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認爲人生沒有意義,怎樣看待這句話?

用戶67589468


活得有趣就好!

何謂人生?

一生一死之間——是一個人的一生。

一群人的生生死死之間——是歷史,也是……舞臺。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每個人都不過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塵埃,每個人的一生,只不過是浩渺時空的……一剎那。

何謂意義?

所有的人生“意義”皆是人類的自我“虛構”,探究“意義”的話題,因其本身就是一個極其形而上的“思辨”過程而使其……毫無“意義”!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往哪裡去?

人類還沒有誰能給出一個能被普遍認同的答案。你當然可以“思索”,但不必無休止地“追問”,否則過度的“刻意”其實就已經淪為一種“執念”,那無疑是對鮮活生命的“自我禁錮”和……摧殘!

這一生,活得有喜,有悲,有愛……有趣,就好!

這一世,終於能看得透、想得開,就好!

當與這個世間道別時,如果你足夠幸運——你大腦溝回還容許你能有“一剎那”的思考,你能想到這樣一句話:

我來過,我經歷了……足矣!

夫復何求?

如果你不夠“幸運”——沒有來得及“總結”,也不過就是別無二致的……一了百了。

“死去元知萬事空”原本已說得十分透徹,可接下來的類似“但悲不見九州同”的諸多“故事”依然是被活人們常常吟詠謳歌的……不了情懷,可惜,放在歷史的座標系裡細細審量,又何嘗不是一種莫為此甚的……做作?

餵馬、劈柴,聽風、看海,沐雨、踏雪……才是人生最“苟且”、最質樸的常態!

也許,我們不該隨便哂笑別人的“消沉”抑或“熱衷”,因為每個人都只不過是在自己的人生舞臺上扮演著ta喜歡或不喜歡的一個“角色”而已。

還是那句話:看破不說破。願我們都能在這個薄情的世界裡,深情地活著……

願每一個鮮活的生命,各安其心、各得其所!


錄下唐寅的《桃花庵歌》和跛足道人的《好了歌》,與活著的我們共勉!

《桃花庵歌》: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車塵馬足顯者事,酒盞花枝隱士緣。

若將顯者比隱士,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將花酒比車馬,彼何碌碌我何閒。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好了歌》: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冬日暖陽ABC


意義皆建構,我們不必過被操縱的一生

這是非常有意思的問題。所有意義皆是人建構的,網上流行說you are what you choose,你的選擇決定你的人生模樣,——看起來似乎人生是我們能選擇的,人生的意義是我們自己定義的,但實際上從社會學角度來說,這種建構是社會(他人)參與建構的 ,人生意義的選擇甚至難說我們自己在其中佔據主導地位!

這是反思人生、洞見社會的人才能說出來的話。

何以這麼說?

我查了下原文,部分節選如下:

採訪者: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陳:又是個傻×問題!――人生沒有意義的。 你看過哲學嗎?你可別過了大學年齡還扛著大學生人格在生活――人生一點沒有意義的,生命完全沒有意義的。

採訪者:那活著幹嗎呢?陳:沒有幹嗎。你生下來,爹媽徵求你意見嗎?你看看佛教,看看叔本華那本《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生命是無意義的,從來就是盲目的。就這麼兩句話:這麼厚的一本書。 這本書救了我。我在三十歲的時候看到這本書,剛出國不久。

這裡面的信息是,1.“人生必須有意義”那是毛頭小夥子才相信的哲學,大學生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有激情澎湃且不懂反省,人生太短,還在形成中,沒什麼可反省的;見識也少,還沒觀過世界,世界觀是一維的,沒有比較就無從刺激思考,就無從反省。沒有思考深度、又激情澎湃的人總是容易被操縱的,你被告訴說你是接班人,你心裡接受了,你就會認為人生的正確打開方式就應該是為了某項偉大事業拋頭顱灑熱血。——不是說這不對,但這應該是基於選擇而非無從選擇,基於認知、比較、選擇而後對意義的堅持,但基於無從選擇的意義可能就只是盲從和愚昧了

2.“我在三十歲時候看到這本書,剛出國不久”。 意義總是社會的主導力量去建構來試圖操縱社會人群的,每一種政體每一個政權都務必發展一套讓其合法的文化意識形態,美國也一樣。從批判的角度看的話,一切不允許人反思和比較的“意義”就是意識形態。——你只見過麻雀鳥飛是很難知道其實還有鯤鵬展翅的大氣。

當你見到一種新的意義,你就會懷疑第一種意義,但世界是無盡的,意義也被無窮無盡的製造出來,你究竟要選擇哪種?你到哪裡都逃不了被操縱的命運,民主主義、自由主義、威權主義,概莫能外都是“主義”,誰規定的意義比誰的更高尚?不知道,在絕對的意義上沒有比較標準,沒有高下答案。到這裡看似虛無了,而虛無到極致不如回到生活或生命本身!

所以,我理解,陳丹青所謂沒有意義是說沒有一個統一的意義,沒有一個正確的意義,當我們定義了一種情況是有意義的,就會壓制另外的意義,壓制另外一部分人的選擇。而這個世界是多元的,每個人都有自己存活的理由,他的生活他的選擇當是他的人生意義本身。

陳丹青一向比較批判。在一個讚歌灌滿耳朵的環境裡我們不妨聽見一種不一樣的聲音,聽一個人對一群在一個較為單一封閉的環境裡成長,坐井而觀天的小青蛙說,你問我天是多大size的圓形?天根本沒有形狀,它還可能是方形,還可能是菱形,所以,天沒有形狀。

不用追問什麼人生的意義,免於陷入被操縱的人生,不用讓任何“正確”的意義凌駕於我們鮮活的生命之上;你的生活是你的,你的選擇有你的理由和你的限制,你痛快活就是你的人生意義。


幸福trytry


其實,意義本身就沒有意義。

我要首先聲明:第一,我不是佛教徒,沒有看破紅塵;第二,我也不是虛無主義者,因為接受了哲學家叔本華那種,人生來就是痛苦的理論之後,才去談人生沒有意義。

我僅僅是根據我這將近三十年的生活感悟,來談這個問題。

當然,我必須承認,我所體悟到的人生沒有意義肯定與陳丹青不同。陳丹青作為一個知名的畫家,知識分子,他現在可以說是功成名就,家財萬貫(沒有羨慕嫉妒恨的意思)。他的人生無意義,應該是看盡了繁華之後,體會到的“生命不過如此”。

我想起之前一個老師在講禪宗時說的話。他說,那些通過幾句話就能悟道的人,他們是翻越了一座山,看到了最高處的風景之後,然後下山才說出了這種樸實的話。比如,問佛祖西來意,才會回答庭前柏樹子。如果你連山都沒上去,也學他們說這樣的話,那你其實就是膚淺,或者驢唇不對馬嘴。


那麼,我為什麼覺得人生本來就無意義呢?

