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元招研究生」的誤會背後,是深深的「學歷焦慮」

今天,一則小小的招聘啟事,突然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這則出自陝西省神木市公益性崗位協管員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招聘啟事之所以如此“吸睛”,是因為它開出了極具反差感,足以令人為之一驚的招聘條件——招聘的崗位只不過是月薪2500元的臨時工,但在學歷要求上,卻赫然寫著“研究生”三個大字。

這則招聘啟事迅速“火爆”起來,並且引發了兩種耐人尋味的情緒。第一種是憤怒——許多人都對這樣極端的招聘條件十分不忿,認為這是對研究生和學歷的“侮辱”。而第二種則是嗟嘆——不少人藉此機會表達出了“學歷越來越不值錢”的嘆息,而這則招聘啟事,則似乎是這種趨勢的某種誇張註腳。

“2500元招研究生”的誤會背後,是深深的“學歷焦慮”

很快,陝西省神木市就對這則引起巨大爭議的招聘啟事進行了澄清,表示這起事件完全是一場“誤會”。原來,這一臨時工崗位並非只招研究生,而是研究生可以優先免試錄用,網民們之所以會產生誤會,則是因為招聘啟事的撰寫存在漏洞和歧義。一場令人情緒激昂的輿情事件原來是“虛驚一場”。

不過,儘管“2500元招研究生”只是一個不怎麼美麗的誤會,但在這起事件發酵的過程之中反映出來的社會心態,卻是真實的。那就是學歷的含金量在人們心中確實漸漸褪色了,以至於擁有學歷、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產生了相當顯著的“學歷焦慮”。正是這種“學歷焦慮”,才讓一則小小的招聘啟事演變成了“大新聞”。如今,新聞事件已經過去,但人們的這種心態,倒是依然值得揣摩一二。

所謂的“學歷焦慮”,有多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但其本質卻相當一致——那就是對自身學歷價值的懷疑與不自信。這樣的“學歷焦慮”,是從許多年前開始一點一滴地日益加深的。如今,“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觀念,已經遭到了十分嚴峻的挑戰,而高學歷人士的優越感,也漸漸消解在對學歷價值的懷疑與不自信之中。

“2500元招研究生”的誤會背後,是深深的“學歷焦慮”

在中國,“讀書取仕”的觀念有著悠久的歷史,人們對“讀書人”似乎總是會高看一眼,在現代化的高等教育制度進入中國之後,大學生也一直被看做“天之驕子”,研究生更是堪稱人中龍鳳。年輕人們從小到大,一直都在被身邊的人們灌輸這樣的觀念,難免對學歷有一定的“迷信”,自覺不自覺地產生飄飄然的感覺。

在國內高校大規模擴招之前,由於高等教育相對奢侈,高學歷人才十分稀缺,這種飄飄然的感覺不會遭遇現實的挑戰。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高等教育越來越普及,社會價值觀也在向著多元化的方向不斷邁進,高學歷不再是能讓人在成功道路上暢通無阻的“御賜金牌”,職場上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面對這樣的景象,許多初入職場的年輕學生難免產生不適應的“幻滅感”,從而開始焦慮。當這團焦慮的“瓦斯”,面對“2500元招研究生”這樣的“火種”,自然會迅速被引爆。

“2500元招研究生”顯然有些離譜,如果這個數字更荒謬一些,人們只會一笑置之,把這當做一個明顯的錯誤或是惡作劇。但是,“2500元”這個數卻並沒有荒謬到那種地步,恰恰相反,它真的戳中了許多人心中的焦慮——人們真的擔心,不久之後的未來,會不會連2500元的臨時工工作,都需要研究生們來競爭?

“2500元招研究生”的誤會背後,是深深的“學歷焦慮”

對於這樣的焦慮情緒,我們倒也不必過分擔心,原因很簡單——學歷的含金量下降,其實並非壞事。畢竟,自古以來,社會大眾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就一直是“水漲船高”的。社會平均受教育程度的上升,自然會降低所謂的“高學歷”的含金量,與此同時,高學歷人士不再受到就業市場的追捧,其實也說明了就業市場正在迴歸理性。畢竟,研究生的本意是培養學術人才,而不是培養“更有競爭力”的職場人才,如今的情況,反而更加貼近研究生的本意。

但是,對那些深陷焦慮之中的年輕人們而言,我們卻並不能如此輕描淡寫地將這種焦慮輕輕避過。他們面對的壓力是真實的,他們會產生幻滅感也並非是自己的過錯。一方面,這些年輕人應當主動調節自己的心態,更客觀、更理性地認識自己學歷的意義和價值,建立起不卑不亢、憑實力說話的人生態度;另一方面,我們的社會也應及時改變那些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的陳舊觀念,讓“唯學歷論”退出時代舞臺。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當人們不會再為自己的高學歷而充滿優越感的時候,自然也就不會再有什麼幻滅與焦慮,這才是消滅“學歷焦慮”的治本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