生产小队长长达10年,93年由于工作需要又调回了佘山,主要任务就是对西佘山以及茶园的运营和管理,并且致力于对原有茶叶品种进行改进。

潜心研究、改良龙井43号

西佘山是上海唯一适合种植茶树的地方,土地有限,只能优胜劣汰,种植品种最好、口感最佳的茶叶,所以王师傅不惧辛劳,每天都围绕着茶园不断摸索改进新品种。这需要很多的耐心与种植经验来进行培植,先将单一的茶叶品种增加到多种。

引进的新品种中唯龙井43号最具代表性,此种茶叶的采摘期要比茶园中的老品种的茶叶早, 刚好岔开不同品种茶叶的采摘和加工日期,使得人员的工作任务分配可以进行合理有效的安排。龙井43号通过改良培育后,它的生产周期、产量、口感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

走近佘山守山人,凡尘中的摆渡者!

2005年,他开始着手对茶树长势不好的茶田进行改造,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表面有些土层下有镂空的现象,随即开始对地块进行翻整,工作量不小,但因为内心对这块土地深厚的感情让他不觉疲劳,并着手调整土壤的酸碱度使其成为适合茶叶生长的微酸性土质。整改期间,对引进的茶叶品种进行筛选淘汰,把各方面都比较优质的龙井43号保留了下来。

走近佘山守山人,凡尘中的摆渡者!走近佘山守山人,凡尘中的摆渡者!

系着头巾、带着竹筐的采茶女上山寻茶

有所传承、有所寄托

茶园最忙碌的时间是从茶叶采摘到,上市的50到60天,这些时间每天都会很忙,除此之外的时间里,王师傅带着茶园的技术人员对茶田进行常规种植养护,松土、施肥、除草等都是费心费力费时的工作,王师傅反倒乐在其中,对茶园一茶一土都是精心管护。

2015年,农业大学茶叶管理专业毕业的新人加入到了茶园工作,就像给这片茶园注人了新鲜的血液,王师傅希望有更多年轻人来这里学习传承发扬茶文化,会经常与新人一起就茶叶种植管理方面进行沟通研究指导,想将自己多年的茶园种植生产管理经验传授给新人,这是他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有所传承,有所寄托,他很乐意,也很欣慰。

走近佘山守山人,凡尘中的摆渡者!

在2006-2008年王师傅连续两年被评为松江区先进工作者,这是对他这些年来默默付出的肯定。没有王师傅和他们团队的辛苦耕耘打理,哪有那些入眼的满坡绿油油的茶树,一行行,一列列,层层叠叠,像绿色波浪绵延起伏,满目的青翠欲滴呢?

走近佘山守山人,凡尘中的摆渡者!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我们不仅要懂茶,更要去懂它背后默默付出的种茶守山之人,他们就像杯中绿茶,默默散发香气,最后归于尘土,看世间浮华琐事,而只得一段慢时光,静心守护悠悠云下山茶园。

走近佘山守山人,凡尘中的摆渡者!

天马山守山人凌友思

第二位是守护天马山的凌友思老凌,祖籍上海奉贤,1958年随父亲工作调动来到松江生活。

1975年佘山中学毕业分配进人林场工作,随后去了小昆山参与梯田建设以及山林养护。当时的小昆山近一半是岩石裸露的“光山”,老凌他们那一批人,通过人工方式将泥土挑到山上植树造林,把石头搬到山上修山路,路不好走,挑着泥土一步一步挪,汗水一会儿就湿了衣衫,顾不得擦闷头一直坚持着,如今山上的树、小路都见证了他们过往的辛勤付出和青春年华,不会被忘记,因为它们都是有生命的存在。

1982年 老凌开始负责天马山的山林改造,带领着30到40人的林业队伍继续进行植树养林任务。1991又被分配去了佘山,致力于学习更多的林业养护知识,让山更有山的样子。2013年开始负责天马山工作重点开展天马山植被以及竹林地的改造。

砍竹大整改

当时天马山的竹林由于多年没有进行系统管理,导致竹林过密,有些竹子无法正常生长。老凌当即决定砍掉过密竹林,进行大整改,砍掉竹子6万余根,这是一项不简单的工作,要准确判断竹子的生长情况,哪些能砍哪些不能砍,这个举措对竹林的长期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因如此,老凌他们对这片竹林有着不一样的情感,有一种看着自己的小孩经过自己的悉心养护慢慢茁壮成长的自豪感。

走近佘山守山人,凡尘中的摆渡者!