第一,人終有一死。我們每天不論是學習還是工作,其實都是在消耗著生命。不論你這輩子做了什麼事,最後都會化為烏有。可能有人會說,你這不還是佛教徒的思想麼。不是,這既誤解了我的意思,也誤解了佛教。即使人生沒有意義,那你也要過好自己的一生。

我因為喜歡讀佛教的書,曾考慮過,那些悟道的人詭異佛門,遠離繁華世界,最終孤獨終老,難逃一死。他們的一生是否值得?是否空來了人間走一遭?(我不相信地獄天堂這種信仰的東西)後來,我覺得,人這一輩子還是要多見世面,多瞭解世界的美好。

我的朋友卻對我說,他們之所以年輕就遠離繁華世界,是因為他們怕那些東西會汙染他們的內心,讓心不能平靜。我贊同他的說法,但我仍選擇人的一生應該經歷更多。孰優孰劣,大家不妨自己體會。

第二,你我皆凡人。相信所有處在學習階段的年輕人,都對自己的未來滿懷憧憬,絕對自己未來能夠做一番大事業。但是,大部分人工作以後,卻發現自己不過是一個普通人。

我相信,能夠做出經天緯地大事,改變歷史,影響國計民生的人,他們的人生會有意義。但是,我不是這樣的人。我每天需要做沒什麼意義的工作,其目的是讓自己能夠活下去。但是,活下去的最後也是離開人世。

那麼,你活著似乎就失去了意義。現在與未來的區別不過就是時間的長短。但是,幾十年的時間與你離開人世後千百億年的時間微不足道,簡直可以忽略不計。而且,按照西方哲學家(比如康德)的說法,人類的時間其實只有當下。你的過去其實是靠記憶來維持,你的未來只是自己的想象。(我有時在想,那些沒有記憶或者記憶很短的動物,它們的感受會是什麼樣)。

如果只有當下,當下又是轉瞬即逝,那麼似乎更說明了人生的無意義性

再說回工作。其實,人工作之後,如果工作穩定,那麼你的一生其實都是在循規蹈矩,現在甚至能夠看到幾十年之後的你。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重複著無聊的工作,它的價值何在?如果工作不穩定,那麼,你每天都在掙扎,生活似乎只有無意義的痛苦。(而且,工作這東西真的太偶然了。可能你大學畢業,恰巧看到某個公司在招人,你又恰巧進入這個公司。你可能一輩子都要圍繞這個“偶然”去工作)


第三,否極泰來,也可能泰極否來。瞭解辯證法的人都知道,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當你為某件事高興的時候,同時也要意識到,未來你也會為某件事而悲傷。所以,我有的時候,經常會在最快樂的時候,也會生出沮喪的感受(這點倒很像叔本華的論述)。


以上只是我自己的體驗,結合自己的邏輯推理。但是,有一天,我忽然意識到,我忽略了一個根本的前提。那就是,人之為人的不易。你之所以出生,成為人,這真的是一件太小概率的事件。

那麼,為了這個不易,你也應該過好自己的一生,不管它有意義還是無意義(佛教說“盡形壽”,也就是說你要為你的身體(形)去努力,直到它老去)。

享受人世間的苦與樂,這也是意義。雖然它本身沒意義,但是你經歷過了,也就變得有意義了。

如此想通了之後,你其實可以珍惜你的每一刻,吃飯、睡覺、看日出和日落……


兮兮說事兒


論人生的目的、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人生 目的 價值 意義

中圖分類號:B0

內容提要:人生的目的是什麼、價值和意義如何實現?從古至今,不知有多少人試圖解開人類的這一終極追問,但時至今日,尚且沒有任何能夠將之說清楚者。鄙作以人類社會各方面順序相承的發展歷程為依據,從分析人生目的的邏輯屬性、人生目的與人生理想之間的區別、探尋人生目的所應遵循的原則入手,在論證清楚了人生的目的到底是為何物的同時,還回答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得以實現的前提與路徑(全文約一萬餘字;字體:小三)。

目錄

第一章:困惑·······································3

第二章:困頓·······································3

第三章:人生目的的邏輯屬性·························5

第四章:人生的目的與人生理想的區別·················5

第五章:探尋人生的目的所應遵循的原則···············8

第六章:人類生活順序相承的發展歷程·················9

第七章:人生的目的································18

第八章:人生的價值和意義··························19

第一章:困惑

浩瀚宇宙,星轉鬥移。我是誰、從哪裡來、將要到哪裡去?我因何而生、為何而活?人生的目的是什麼、價值和意義如何體現?亙古以來,人類便為上述問題所困,並一直試圖尋找最終的答案。

第二章:困頓。

在對有關人生目的的探索過程當中,基於對人生目的的不同理解與認識,不同時期的人們分別給出了各不相同的答案。將這些答案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即:幸福說、快樂說、真善美說、至善說、社會制度說、神明說等等。但是,上述答案咋看起來固然都十分美好,但卻無一例外地都存在著其所無法克服的邏輯障礙。至於上述答案到底都存在著怎樣的邏輯障礙,接下來,讓我們不妨一一剖析之。

其一:真善美(或至善)說。

真善美是相對於假醜惡而言的,沒有真善美,也就沒有假醜惡;反之,沒有假醜惡,也就沒有真善美。這也就意味著:在追求真善美的同時,還必須得容忍假醜惡的存在。如果沒有假醜惡的話,甚至還不得不人為地製造出來一個假醜惡,以便使之與真善美相對應;否則,真善美也就不可能存在。如此以來,這豈不讓人糾結?!

