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無極爲什麼被陳丹青譽爲「唯一一個在歐洲主流藝術界獲得聲譽的中國人」?

藝是網拍


趙無極1921年出生在北京一個書香門第,自小研習中國傳統文化。1935年進入杭州藝專,拜在林風眠門下,1948年來到藝術聖地法國留學深造,並且深深喜歡上這裡的藝術氛圍,從此定居法國,開啟了他長達半個多世紀的“中西合璧”的藝術創作。並且獲獎無數,是極少數被歐洲主流藝術界認可的中國畫家。

趙無極作品

陳丹青這樣評價趙無極非常客觀公正,事實上,趙無極在歐洲美術史上的地位極高,他用繪畫打通了東西方文化上那道不可逾越的界限,他本人被西方評論家冠以“西方現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性畫家。並且,他獲得了“法國騎士勳章”。

趙無極《少女像》

這是法國最高的國家級榮譽,由法國總統親自頒發,法國各行各業的人,一生以獲得這個獎勵為最大榮耀。此獎除過獎勵為法國做出傑出貢獻的公民外,還獎勵極少數生活在法國,併為法國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國外優秀公民。

趙無極於2002年獲得此獎,是有史以來第二位獲得此獎的華人畫家,可見,這個獎項本身已經為他蓋棺定論,得到了主流認可,把他書寫在了歐洲藝術史裡。

趙無極人物作品

趙無極藝術創作具有深遠而廣闊的世界視野,被西方藝壇稱作融合東西文化的傑出代表,法國著名評論家兼詩人克羅德曾這樣評價趙無極:在常人眼中,東西方文化從來都是對立的、衝突的、不兼容的,這是無法打破的神話,但趙無極用繪畫打破了這個神話,堵上了許多人的嘴。

藝術到底有沒有國界?如果有,它到底是什麼?如何才能打破它?

趙無極風景

趙無極的所有創作都是圍繞這些問題展開的。最初的繪畫,趙無極深受後印象派,以及馬蒂斯、畢加索等人影響,筆觸上追求粗放的張力,色彩形式上喜歡奔放自由,趨向於夢幻般的視覺感受,並且,在畫中喜歡光影的神奇變化,營造一種迷離氣氛。

如此探索了20多年後,大約到上世紀70年代,趙無極在西方現代藝術上的成就,甚至比西方同時代畫家都要高出不少。

趙無極作品

但是,在內心深處,趙無極骨子裡與生俱來的那種東方情結,時刻激勵著他的藝術創作向另一個方向轉變。於是,趙無極開始認真研究中國傳統繪畫,尤其研究線條和中國哲學對繪畫意境的建構。他要把中國畫融進油畫中,構建出一種二元張力,含蓄——奔放,恬靜——熱烈,虛——實,等等。

又經過近20年的艱苦探索,到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他晚年之時,趙無極的藝術風格終於成型。

趙無極風景

那就是,在對東西方文化有著深刻理解的基礎上,把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融會貫通,用西畫的表現手法,把中國美學思想和傳統文化理念,深入淺出地表現出來。他的畫,讓西方人看到了東方精神和中國味道,讓中國人看到了如何把西方抽象藝術進行中國化的改造,在東西方人眼中,趙無極的畫是一種極為成功的視覺經驗和探索模式。


鴻鵠迎罡


誠如陳丹青所言,“東成西就”的趙無極的確算得上“唯一一個在歐洲主流藝術節獲得聲譽的中國人”,這個自稱“服從於兩種傳統”的華裔法籍畫家,被法蘭西藝術院接納為院士,在藝術界有著“西方現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的美譽。



在我看來,趙無極這個東方傳統藝術的“逆子”,天生自帶反骨,註定生來就是打破東西方藝術之間“壁壘”的“幸運之神”,深受傳統文化浸淫的趙無極對中國傳統繪畫的“遺貌取神”和西方現代繪畫的“襲貌遺神”,與當時歐洲藝術界的主流思潮“同頻共振”,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得到了西方藝術界的幾乎一致的讚譽。而且在上世紀八十年開放初期,內地藝術界對西方主流藝術界的主動學習借鑑,趙無極正好以其特有的雙重身份和藝術表達上的“歸去來兮”,借“天時地利人和”,一舉在“暗香浮動”的東西方藝術界都“佔盡風情”。

看趙無極的繪畫,總讓穿山甲不由自主想起北島的兩句詩:“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來人們凝視的眼睛。”

梳理趙無極的繪畫的脈絡,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從早期的誇張具象到中期的符號意向再到後期的概念抽象,這種風格的嬗變,使趙無極的繪畫歷經敘事與懷古、狂草與力度、水墨與幻象的轉折已至此後的完全絕對抽象。

