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冬日节俗

农历的冬季为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十月为“孟冬”,十一月为“仲冬”,十二月为“季冬”。冬在五行为水,与北方玄武(蛇龟)之像相对应,阴气充斥,寒冰水冷,万物收藏。人间万事亦多要有个结,以预备进入新一轮的循环。故旧时冬日的节俗,就有了许多送旧迎新的气氛。

冬至节

无锡地区冬至节,民问有“肥冬瘦年”、“冬至大如年”、“冬至赛小年”之说。汉代把冬至定为一年之始,所以无锡地区有冬至过后人增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

冬至前一天是冬至夜,无锡人要设斋、祭祖,到祠堂拜祖宗,其仪式的隆重和除夕相似,只是供品少一些,一般是三荤三素。还有冬至团、舂糍糕等。冬至团是家家要做的,用糯米粉制成团,包入肉、菜、糖、豆沙、萝卜丝等各种馅心。冬至团个大馅多,是冬至夜祭祖的必备供品。另外还有一种冬至圆子,个小无馅心,为冬至早晨供神用的。舂糍糕用以祀祖祭灶,也有以黄米制成黍糕,祭祖供食。

无锡冬日节俗

冬至前一天的冬至夜饭是无锡人极为重视的。一家人要团聚在一起,如有出门在外不能归家的,也要备一副碗筷在餐桌上,留一个座位,以表团圆之意。冬至夜饭的菜肴,一般就是先用来祭祖的,吃时重新回锅烧热,如不烧就吃,民间认为会使人脑笨。冬至夜饭农家吃自家酿的冬至酒,用草药和糯米制成,品种很多,有桂花酒、三白酒、杜茅柴、靠壁清等,色清味洌,香甜润口。冬至夜吃的饭里要放一些黄豆,叫元宝饭。家长在盛饭时,先在饭碗内放进两只熟荸荠,再盛以饭,吃时用筷从米饭里把荸荠挖出来,叫“掘元宝”,一家人欢笑不断,其乐融融。冬至夜有钱人家尽情享乐,穷苦人家则担惊受怕。地主辞退长工就是在这天,老板请帐房先生、伙计们吃了冬至酒出去四处收帐讨债也在这天。所以无锡民间历来有“有钱的吃一夜,无钱的冻一夜”的民谚。穷人自冬至后就要“逃年”,出门躲债逃租,一直要到过了大年三十。

冬至隔天夜里要预先把冬至团做好。冬至这天早晨称为冬至朝,早晨吃冬至团子,小辈向长辈祝拜,俗称拜冬。长辈则向小辈发小年钱,又叫压冬钱,并送些瓜子干果之类的给小孩吃。无锡一带流传的《吴中竹枝词》写道:“相传冬至大如年,贺节纷纷衣帽鲜。毕竟句吴风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

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民间称腊八。因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故有此称。传说十二月初八是释迦牟尼成佛之日,古时寺庙僧人要在腊八这天用大锅熬粥,放入莲心、枣子、栗子、胡桃肉、松子肉、白果、白木耳、香菇等滋补果品同煮,以作斋供,并且还要把粥送给施主及附近百姓食用,称作佛粥,民间俗称腊八粥。相传食用腊八粥可消灾除病,所以旧时乡民一到腊八早晨就会争相到寺庙去讨佛粥,尤其是名山大庙,一早就有大批的人在庙门前等候,烧香拜佛后捧回佛粥,以此求得佛祖的保佑。

无锡冬日节俗

腊八煮粥习俗后来由寺庙传到民间。普通人家烧煮的腊八粥是以菜蔬为主,一般放入蚕豆、黄豆、红枣、胡萝卜、山芋、青菜、豆腐干、花生仁等,与新米同煮,粥香菜鲜,滋身养胃,为人们所喜爱。

送灶神

无锡地区有腊月二十四夜送灶神的习俗。据说灶神专司人间的衣食温饱,并监察每户人家的日常行为善恶、每于腊月二十五日将民间善恶上告天廷,所以民间要于腊月二十四夜里送灶神。

送灶神其实也是开始做过年的准备工作,首先是掸檐尘。这天乡民卷稻草捆扎在竹竿上,扫除墙角、屋檐等处的蛛网灰尘。掸檐尘也不一定就在腊月二十四,民间有“十七、十八,越掸越发”之说,所以过了腊月半,百姓便家家户户准备搞卫生、办年货的事了。