由於至善說與真善美說存在著相同的邏輯障礙,這裡便不再贅述。

其二:幸福(或快樂)說。

幸福是什麼,不同的人對之有不同的理解;同一個人在其生命的不同時期、不同的境遇下,對幸福的理解又各不相同。

對於一個嬰兒而言,讓媽媽抱在懷裡恐怕就是一種幸福,但問題是嬰兒總有一天會長大,不可能一直躺在媽媽的懷裡。因此,如果幸福是人生的目的的話,那麼,當嬰兒長大的那一天,一旦離開了媽媽的懷抱,其豈不就再也沒有人生的目的可言了,得出這種結論豈不荒唐!

由於快樂說與幸福說之間存在著相同的邏輯困境,這裡同樣也不再贅述。

其三:社會制度說。

就現代中國而言,大部分人信仰共產主義。但若縱觀全球,有的人信奉資本主義、有的人信奉封建主義、有的人信奉奴隸制、還有的人信奉某種政教合一的社會制度。從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來看,在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時期內,人類其實並不知道社會制度到底是為何物。因此,如果將某種社會制度視為是人生的目的的話,那麼,對於先前那些尚且不知社會制度是為何物、更不知某種社會制度是為何物的人類而言,其人生過得豈不毫無目的可言?!

退而言之,假設當某種社會制度得以實現之後,人類社會還需不需要發展?如果不發展了的話,那麼,人類社會豈不就此停滯不前了?反之,如果繼續發展的話,那麼,發展的結果無疑又將突破這種社會制度的框架,從而進入到另外一種社會制度當中去。由此可見,將社會制度視為是人生目的之說,在邏輯上無論如何都不能夠成立。

其四:神明說。

當今世界,有的人信神、有的人不信神;即便同為信神之人,有的人信奉這個神、有的人信奉那個神,因此,如果將人生的目的歸結於是為了某個神明的話,那麼,所有的無神論者以及所有不信奉某個神明的那部分有神論者,其人生豈不過得毫無目的?!由此看來,該學說在邏輯上同樣不能成立。

第三章:人生目的的邏輯屬性。

如果把幸福、快樂、真善美、至善、為了實現某種社會制度;為了某個神明而獻身等,當作是人生理想的話,其在邏輯上並不存在任何問題。但是,為什麼將上述學說視為是人生目的之時,其在邏輯上便不能成立了呢?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關鍵就在於上述這些學說的邏輯屬性,與人生目的的邏輯屬性並不相符所致。

人生的目的到底具有怎樣的邏輯屬性?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不妨先看一看人生到底具有怎樣的邏輯屬性。人生即指人的生存與生活。仔細觀察便不難發現,從邏輯屬性上來看,人生是具體與抽象、狀態與過程、有限與無限的有機結合或對立統一。

人生的這一邏輯屬性,決定了人生的目的也必須是具體與抽象、狀態與過程、有限與無限的有機結合或對立統一;否則,任何有關人生目的的所謂答案,當其試圖將自己裝扮成真正的人生的目的之時,其便會遇到這樣或那樣、其所無法逾越的邏輯障礙便不足為怪了。

以形式邏輯為工具,對各種有關人生目的的答案進行驗證,無疑是一件既簡單又實用的方法。任何有關人生目的的答案,如果其在邏輯上不能成立的話,在實質上也必然錯誤。

第四章,人生的目的與人生的理想之的區別。

人們常常將人生的目的與人生的理想混為一談,實則兩者之間存在著本質的區別。人生的目的與人生理想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其一,客觀性。

人生的理想是意識;人生的目的則是不依賴於人們的意識,但卻能夠被人們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存在,具有質的規定性。

其二,唯一性。

人生的目的只有一個,除此之外,別無分店。正因為如此,所以說,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種族與民族、不同的信仰與文明的人們,才能夠被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向著共同方向前進;否則,人類必將四分五裂、人類社會也必將分崩離析。

人生的理想則因人而異,多姿多彩、千差萬別。

其三,終極性。

人生的目的是否具有終極性,這無疑是一個既十分有趣、又令人相當繞頭的話題。

如果說,人生的目的不具有終極性的話,便意味著沒有人能夠達到人生的目的。如果說,人生的目的具有終極性的話,則意味著一旦達到人生的目的之後,除了坐在那裡發呆之外,什麼事情都不能再做了;否則,不可避免地將越出目前的狀態,從而進入到另外一種狀態當中去,這裡似乎存在著一個令人無法破解的邏輯悖論。對於那些所謂的虛假的有關人生目的的答案而言,這個邏輯悖論猶如是一個令之無法逾越、無法突破的天花板,但是,在真正的有關人生目的的答案面前,這個所謂的邏輯悖論其實並不存在。

從運動軌跡的角度來看,通常有以下兩種運動形式,一種是直線運動;一種是曲線運動。除此之外,世界上其實還存在著另外一種非常特殊的運動形式,它沒有運動軌跡;或者說,就人類目前的認知能力而言,尚且無法確定其是否具有運動軌跡,但其確實又在運動,比如:宇宙。

人生的目的就如同宇宙那樣,是一個沒有運動軌跡;或者說,就人類目前的認知能力而言,尚且無法確定其是否具有運動軌跡的空間,人類就存在於該空間之中、而非遊離於該空間之外。這種起點即終點;終點即起點的運動方式,正是人生目的的終極性所具有的極其獨特的運動形式。

從物質與能量交換的角度來看,人生的目的猶如原子;人類則猶如其中的粒子。如同粒子可以脫離原子而存在相仿,人類的行為其實也可以越出人生目的的束縛。只不過,如同粒子一旦脫離了原子,勢必將導致該元素的性質發生改變相仿;人類的行為一旦越出了人生目的的空間範圍,其性質也必將隨之發生改變。人生目的的終極性,在這裡表現為不可逾越性;一旦逾越,便意味著性質的改變,其將直接導致生命的終結;甚或是人類的滅亡。

從時間跨度的角度而言,人生的目的與人類相伴而生,並始終引領著人類前行,直至人類滅亡的那一天;如果說,人類不幸有滅亡的那一天的話。迄今為止,除了個別偶發的特殊事例,人類的總體行為始終是存在於人生目的這一空間之中的。至於將來,人類是否能夠像既往所做的那樣,始終將自己的行為控制在人生目的的範圍之中,從而避免導致自身的滅亡,誰都無法預言。

