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佘山守山人,凡塵中的擺渡者!

走近佘山守山人,凡尘中的摆渡者!

守山人,凡塵中的擺渡者

守山人,百度是這樣解釋:特指那些願意堅守自己崗位、默默付出的人。堅守這個詞總是透著一種毅力,體現一種深層次的人文精神。

茶園守山人王炳方

在西佘山,隱藏著一處有著悠久歷史、土生土長的上海茶園。這裡是上海地區唯一的產茶地,只有30畝,沒有多少上海人知道它的存在,更是鮮少有人品嚐過它的清香。

而王炳方王師傅就是守著這上海唯一一座山茶園。

走近佘山守山人,凡尘中的摆渡者!

王師傅是佘山本地人,1979年開始在松江林場工作,83年因為工作調動去了天馬山負責山林養護工作,主要負責樹木種植、山林資源保護、防災防火防盜等工作,做林業生產小隊長長達10年,93年由於工作需要又調回了佘山,主要任務就是對西佘山以及茶園的運營和管理,並且致力於對原有茶葉品種進行改進。

潛心研究、改良龍井43號

西佘山是上海唯一適合種植茶樹的地方,土地有限,只能優勝劣汰,種植品種最好、口感最佳的茶葉,所以王師傅不懼辛勞,每天都圍繞著茶園不斷摸索改進新品種。這需要很多的耐心與種植經驗來進行培植,先將單一的茶葉品種增加到多種。

引進的新品種中唯龍井43號最具代表性,此種茶葉的採摘期要比茶園中的老品種的茶葉早, 剛好岔開不同品種茶葉的採摘和加工日期,使得人員的工作任務分配可以進行合理有效的安排。龍井43號通過改良培育後,它的生產週期、產量、口感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

走近佘山守山人,凡尘中的摆渡者!

2005年,他開始著手對茶樹長勢不好的茶田進行改造,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表面有些土層下有鏤空的現象,隨即開始對地塊進行翻整,工作量不小,但因為內心對這塊土地深厚的感情讓他不覺疲勞,並著手調整土壤的酸鹼度使其成為適合茶葉生長的微酸性土質。整改期間,對引進的茶葉品種進行篩選淘汰,把各方面都比較優質的龍井43號保留了下來。

走近佘山守山人,凡尘中的摆渡者!走近佘山守山人,凡尘中的摆渡者!

繫著頭巾、帶著竹筐的採茶女上山尋茶

有所傳承、有所寄託

茶園最忙碌的時間是從茶葉採摘到,上市的50到60天,這些時間每天都會很忙,除此之外的時間裡,王師傅帶著茶園的技術人員對茶田進行常規種植養護,鬆土、施肥、除草等都是費心費力費時的工作,王師傅反倒樂在其中,對茶園一茶一土都是精心管護。

2015年,農業大學茶葉管理專業畢業的新人加入到了茶園工作,就像給這片茶園注人了新鮮的血液,王師傅希望有更多年輕人來這裡學習傳承發揚茶文化,會經常與新人一起就茶葉種植管理方面進行溝通研究指導,想將自己多年的茶園種植生產管理經驗傳授給新人,這是他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有所傳承,有所寄託,他很樂意,也很欣慰。

走近佘山守山人,凡尘中的摆渡者!

在2006-2008年王師傅連續兩年被評為松江區先進工作者,這是對他這些年來默默付出的肯定。沒有王師傅和他們團隊的辛苦耕耘打理,哪有那些入眼的滿坡綠油油的茶樹,一行行,一列列,層層疊疊,像綠色波浪綿延起伏,滿目的青翠欲滴呢?

走近佘山守山人,凡尘中的摆渡者!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我們不僅要懂茶,更要去懂它背後默默付出的種茶守山之人,他們就像杯中綠茶,默默散發香氣,最後歸於塵土,看世間浮華瑣事,而只得一段慢時光,靜心守護悠悠雲下山茶園。

走近佘山守山人,凡尘中的摆渡者!

天馬山守山人凌友思

第二位是守護天馬山的凌友思老凌,祖籍上海奉賢,1958年隨父親工作調動來到松江生活。

1975年佘山中學畢業分配進人林場工作,隨後去了小崑山參與梯田建設以及山林養護。當時的小崑山近一半是岩石裸露的“光山”,老凌他們那一批人,通過人工方式將泥土挑到山上植樹造林,把石頭搬到山上修山路,路不好走,挑著泥土一步一步挪,汗水一會兒就溼了衣衫,顧不得擦悶頭一直堅持著,如今山上的樹、小路都見證了他們過往的辛勤付出和青春年華,不會被忘記,因為它們都是有生命的存在。

1982年 老凌開始負責天馬山的山林改造,帶領著30到40人的林業隊伍繼續進行植樹養林任務。1991又被分配去了佘山,致力於學習更多的林業養護知識,讓山更有山的樣子。2013年開始負責天馬山工作重點開展天馬山植被以及竹林地的改造。

砍竹大整改

當時天馬山的竹林由於多年沒有進行系統管理,導致竹林過密,有些竹子無法正常生長。老凌當即決定砍掉過密竹林,進行大整改,砍掉竹子6萬餘根,這是一項不簡單的工作,要準確判斷竹子的生長情況,哪些能砍哪些不能砍,這個舉措對竹林的長期發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因如此,老凌他們對這片竹林有著不一樣的情感,有一種看著自己的小孩經過自己的悉心養護慢慢茁壯成長的自豪感。

走近佘山守山人,凡尘中的摆渡者!

