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元招研究生”的误会背后,是深深的“学历焦虑”

今天,一则小小的招聘启事,突然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这则出自陕西省神木市公益性岗位协管员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招聘启事之所以如此“吸睛”,是因为它开出了极具反差感,足以令人为之一惊的招聘条件——招聘的岗位只不过是月薪2500元的临时工,但在学历要求上,却赫然写着“研究生”三个大字。

这则招聘启事迅速“火爆”起来,并且引发了两种耐人寻味的情绪。第一种是愤怒——许多人都对这样极端的招聘条件十分不忿,认为这是对研究生和学历的“侮辱”。而第二种则是嗟叹——不少人借此机会表达出了“学历越来越不值钱”的叹息,而这则招聘启事,则似乎是这种趋势的某种夸张注脚。

“2500元招研究生”的误会背后,是深深的“学历焦虑”

很快,陕西省神木市就对这则引起巨大争议的招聘启事进行了澄清,表示这起事件完全是一场“误会”。原来,这一临时工岗位并非只招研究生,而是研究生可以优先免试录用,网民们之所以会产生误会,则是因为招聘启事的撰写存在漏洞和歧义。一场令人情绪激昂的舆情事件原来是“虚惊一场”。

不过,尽管“2500元招研究生”只是一个不怎么美丽的误会,但在这起事件发酵的过程之中反映出来的社会心态,却是真实的。那就是学历的含金量在人们心中确实渐渐褪色了,以至于拥有学历、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产生了相当显著的“学历焦虑”。正是这种“学历焦虑”,才让一则小小的招聘启事演变成了“大新闻”。如今,新闻事件已经过去,但人们的这种心态,倒是依然值得揣摩一二。

所谓的“学历焦虑”,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本质却相当一致——那就是对自身学历价值的怀疑与不自信。这样的“学历焦虑”,是从许多年前开始一点一滴地日益加深的。如今,“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已经遭到了十分严峻的挑战,而高学历人士的优越感,也渐渐消解在对学历价值的怀疑与不自信之中。

“2500元招研究生”的误会背后,是深深的“学历焦虑”

在中国,“读书取仕”的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人们对“读书人”似乎总是会高看一眼,在现代化的高等教育制度进入中国之后,大学生也一直被看做“天之骄子”,研究生更是堪称人中龙凤。年轻人们从小到大,一直都在被身边的人们灌输这样的观念,难免对学历有一定的“迷信”,自觉不自觉地产生飘飘然的感觉。

在国内高校大规模扩招之前,由于高等教育相对奢侈,高学历人才十分稀缺,这种飘飘然的感觉不会遭遇现实的挑战。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社会价值观也在向着多元化的方向不断迈进,高学历不再是能让人在成功道路上畅通无阻的“御赐金牌”,职场上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面对这样的景象,许多初入职场的年轻学生难免产生不适应的“幻灭感”,从而开始焦虑。当这团焦虑的“瓦斯”,面对“2500元招研究生”这样的“火种”,自然会迅速被引爆。

“2500元招研究生”显然有些离谱,如果这个数字更荒谬一些,人们只会一笑置之,把这当做一个明显的错误或是恶作剧。但是,“2500元”这个数却并没有荒谬到那种地步,恰恰相反,它真的戳中了许多人心中的焦虑——人们真的担心,不久之后的未来,会不会连2500元的临时工工作,都需要研究生们来竞争?

“2500元招研究生”的误会背后,是深深的“学历焦虑”

对于这样的焦虑情绪,我们倒也不必过分担心,原因很简单——学历的含金量下降,其实并非坏事。毕竟,自古以来,社会大众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就一直是“水涨船高”的。社会平均受教育程度的上升,自然会降低所谓的“高学历”的含金量,与此同时,高学历人士不再受到就业市场的追捧,其实也说明了就业市场正在回归理性。毕竟,研究生的本意是培养学术人才,而不是培养“更有竞争力”的职场人才,如今的情况,反而更加贴近研究生的本意。

但是,对那些深陷焦虑之中的年轻人们而言,我们却并不能如此轻描淡写地将这种焦虑轻轻避过。他们面对的压力是真实的,他们会产生幻灭感也并非是自己的过错。一方面,这些年轻人应当主动调节自己的心态,更客观、更理性地认识自己学历的意义和价值,建立起不卑不亢、凭实力说话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也应及时改变那些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陈旧观念,让“唯学历论”退出时代舞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人们不会再为自己的高学历而充满优越感的时候,自然也就不会再有什么幻灭与焦虑,这才是消灭“学历焦虑”的治本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