人生的理想則是意識,具有無限伸延性。當人生的理想達到某個預定的境地或狀態之後,其還可以越過該境地或狀態,從而走向下一個境地與狀態。

其四,不可更改性。

人生的目的不會因為人們喜好的改變而改變;人生的理想則會隨著人們的主觀需要與客觀情況的變化,而被人為地隨意改變。

第五章:探尋人生的目的所應遵循的原則。

如同行走需要參照指南針或路標,才不至於迷失方向相仿。在探尋人生的目的問題上,也需要遵循相應的原則。

這些原則主要有以下三個:

其一,整體性原則。

所謂整體性原則,即:不能僅以某一個特定的個人或某一個特定的人群;而是應當將整個人類社會做為研究與考察的對象。

其二,全面性原則。

所謂全面性原則,即:不能僅以人類的生存與生活的某一個或某些個方面;而是應當將人類的生存與生活的所有方面,悉數納入到研究與考察的範疇之內。

其三,歷史性原則。

所謂歷史性原則,即:不能僅僅只是對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某一個階段或某幾個階段;而是應當對人類社會順序相承的發展歷程加以研究與考察,看一看人類從古至今到底是怎樣一步一步走過來的。

如果不遵循上述原則,勢必很難獲得充分而必要的證據。

第六章,人類生活順序相承的發展歷程。

有關人生目的的學問應是一門科學,必須用事實和證據說話。任何有關人生目的的答案,如果缺乏有效的事實和證據做支撐,無論其說得再怎麼天花亂墜,都只能被視為是在思辨領域玩弄文字遊戲的自說自話;而不能被視為是科學。

人生的目的就隱藏在人類社會的現實生活和歷史生活之中,而非遊離於人類社會的現實生活和歷史生活之外。有關人生目的的答案,只能夠從人類社會的現實生活和歷史生活當中去探尋;而不能從人類社會的現實生活和歷史生活之外去尋找,這是探尋人生的目的的唯一可行的方法與路徑。如果脫離了這一方法與路徑,那麼,一切探尋都將歸於盲目。

從古至今,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謂多至不勝枚舉,幾乎不可能將之一一窮盡,與此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類社會的發展,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新的生活方面又在不斷湧現,幾乎不可能做到預先將之一一囊括進來。因此,倘若不加篩選、一股腦兒地把人類社會各方面順序相承的發展歷程,全部都拿來當著證據使用的話,一則既不可能;二則,也無必要。

人類的衣、食、住、行與婚姻(家族),既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最基本的五大生活需要,同時,又是人類社會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賴以建立並發展的五項核心因素。因此,只須將人類的衣、食、住、行與婚姻(家族)順序相承的發展歷程拿來當證據使用,不僅在方法上可行,並且,也基本達到了全面性原則的要求。

其一,食。

食即指人類從古至今,有關食用食物的種類、獲取食物的方式、食用食物的方法及其順序相承的發展演變歷程。

第一階段,天然食物。

早期人類棲息在熱帶或亞熱帶的森林裡,“以植物的根莖和果實作為天然食物。”【1】由於尚未掌握任何種植與烹飪技術,早期人類獲取食物的方式,主要就是通過採集;食用食物的方法,僅限於直接拿來生吃而已。

第二階段,魚類食物。

與其它大型靈長類動物相比,早期人類在爭奪食物與棲息地的競爭中常常處於下風。為了能夠生存下去,身處劣勢地位的早期人類被迫選擇離開森林,開始沿江河湖叉向外遷徙。在此過程中,早期人類逐漸掌握了捕魚技術。

由於“魚類的分佈無處不在,可以無限制地供應,而且是唯一可以在任何時候獲取的食物。在原始時代,穀物即使實際存在,也還沒有為人類所知曉;而狩獵又太無保證,始終不能成為維繫人類生活的專門手段。”【2】因此,與肉類食物相比,魚類才是這一時期人類主要的動物性蛋白來源。

大致就在這一時期,早期人類通過觀察自然界的野火,從而掌握了用火知識,開始有意識地對食物進行加工處理。食物在經過炭火的燒烤後,不僅會變得更加適口、更有利於人體的消化吸收,並且,隱藏在食物當中的害蟲及有害菌也被大量殺死,其結果極大地保證了早期人類的飲食安全,促進了早期人類的身體健康。

第三階段,澱粉類食物。

伴隨著遷徙地域的擴大,人類對自然的瞭解日益深入,稻穀、小麥、燕麥、裸麥、玉米、薯類及豆類等澱粉類食物,漸漸成為了早期人類的主要食物。為了獲得穩定的食物來源,人類便學會了“在漫無疆界的沖積土地上一小塊一小塊地進行耕作。”【3】

在這一時期,人類還發明瞭製陶術。當火與陶器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一種前所未有的食用食物的方法便應運而生了。早期人類將食物和水一起放進陶器,用火加熱對食物進行蒸、煮之後,食物將會變得鬆軟爛熟,便於咀嚼。根據用進廢退的原理,當不再需要當初所擁有的那種巨大的咬合力,對食物進行咀嚼之時,早期人類的頜骨便開始逐漸變小;頭顱相應增大,這就為早期人類大腦的進一步發育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第四階段,肉類和乳類食物。

繼種植業之後,在原有偶爾的、零星的飼養動物的基礎上,人類開始有意識地飼養與繁殖各種動物。隨著養殖業的興起,肉類和乳類食物漸漸成為了人類餐桌上的“常客”。肉類與乳類食物營養豐富,“對於增強種族的體質和活力具有非常顯著的效果,對於增強兒童體力的作用尤為突出。”【4】

第五階段,通過田野農業而獲得無窮食物。

在養殖業的基礎上,人類開始利用馴養動物參與農田勞動。隨著冶銅術與冶鐵術的發明,將蓄力與金屬農具相結合,在遼闊的土地上進行耕作的“田野農業便出現了;人類也就因此開始獲得了無窮的食物,”【5】並徹底擺脫了饑饉的威脅,真正成為了自己命運的主宰。

其二,住。

住即指住所的樣式、建造住所所使用的材料、建造住所的方法及其順序相承的發展演變過程。

第一階段,樹棲巢居。

早期人類生活在熱帶或亞熱帶的原始森林裡,以樹為家,並將樹的枝條編製成巢而居,用於增加睡眠的舒適性、躲避雨水的侵淋和猛獸的襲擊。這一時期,人類在居住方面的做法,與今天的人們所觀察到的猩猩及紅毛猩猩的做法,在用途上並沒有什麼不同。