匠人精神

老凌每天的工作任務就是帶領員工接待好遊客,看守好山頭,清掃道路,清理枯枝落葉,做好筍期管理,確保竹子的正常生長,如果在沒有降雨的情況下,他們還需要安排人工灌溉,對山林進行澆水,每天對護珠塔(天馬斜塔)的巡查也是必要的工作,要保證塔周圍環境整潔和勸阻遊客的不文明行為,保證整個山林的安全,尤其防火工作,那是重中之重。

老凌每天都要做好巡查工作,這需要極度的細心與耐心,雖然繁瑣,但對老凌來說,那是自己的工作,必須用心對待,不論颳風下雨嚴寒酷暑, 每天的巡視都是風雨無阻,匠人精神也不過如此吧,執著地做自已認為對的事,並一直堅持不放棄。

希望老有所承

每年4月是老凌他們最忙碌的時間,需要安排好一年一次的蘭筍文化節,確保遊客的人身安全,保護竹林不受損害。說時,老凌感嘆現在的年輕人心氣高,沒有願意來守護大山的,他年紀大了,有一天會離開這個地方,他希望有更多年輕人來關注山林養護,有接班人來繼續守護這裡,那是對自然的尊重,對老一輩人的辛勤耕耘的回報。如今的老凌已是兩鬢斑白,卻依然精神抖擻,他與這山的故事還在繼續,因為山林裡藏著他的願景。

走近佘山守山人,凡尘中的摆渡者!

山上的風很少,這一刻卻舞動起來,搖動著這竹林,齊齊搖動竹葉,發出嘩嘩的聲響,似是在傳遞著老凌的心聲···

橫雲山守山人沈劍雄

沈劍雄沈師傅,松江倉橋人,1976年松江三中畢業參加工作,來到林場工作至今,松江九峰十二山遍佈了他的足跡,他熟悉這些山上的一草一木,一葉一果。

橫雲山是他工作時間最長的,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幾十年如一日,種植養護工作繁瑣細碎,每天都在重複,但從言語中我們能感受到他的滿足,他喜歡和這些花花草草在一起,就像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那麼輕鬆自在。

走近佘山守山人,凡尘中的摆渡者!

苦過才懂珍惜

沈師傅需要經常往返於橫雲山、鍾賈山、小機山之間,這些山都是不對外界開放的,主要是用來山體植被的養植,尤其珍稀植物,養護的工作任務不外乎澆灌、培土、病蟲害防治,但要在山體上完成這些工作,難度就大了很多,山上土層薄,多砂石,滲水比較快。

一到夏季,植物的灌溉需求比平地上多出好幾倍,在2000年以前澆灌都是靠用小水泵和蓄水的塑料桶人工挑到山上的,搖搖晃晃的水桶裡滿含著沈師傅們沉甸甸的心血,今天我們能看到這些生長茂盛的花草都是他們的功勞; 2000年之後條件改善了很多,現在山上都有大的水庫了,而且山下抽水的水泵功率也足以把水直接打到山上的水庫中。

說到以前受的這些苦時,沈師傅坦言自己覺得很值得,讓他覺得那些日子充實, 有幹勁兒,多苦都覺得沒啥,因為受過苦才會更懂得珍惜嘛。

在沈師傅三十多年的工作中,讓他最引以為傲的就是現在一眼望去滿山的停僮蔥翠,因為2000年為了徹底控制疫病,原來山上有的黑松不得不砍掉,那段時間橫雲山看上去光禿禿的,滿眼荒涼,只剩下斷根殘枝,但經過沈師傅他們的辛苦勞作,挑水、挖坑、植樹、後期不間斷的養護澆灌,才有了現在鬱鬱蔥蔥擁有很多品種、植被基本覆蓋的橫雲山,無論何時,那都是他們的驕傲。

走近佘山守山人,凡尘中的摆渡者!

離不開橫雲山

沈師傅說,現在物質條件好起來了,山林養護也引進了新技術,新設備,比以前更方便,但每天的巡視工作必不可少,有些人工的作業還是沒法替代的,他在這裡這麼多年,積累的經驗以及心得體會他會不遺餘力的傳授給來這裡的新人,來指引他們更快更好的接手這些工作。

心地善良淳樸的沈師傅還有兩年就要退休了,但他說: “我家就在橫雲山邊上,即使退休了,也不會離開橫雲山的。”

守山人,從來不會嫌棄山不會說話,因為,他們已經對它說了半輩子了,他們心裡滿是對自己灑過汗水生活了很久的土地深沉的愛,他們不僅在守護山林, 更是在守護他們逝去的時光。他們這麼多年的堅守,與山林的感情也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葉都已經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 他們默默無聞地就像守護著他們的孩子一樣守護著這一方山林,不爭名逐利,不放棄,只為眼前這座山的安寧。

走近佘山守山人,凡尘中的摆渡者!

遠處一條不湍急不洶湧但綿長清透的河緩緩而過,彷彿是看不到的遠,如這些守山人,安靜又平和,林子裡卻忽地飛出嘰嘰喳喳的鳥兒,熱鬧了整個山林,青天白雲下悅耳動聽,哦,原來那是守山的人在巡山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