匠人精神

老凌每天的工作任务就是带领员工接待好游客,看守好山头,清扫道路,清理枯枝落叶,做好笋期管理,确保竹子的正常生长,如果在没有降雨的情况下,他们还需要安排人工灌溉,对山林进行浇水,每天对护珠塔(天马斜塔)的巡查也是必要的工作,要保证塔周围环境整洁和劝阻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保证整个山林的安全,尤其防火工作,那是重中之重。

老凌每天都要做好巡查工作,这需要极度的细心与耐心,虽然繁琐,但对老凌来说,那是自己的工作,必须用心对待,不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 每天的巡视都是风雨无阻,匠人精神也不过如此吧,执著地做自已认为对的事,并一直坚持不放弃。

希望老有所承

每年4月是老凌他们最忙碌的时间,需要安排好一年一次的兰笋文化节,确保游客的人身安全,保护竹林不受损害。说时,老凌感叹现在的年轻人心气高,没有愿意来守护大山的,他年纪大了,有一天会离开这个地方,他希望有更多年轻人来关注山林养护,有接班人来继续守护这里,那是对自然的尊重,对老一辈人的辛勤耕耘的回报。如今的老凌已是两鬓斑白,却依然精神抖擞,他与这山的故事还在继续,因为山林里藏着他的愿景。

走近佘山守山人,凡尘中的摆渡者!

山上的风很少,这一刻却舞动起来,摇动着这竹林,齐齐摇动竹叶,发出哗哗的声响,似是在传递着老凌的心声···

横云山守山人沈剑雄

沈剑雄沈师傅,松江仓桥人,1976年松江三中毕业参加工作,来到林场工作至今,松江九峰十二山遍布了他的足迹,他熟悉这些山上的一草一木,一叶一果。

横云山是他工作时间最长的,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几十年如一日,种植养护工作繁琐细碎,每天都在重复,但从言语中我们能感受到他的满足,他喜欢和这些花花草草在一起,就像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那么轻松自在。

走近佘山守山人,凡尘中的摆渡者!

苦过才懂珍惜

沈师傅需要经常往返于横云山、钟贾山、小机山之间,这些山都是不对外界开放的,主要是用来山体植被的养植,尤其珍稀植物,养护的工作任务不外乎浇灌、培土、病虫害防治,但要在山体上完成这些工作,难度就大了很多,山上土层薄,多砂石,渗水比较快。

一到夏季,植物的灌溉需求比平地上多出好几倍,在2000年以前浇灌都是靠用小水泵和蓄水的塑料桶人工挑到山上的,摇摇晃晃的水桶里满含着沈师傅们沉甸甸的心血,今天我们能看到这些生长茂盛的花草都是他们的功劳; 2000年之后条件改善了很多,现在山上都有大的水库了,而且山下抽水的水泵功率也足以把水直接打到山上的水库中。

说到以前受的这些苦时,沈师傅坦言自己觉得很值得,让他觉得那些日子充实, 有干劲儿,多苦都觉得没啥,因为受过苦才会更懂得珍惜嘛。

在沈师傅三十多年的工作中,让他最引以为傲的就是现在一眼望去满山的停僮葱翠,因为2000年为了彻底控制疫病,原来山上有的黑松不得不砍掉,那段时间横云山看上去光秃秃的,满眼荒凉,只剩下断根残枝,但经过沈师傅他们的辛苦劳作,挑水、挖坑、植树、后期不间断的养护浇灌,才有了现在郁郁葱葱拥有很多品种、植被基本覆盖的横云山,无论何时,那都是他们的骄傲。

走近佘山守山人,凡尘中的摆渡者!

离不开横云山

沈师傅说,现在物质条件好起来了,山林养护也引进了新技术,新设备,比以前更方便,但每天的巡视工作必不可少,有些人工的作业还是没法替代的,他在这里这么多年,积累的经验以及心得体会他会不遗余力的传授给来这里的新人,来指引他们更快更好的接手这些工作。

心地善良淳朴的沈师傅还有两年就要退休了,但他说: “我家就在横云山边上,即使退休了,也不会离开横云山的。”

守山人,从来不会嫌弃山不会说话,因为,他们已经对它说了半辈子了,他们心里满是对自己洒过汗水生活了很久的土地深沉的爱,他们不仅在守护山林, 更是在守护他们逝去的时光。他们这么多年的坚守,与山林的感情也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都已经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 他们默默无闻地就像守护着他们的孩子一样守护着这一方山林,不争名逐利,不放弃,只为眼前这座山的安宁。

走近佘山守山人,凡尘中的摆渡者!

远处一条不湍急不汹涌但绵长清透的河缓缓而过,仿佛是看不到的远,如这些守山人,安静又平和,林子里却忽地飞出叽叽喳喳的鸟儿,热闹了整个山林,青天白云下悦耳动听,哦,原来那是守山的人在巡山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