第二階段,穴居或窩居。

早期人類離開森林,在沿江河湖叉向外遷徙的過程中,或利用天然“洞穴”;【6】或利用當初在森林生活時所積累的經驗,將長長的樹枝或茅草相互斜靠在一起,做成一個只有屋頂、沒有牆壁的窩棚而居。這種類似於窩棚的建築,在今天中國的部分農村地區依然可以看到。只是其用途發生了改變,不再是做為主要房屋供人們居住;而是僅供農民或漁民看守田地或魚塘時的臨時居所使用。

第三階段,舍居。

舍居是在穴居或窩居的基礎上,將修建牆壁的技術與窩棚相結合,做成有牆壁與屋頂的房屋進行居住。建築房屋所使用的材料,由起初的“石頭”、【7】木料、茅草以及“將黏土和麥稈混在一起,······做成(的)土坯”【8】等;再到“使用一種木製的長方形模具脫制(而成的)土磚”【9】及經過燒製而成的磚和瓦片;直至今天所普遍採用的鋼材、水泥等。房屋的樣式也由磚瓦結構的平房或木製的吊腳樓,逐步發展到以框架式結構為主體的高樓大廈。

其三,行。

行即指人類在出行方面,其所藉以使用的交通工具的種類、交通工具的樣式、製作交通工具的材料及其順序相承的發展演變過程。

第一階段,人力、風力與蓄力並舉的時代。

出於捕魚的需要,“最初,人們可能是搭乘原木或用小樹枝捆紮而成的扁平木筏”,【10】利用槁撐、槳劃推動其行進。隨著各種石制刀、斧、錘、錐等工具的發明,人類逐漸掌握了造船技術,“第一批‘船型’裝載工具是直接掏空樹幹而成的。”【11】後來,人們“開始用小木板造船,並給它裝上風帆。”【12】由此開始,人類不再僅僅依靠人力而是還可以藉助風力駕船遠航了。

在飼養動物的過程中,人類漸漸掌握了騎馬術,並開始利用動物來馱運各種物品。當人類將動物與木製車輛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各種被稱之為“馬車”或“牛車”的陸上交通工具便誕生了。這種人力、蓄力與風力並舉的交通時代持續的時間較長,從早期人類開始,“一直持續到18世紀晚期,其影響至今仍在。”【13】

第二階段,蒸汽時代。

時間推移至十八世紀,隨著蒸汽機的發明與運用,不僅“直接推動了十八世紀的偉大工業革命”,【14】並且,使得人類的交通運輸也隨之進入到了蒸汽時代。這一時期,各種以蒸汽機為動力的輪船或火車先後被髮明瞭出來。“有人還製造了蒸汽汽車,但非常笨重,在不平坦的路面上難以駕馭。幾次事故之後,這種車就被冷落了。”【15】

第三階段,電氣時代。

蒸汽時代剛剛興起一百餘年,一個以內燃機的發明為標誌的電氣時代隨之來臨。與蒸汽機相比,內燃機具有重量輕、功率大的特點,因此,當初被冷落的汽車便再次回到了人們的生活中來,並日益發展成為主要的陸上交通工具。隨著飛機與飛船的發明,人類的交通工具已經不再被侷限於地面或地球;而是延伸到了空中與外太空。

其四,衣。

說起服裝的作用,人們首先想到的是“蔽體遮羞和護身禦寒”,【16】但是,對於早期人類而言,這種說法顯然並不準確。早期人類長著一身長而濃密的毛髮,足以護體禦寒和蔽體遮羞,“根本不需要任何衣物在身,”【17】並且,利用長而濃密的皮毛進行護體禦寒和蔽體遮羞,無疑是一種最自然、最省力、也最經濟的作法。

由此看來,與食、住、行相比,服裝似乎並不是出於人類與生俱來的需要;而是一種“後天”的行為,是人類進化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據此推測,導致早期人類體毛退化的初始原因,應是出於某種實際生活方面的需要——亦即:出於狩獵的需要。

對於早期人類而言,由於受制於長而濃密的體毛的制約,在長時間、遠距離地對獵物進行追逐的過程中,集聚在體內的熱量不易及時散發出去,往往導致體溫過高,乃至中暑現象的發生。在這種情況下,只有那些體毛相對較少、更容易將熱量散發出去的個體,更有利於對獵物展開長時間、遠距離的追逐,並將獵物捕獲。

在人類社會的早期,食物相對稀缺,肉食更是稀罕之物。對於那些能夠捕獲獵物的獵人而言,其無疑更能夠受到異性的青睞,並在遺傳後代方面佔據先機;再加之,基因突變的影響,這樣一代一代遺傳下來,體毛相對較少的個體便在群體中的比例越來越高,直至整個早期人類最後完全褪去了一身長而濃密的體毛。

上述說法僅僅只是一種推測,至今並無確鑿的證據。當然,無論上述推測是否成立,都不影響接下來,對於人類社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關服裝的樣式、製作服裝的材料、穿戴服裝的方式的順序相承的發展歷程的敘述。

第一階段,草與樹皮時代。

根據早期人類的生活在熱帶或亞熱帶這一特殊的地域環境推測,草或棕櫚樹(包括類似於棕櫚樹之類的樹木)的樹皮,應為人類製作服裝所較早採用的兩種原料。早期人類製作服裝的初衷,不是為了禦寒;而是出於避雨的需要。將草或棕櫚樹的樹皮聯結在一起,製作成“呈圓錐形的上衣······,在多雨的這一地區看來,自然是流瀉雨水的合適服裝,恰似雨水落鴨背,點滴不浸透。”【18】

起初,人類是將這種圓錐形的上衣頂在頭上或裹在身上,隨著繩索的發明,人類利用繩索將之系在身上,繼而將雙手完全從穿衣中解放了出來。在中國,利用草或棕櫚樹(包括類似於棕櫚樹之類的樹木)的樹皮製作雨具的歷史,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中後期。

第二階段,皮、毛時代。

在狩獵和飼養動物的過程當中,人類自然而然地便掌握了利用動物的毛皮製作服裝的技術。利用動物的皮張製作服裝,讓人類發明了縫紉術;利用動物的毛髮製作服裝,則讓人類最終發明了紡織術。這兩種技術的發明,為人類迎接下一個服裝時代的到來,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第三階段,麻、葛與棉花的時代。