1949年作品


藍色夜航 1951年

趙無極從小就受到中國傳統書法和繪畫的薰陶,1935年進入杭州藝術專科學校,但極度反感潘天壽先生要求他臨摹明清繪畫作品,轉而師從林風眠學習繪畫。1948年遠赴法國巴黎學習西方繪畫,早期作品主要以塞尚、馬蒂斯、畢加索為師,畫風比較接近西方印象派,50年代初期受克利畫作啟示,逐步進入抽象的世界,並最終邁入享有世界聲譽的大師行列。在剛到法國時期以及克利時期的作品來看,這期間的作品更多的在線條上窺見保羅克利的影響,也有中國元代畫家倪瓚的影子,可以說趙無極一開始就是“一腳踏中西文化”,這期間的畫作在色彩的渲染上還不突出,更多的是線條當道。


《夜之森》(1955年)


《26.04.62》 1962年


5.12.1969

隨後在五十年代中後期,趙無極的油畫進入了第一個高峰期,也就是“甲骨文時期”。應該是受林風眠的忠告,這期間的畫作借鑑了中國古代甲骨文字、鐘鼎文等中國上古時期的符號元素,在中西方藝術表達的語言體系的狹縫中“左右逢源”。而且在這條道路上的趙無極越走越遠,直至到後來以大寫意的色彩沖淡了線條的構築,符號逐步隱去至更深邃的背景之中幾不可見,也即狂草時期和抽象山水時期,這期間的作品在視覺衝擊力上更震撼更具有東西結合的神韻。


25.06.86 桃花源,1986年


《抽象山水27.08.91》,1991年

再進入七十年代之後,這時期趙無極在藝術生涯中重拾水墨三十餘載。當然,這種藝術風格只是更多地受中國水墨表達的影響,用西方的油畫技藝所突出的層次感結合中國水墨表達上的空間感,進一步融合了東西方繪畫藝術的長處,兩者的結合更親密無間更天衣無縫,在東方的禪意神韻與西方的抽象精神中形成一種奇妙的和諧,在東方情節和西方情緒中自在隨心,若有若無中有一種“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二元一體表達,給人們一種從未有過的視覺體驗和感官體悟。



24.11.2002-雙聯作

新世紀以來,耄耋之年的趙無極依然極其生猛,其畫作進入了一種完全抽象的自我情緒表達,更空靈縹緲,呈現出一種無主題變奏的純粹的美學經驗。

可以說,終其一生,趙無極以其凌波微步般的姿態,在中西方藝術看似兩軍對壘的衝突之間探索出一條和而不同的藝術表達場域,證得一條殊途同歸的藝術表達上的“菩提”境界。


吃素的穿山甲


“單純而有內容。我們要經濟些,就是簡單裡看到豐富,少裡看到多,而不是表面的多。換句話說,簡單不是沒東西的簡單,簡單裡面要有東西看。好的畫,他自己畫得累,可別人看不出你累。倫勃朗的畫,畫時並不是不累,但人家看得不累。中國古代的倪雲林也是,淡淡幾筆,表現很多東西。”
——趙無極

趙老先生在創作上所追求的是“單純而有內容”,他的畫面抽象簡潔卻有深遠的空間和意蘊。他作品中豐富層次的色彩和隨性的線條有著法蘭西的浪漫情懷,同時畫面所營造的氛圍也有著東方美的含韻。就像趙無極先生自己評價的“每張畫的生命不同,要去尋找每張畫自己的生命”。他的每一張作品遠觀沉浸其畫面營造的虛幻空間中,近看又著迷於每一個細節的品味中,讓人不得不沉迷,細細思考、靜靜品味。



趙無極先生出身於北京一個富裕的知識分子家庭,在父親和叔父的文化藝術薰陶下,培養了他對藝術學科的興趣和愛好。1935年入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師從林風眠。對筆墨運用的嫻熟,是他日後作品風格形成的奠基。1948年趙無極來到巴黎,正是歐美抽象主義、表現主義和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盛行的時期。而在隨後10年時間,正是他繪畫語言的探索和選擇時期。西方各位大師們的作品從達芬奇、波提切利到盧奧塞尚、雷諾阿、馬蒂斯、畢加索,到庫爾貝、柯羅、倫勃朗、拉斐爾等,無不令他沉醉,也令他迷失。

直到1951年與保羅·克利的“遇見”,從克利的“符號”中,他似乎找到了屬於自己內心聲音的匯合點——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


而在巴黎的最初幾年間的探索,從具象到抽象的轉換,是作為一個藝術家發展的最重要的階段,奠定了他的繪畫語言和風格的形成,也是研究趙無極和法國當代藝術史的重要作品,非常具有研究意義和收藏價值。這次拍品即是趙無極先生此時期的石版畫作品。


趙無極先生在版畫上的探索,對甲骨文、抽象符號的運用、對水墨暈開的畫面氛圍渲染,都影響著他的油畫創作。他的版畫藝術在他的整個藝術創作中佔有相當重要的意義,與油畫、水墨構成一個創作整體。而趙先生作為一個從中國走入西方的藝術家,是由版畫作品首先打開了歐洲的藝術市場,藝術界對他的認知和肯定。


趙無極版畫


藝是網拍


為美而美是藝術的誤區,謙和高妙玄遠是偽藝術的終極追求。西方在工業革命和文藝復興後務實而求真,幾百年的時間無論在科技軍事藝術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主要來自審美的真誠,沒有真則虛華浮麗空中樓閣,經不起生活的大浪淘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