由於資源的差異,對於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們而言,其發展方式也會有所不同。在棉花傳入之前,中國“最早採用的紡織原料應為葛和麻。”【19】棉花不僅具有良好的紡織性能,並且,其保暖性能也要遠優於葛和麻。於是,當棉花傳入中國之後,便逐步取代了葛和麻的地位,成為中國人制作服裝的主要原材料。紡織技術萌生於草與樹皮的時代,成長於毛、皮時代,成熟於麻葛與棉花的時代。這一時期,人類在服裝製作方面所取得的最重大的技術成就,莫過於各種紡線用的紡機和織布用的織布機的發明。

人類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可能採用相同的技術;在相同的發展階段,則可能是多種技術並舉。早在棉花傳入的約兩、三千年之前,中國人居然已經完全掌握了製作環節眾多、工藝十分複雜的養蠶、取絲、織綢技術。但是,由於絲綢的產量小,始終未能成為人們製作服裝的主要原料,這裡便沒有將之與葛、麻和棉花相提並論。

其五,婚姻(家族)。

從古至今,人類的婚姻(家族)形態,大致經歷了以下五種順序相承的的發展變化。

其(一),血婚制。

即:“由嫡親的和旁系的兄弟姊妹集體相互婚配而建立的”【20】婚姻(家族)形態。 “隨著時間的推移,嫡親兄弟姊妹之間通婚的害處終於被察覺,這樣就導致了在這一種親等之外去選擇妻子。”【21】

其(二),夥婚制。

即:“由若干嫡親的和旁系的姊妹集體地同彼此的丈夫婚配而建立的;同夥的丈夫們彼此不一定是親屬。它也可以由若干嫡親的和旁系的兄弟集體地同彼此的妻子婚配而建立;這些妻子們彼此不一定是親屬。”【22】這種婚姻(家族)形態滋生於血婚制,但基本排除了親兄弟姊妹之間的婚姻關係。

其(三),偶婚制。

即:“由一對配偶結婚而建立的,但不專限與固定的配偶同居。婚姻關係只有在雙方願意的期間才維持有效。”【23】在這種婚姻(家族)形態下,無論是丈夫或是妻子,雙方都可以選擇隨意離婚或分居;婚姻關係能否維繫,完全由男女雙方的意願來決定。

其(四),父權制。

人們常常把父權制與一夫多妻聯繫在一起,實際上,一夫多妻並不一種普遍現象。父權制的基本特徵是:“把許多人,包括自由民與奴隸,在父權之下組織成一個家族,其目的在於佔有土地、放牧牛羊。那些淪為奴隸的人,那些受僱為僕役的人,以婚姻關係為生活基礎,以其家長為其酋長,構成一個父權制家族。這種家族的重要特點在於支配其成員和財產的權力。”【24】

其(五),專偶制。

即“由一對配偶結婚而建立的,專限與固定的配偶同居”【25】的婚姻(家族)形態。妻子在尊嚴、人權和社會地位方面都必須與丈夫平等。至於“現在這種形態在將來是否能夠永遠存在下去?能夠對此作出的唯一回答是:它必須隨著社會的前進而前進,隨著社會的改變而改變,一如它以前的經歷那樣。······假定文明社會繼續進步,而專偶制家族在遙遠的將來不能滿足社會的要求,那麼,我們是無法預言其後繼者的性質的。”【26】

第七章,人生的目的。

從古至今,人類在衣、食、住、行與婚姻(家族)等方面,為什麼會發生順序相承的發展演變呢?或者說,導致這種發展演變的原因又是什麼呢?是為了幸福、快樂、真善美、至善、某種社會制度或某個神明嗎?顯然都不是,歸根結底是人生的目的使然。

何謂人生的目的?

簡而言之,人生的目的就是為了生存、繁衍和發展。

具體而言,即:保存生命、傳續生命、保證並促進生命在體質與心靈方面向高級變化;或者說,向著適應自然的方向發展變化,既是人類生活的根本目的,同時,亦是人類一切生產活動、社會活動和思維活動所普遍遵循著的基本的行為規範和道德規範。人類在其以二、三百萬年計的發展史和以萬年計的文明史進程當中,自覺地抑或是不自覺地、往往是不自覺地、有時甚至是被迫地在按照上述原則行事。做為個體的人,無論其承認與否、也無論其願意與否,當其還是一個胚胎幼苗的時候,便已經是人類生活的根本目的的產物了。

就個體生命而言,死亡是其人生的一個組成部分;就人類社會而言,個體生命的死亡則構成了人類社會的新陳代謝。倘若不是因為人類自身或自然的原因,導致人類不得不滅亡的話,那麼,自人類誕生之日起,人類生活的根本目的便與人類相伴而生,並將一直引領著人類前行。

縱觀歷史、放眼宇宙,無論是人類社會已然既往的過去、還是可以預見的將來,人世間沒有任何事情,有比“保存生命、傳續生命、保證並促進生命在體質與心靈方面向高級變化;或者說,向適應自然的方向發展變化”,更艱難、更復雜、也更神聖的事情啦!

第八章,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人生是否具有的價值和意義,取決於行為方向的選擇。當行為與人類生活根本目的的要求相向而行之時,人生方才具有價值和意義;反之,當行為與人類生活根本目的的要求相悖而行之時,人生則將變得毫無價值和意義。人生的價值和意義的大小,取決於行為與人類生活根本目的的契合度的大小,契合度越大,則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便越大;反之,則越小。

由此而言,人類生活的根本目的,同時,也是檢驗人世間一切是非對錯的基本準則。

參考文獻:

【1】【美】路易斯·亨利·摩爾根:《古代社會》(新譯本),楊東蓴 馬 雍 馬 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977年8月第1版,第19頁。

【2】同上,第20頁。

【3】同上,第22頁。

【4】同上,第23頁。

【5】同上,第24頁。

【6】林耀華主編:《原始社會史》,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4年五月,第160頁。

【7】【英】S·勞埃德/【德】H·W·米勒:《遠古建築》,高雲鵬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1999年1月第一版,第7頁。

【8】同上。

【9】同上。

【10】【英】安東尼·威爾遜:《彩色圖解世界交通史》,張 建譯,陳慶勳校,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出版,1999年1月第1版,第6頁。

【11】同上。

【12】同上。

【13】同上。

【14】李亞東:《科學的足跡》,河南: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1984年11月第1版,第78頁。

【15】【英】安東尼·威爾遜:《彩色圖解世界交通史》,張 建譯,陳慶勳校,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出版,1999年1月第1版,第17頁。

【16】【美】布蘭妮·佩妮所:《世界服裝史》,徐偉儒主譯,瀋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1987年9月第1版,《導論》第1頁。

【17】同上。

【18】同上,第4頁。

【19】孫 機:《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15年2月,第77頁。

【20】【美】路易斯·亨利·摩爾根:《古代社會》(新譯本),楊東蓴 馬 雍 馬 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977年8月第1版,第382頁。

【21】同上,第404頁。

【22】同上,第382頁。

【23】同上。

【24】同上,第469頁。

【25】同上,第382頁。

【26】同上,第492頁。


手機用戶71476236360


非常喜歡陳丹青,說人生沒有意義,這話肯定不是他的原創,只要我們深究人生,可能會得出悲觀的結論,但是所謂意義,正是人類的偉大之處,沒有意義我們創造意義,沒有神我們自己造,沒有目標,我們自己造,人的偉大就在於此。


人生可以很精彩,也可以很暗淡,我們無法選擇我們的出身,唯有把人生過的精彩,過的有滋有味,過的五光十色,才能讓我們這個無法選擇的人生,硬生生有了一點對抗命運的感覺,不然我們無法選擇的出生將成為我們永恆的枷鎖。


好好過好每一天,或許就是人生最大的意義,哪怕是終點都是一樣的,路上的風景卻可以是完全不一樣的。


昭烈名臣


不止是陳丹青,很多哲學家都認為人生是沒有意義的。人生只是一個客觀的載體,譬如一朵花,一輪月,花開月圓是客觀的,具體來講有什麼意義呢?不過是一種現實的體現,人生也是如此。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

從來沒有哪一個孩童來到人世間,是被自己所允許的,也從來沒有哪一個人對於自己出生的家庭有選擇的權利。

我們無法迴避自己的死亡。

雖然有很多,科學家或者科幻小說家預言人類,在未來可以達到永生,但是在目前,或者很長時間以內,死亡都是人類難以避免的結局,無法逃避。

我們甚至無法主宰自己的思想。

所謂的自我個性,往往是在社會的影響之下形成的假象而已。哪一個人從生下來不是被社會灌輸了一大套的理論,光是學習我們就需要學習一二十年,這一二十年所有的點點滴滴,哪一點是我們自己形成的呢?全部是社會長久運行以來所有形成的規律,目的就是要讓你成為社會的一個螺絲釘,一個工具,確保在社會規律的運轉之下,能夠活得自如,不危害社會的正常運轉。

甚至繁衍後代,也不過是基因的衝動。

有誰能夠說得清楚,養育一個後代到底對於個體的發展有什麼實在的意義,除了讓社會的傳承永續,物種不至於湮滅以外,後代,對於個體的父母來講,又有什麼實在的意義呢?!生育後代不過是基因傳承的需要而已。

可是人,畢竟是從動物當中脫離出來了,形成了自己的意識,這種意識在社會群體力量的互相影響之下,就形成了極大的集體意識,這種集體意識,為了確保城市社會國家的運轉,就讓人有了更多的意思和思想。譬如,歌頌責任感,道德感,因為這些對於社會的運轉,有好處,所以,會被社會肯定褒揚,也讓我們覺得所有的這些行為有了意義。一點一滴形成個體的意識,形成所謂人生的意義。

但是這些所謂人生的意義,真的是你自己的思想嗎?

當然實際上,是不是自己的思想並不重要。人的一輩子說長很長,說短也很短,怎麼樣的度過確實是沒有意義的,相當於白紙一張,但是要把它過得充實過得幸福,完全就在於你自己怎麼樣來把握。

如果是林黛玉,看見花開月圓,就會想到花落月缺,無端的引起傷感。如果是樂觀主義者,看見花開月圓,就覺得時光正好。

人生意義本來是無所謂無,無所謂有的。自己堅持,而且歡欣著,走完這一生就成了你的人生的意義。

關注頭條號,非正式生活,不一樣的兩性視角,職場觀點,人生無模板,生活非正式。


非正式生活


從宏觀上來講,在宇宙中。地球都不過是一顆塵埃,在人海中,你不過是滄海一粟。蒼穹不會記得半點你做過什麼,普通人,三五代就忘了你是誰,你可能曾因為生活的劫難,而萎靡不振,也可能曾為了愛一個人撕心裂肺,形成終身的烙印,可能臨終時,對世界對親人有萬般不捨,心如刀割。但是終究大浪淘沙,半點不留。世界上沒有完全一樣的兩片樹葉,人也一樣。在宇宙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它也同時造就了我們每一個人從骨子裡血液裡,終有一份孤獨。但是等死後,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就是這樣。

從微觀上講,尤其陳丹青那代人,更加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說:中國人的信仰就是去TM的,活下去最重要。你可能不理解這句話。因為你沒經歷過那個年代,但是如果你瞭解中國的歷史至今,也會思考,你就懂得,確實我們包括我們的祖先,先輩的生活沒有太多選擇,不是生活,而是生存。有些人一輩子學不會如何生存,他們有稜有角,有溫度、有熱度,不諂媚趨勢,不阿諛奉承,半途而卒,有些人審時度勢,智商不少,情商很高,人前人話,鬼前鬼話,遊刃有餘。那又怎樣呢,和前者一樣,活著即生存,死後皆湮滅。

蒼穹作證,我們活過,但是它做不了證,也沒人記得。


HeavyMetal瓷器衚衕


陳丹青老師說的沒有錯,人生的確沒有意義。


人生天地之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宇宙洪荒,天地蒼茫,任何個體生命在歷史長河裡都不過是曇花一現,轉瞬即逝,生命何其短促!

我們所認為或者追尋的存在意義和價值,都是人們賦予的,原始社會的人類不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他們有的只是生物的本能,一切順其自然,而今天,我們必須賦予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否則,活著便與其他低等動物無異,索然無味。從這個角度來說,歸根結底,人生是沒有意義的。


人生短暫,做任何努力都無可避免生命的終結和毀滅,生前建立的功業在身後都與你無關,既無前生,也無來世,生命徹底毀滅,什麼都沒了。那既然這樣,那追求的一切又有什麼意義呢?著名哲學家叔本華就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他認為人生就是痛苦和無聊中度過,因為人生有無數慾望,滿足了無聊,不能滿足便痛苦,反正無幸福可言。因此,如果有人說人生是沒意義的,也不是不對。


但人生又是有意義的,正如前文所言,人生的意義由我們賦予,今天人類社會的一切精神和物質文明都由前人創造,正是由於無數人的積極進取,不斷探索未知,人類文明才可以發展到今天,這裡面凝結了無數人的智慧和心血,而這,正是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著名作家王小波有句名言,他說:“好的文字有著水晶般的光輝,彷彿來自星星 ,雖然我會死,可一想到死後,這條追尋智慧的路還有人在走,心裡就很高興”。

這是最好的詮釋。


彈劍放歌


人生到底有沒有意義,這是哲學討論的範疇。許多人活了大半輩子,到底為了啥子活,還真的說不清,除了吃、睡、玩之外,沒必要的學了許多、行屍走肉的為別人幹了許多...這就是人生嗎?所以,陳丹青說句話,像是一種感悟,更像是一種對人生的無奈!但真的如他所述那樣嗎?我有不同的觀點。

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陳丹青:“又是個傻×問題!――人生沒有意義的。 你看過哲學嗎?你可別過了大學年齡還扛著大學生人格在生活――人生一點沒有意義的,生命完全沒有意義的。”

那活著幹嗎呢?

陳丹青:“沒有幹嗎。你生下來,爹媽徵求你意見嗎?你看看佛教,看看叔本華那本《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生命是無意義的,從來就是盲目的。就這麼兩句話:這麼厚的一本書。 這本書救了我。我在三十歲的時候看到這本書,剛出國不久。”

今天看到這樣的一個問題時,真的感到非常有意思。很喜歡與身邊的人談“你從那裡來、準備去那裡、現在又有啥準備?”,突然看到這個問題時,突然又心生出一種新的感悟。所謂,人生的選擇決定你的人生走向(時下像是越多越人開始信命運;但人生軌跡還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去走,命運的評判,也只能是日後你成功或失敗或平庸之時,回過頭空閒時與他人侃天打屁時瞎掰時的談資,又能靠到你些啥?)所以,人生還是可以選擇的,人生的意義也是可以由我們自己能定義的!但這種定義在多數時間內,卻是盲目的,無意義的!雖然我們一直沒有放棄我們的夢想(慾望),但如果苛求了,人生就會變的更無“意義”

陳丹青在說這句話時,相信是在反思他半輩子人生及社會之洞見之後的感悟,這種人說出來的話是可以讓我們借鑑的,但也不能硬靠。

人活著就必須有意義,這是正能量!我們也是靠著這一偉大的理念支撐著我們前進,是動力!但信念是否就代表了過程的美滿?非!無論活著有無意義,但活著本就是一種責任(這可能就是對根本“意義”最好的詮釋),首先他不是為自己而活,非常許多人不願意這樣理解,但的確卻是!其實是在追求這種意義的過程中對夢想的堅持,失敗可怕嗎?人只要活動,就必須吃飯、睡覺,但保障這些最基礎的必須,那就得社交、工作、學習...那麼“意義”就在這過程中逐漸被“細化”了。上週六與朋友閒聊時,像是問到一個關於成功企業的生存哲學問題,那老總朋友答:其他一開始也沒啥想法,就是先得上企業賺錢“簡單、直接、粗爆”,不知不覺企業活下來、並發展起來了,於是企業文化在被倒轉著豐滿起來,企業的開端也被神化了。這就是“意義”!

“人生必須有意義”!就是成功之後,反過來再拾起建立的“哲學”!只有這樣成功的案例才是引導更多一維世界觀的世人憧憬美好人生最好的動力。所以說,無畏是幸福快樂的!

但陳丹青這樣的回答卻是有消極誤導的!

正如他自己也講,世界是無盡的,意義也被無窮無盡的製造出來!但如果你沒有對自己負責的最根本的三觀,那麼還真就是個“行屍走肉”!無論談什麼,人需要簡單、需要夢想!所謂無意義,只是反省自己,讓自己能活得更有“意義”些!最起碼能讓自己的夢想(慾望)能更接近一些設想!想他陳丹青在出名前,他曾經有堅持過嗎?曾給自己定過努力的“無畏”?人生真的無意義嗎?

許多人喜歡用引導他人勿“盲從”時,卻引導他人去盲從!人的路是自己走的,信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振太羅成


古題從來有趣味。

史上人人求哲理,

千古萬答皆見異!

皆緣三觀分千萬,

立場觀點多爭議!

人生天生一白紙,

意義後天畫上去。

有人懶惰不珍惜,

白紙一張無意義。

有人貪腐縱物慾,

貪墨厚堆紙破碎。

有人吃喝嫖賭抽,

紙色髒亂神昏醉。

有人前美后縱慾,

晚節不保壞意義。

有人前荒後精彩,

浪子回頭果遲得。

人生如是一棵樹,

生命便是精神氣!

生不易且活不易,

意義壯行又勵志!

"意義"二字須求根,

醒志明心‘’立日心‘’。

真善美修‘’羊我‘’義,

日日修心守真志。

羊性溫良恭儉讓,

食草產奶大仁義!

人生貴在意義真,

日照心田善美生。

我如羊義善真美,

君子敬我美善德。

我為人人人為我,

敬君遠小意義好。

人生苦短磨難多,

不死便要去拼搏。

為愛為好更為樂,

只有拼搏不虛妄!

就像日月升和落,

意義便是大方向。

畫家嘴說生無意,

畫東畫西為何意?

只是意義莫迷失,

嚴防壞人把心欺!

古今中外披聖衣,

妖魔鬼怪奴人志!

又稱天子居皇位,

設神迷你修來世。

又扮優種救世主,

發動戰爭毀人類。

又吹剝削有功德,

勞你沒明又沒黑。

又洗你腦搞傳銷,

騙你傳友又銷親。

你獻熱血他吸去,

卻扮公僕縱淫慾。

試看史冊多荒誕,

興亡百姓皆苦難。

所以畫家眾生輩,

欲哭無淚否意義。

花甲修心悟意義,

追求康樂真善美!

吾在多文說意義。

與君互勉共修心,

追求人生意義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