无锡冬日节俗

腊月二十四夜送灶神,要用糯米、麦芽糖做斋灶团子,名叫玛瑙团。这种团子又甜又粘,其用意是要粘住灶神的牙,使其闭口,不言过失,免生是非,即使说话,也要“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不给百姓惹麻烦。还要用酒糟涂在灶门上,叫作“醉司命”。另外要用米粉捏成缸坛、鸡窠等形状祀灶,并用一团米粉,上面按压出12个凹洞,对应一年中12个月,放在灶陉上点火焚化,叫做“送灶家老爷上天”。灶陉是灶头边突出的部分,是用来祭灶的所在。同时还要将稻草秆切成寸许长,和黄豆一起撒向天,作为送给灶神坐骑的饲料。这种黄豆叫马料豆,用剩下来的炒来吃,民间认为可使眼目清亮。送灶神时,全家要在旁拜祝,口念“辛甘臭辣,灶君莫言”等祝词。送灶神是百姓的年终大事,也是一定危险性的事,弄不好“得罪”了灶神爷,就要引发不测的火灾事故。所以送灶神的前后几天,无论是城中僻巷,还是乡下村巷,一到夜里就有更夫击柝巡夜,不停地提醒人们:“寒冬腊月,小心火烛,水缸满满,灶门干净,前门关关,后门撑撑……”

除夕

农历腊月三十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是为除夕、俗称大年夜,而腊月二十九,则俗称小年夜。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个节俗,也是一中最为隆重的一个节俗,所以过除夕的准备工作,是从腊月起就逐步开始了。

旧时无锡习俗送走灶神后就要开始蒸年糕。无锡地区历来以稻米种植为主,年糕是用三成粳米、七成糯米混合制成的。做年糕先要将米淘冼干净后,用石磨磨成米粉作为原料。蒸糕时把木制的圆桶放在水锅上,把米粉一层一层撒在圆蒸桶里,灶膛内用烈火旺烧。火越旺,制的米粉胀得越发,农家认为是好兆头,即稻也发,家也发。所以蒸年糕时最忌生人窥视,认为生人看了会蒸不熟,如果蒸出夹生的则是大不吉利,预示着来年要倒霉。蒸熟的米粉叫胀粉,先要取出3块粉团作祭田神之用,全家要人人吃一小块胀粉,表示每人长了一岁。农人还要用胀粉搓成一条米蛇,放在米囤里,认为可以防除蛀虫。胀粉要经反复按揉,压出其糯性来,最后切成条状年糕,和以黄糖、白糖的,则称为黄糖年糕、白糖年糕。糕的谐音为“高”象征着生活年年高。

无锡冬日节俗

办年货,备菜肴,贴春联,挂年画,这些也是除夕前必要的准备工作。旧时一般家庭采办年货,荤食有鱼有肉已心满意足了,鱼表示“年年有余”,肉表示“吃肉有福”。肉酿油面筋和鸡蛋饺算是无锡人吃年夜饭的特色佳肴。年货中大量的还是蔬菜,青菜表示“有清有头懂事理”,菠菜表示“有巴有望健波波”,芹菜表示“勤勤俭俭会当家”,萝卜表示“兴隆发财”,豆芽表示“万事如意”,百页表示“长命百岁”,大蒜表示“当家理财会算计”。另外还要准备一些长生果、甘蔗、寸金糖等糖果点心,也都寓吉祥富贵,健康长寿之意。准备的年画主要是一些神像,如财神、田神、圈神、蚕神、河神、井神、门神、灶神、天官、地官、土地菩萨等,还有传说中的猛兽“年”的画像。

无锡地区农家有除夕调石灰水在门前后画上各种吉祥和避邪图案的习俗,最常见的是画有弓和箭的图案,所以俗称画弓箭。弓箭一般画在门首或窗前,用以避邪。农家门前晒场上的大米囤上,也要画一张大弓,还有一支蓄势待发的飞箭,意为射杀邪魔和稻田害虫,如蝗虫、螟虫、蠓虫等。在农舍的其它部位则可随意画一些元宝、飞钱、定胜、花瓶、戟等,包含平安吉庆、富贵发财等意。

除夕这天下午,就要忙着做年夜饭斋神祭祖。普通百姓家斋神时,先把田神、财神等各种神像一个个供在长供桌上,前面放张八仙桌,放上三牲、三素、年糕、胀粉、团子和一篮白米饭,上面盖着整张的锅巴,再插上松柏、万年青等,俗称万年粮,又称总饭。饭篮前放一把新筷子,称总筷。筷子旁放一叠饭碗,称作总碗。焚香点烛后,放爆仗把诸神请来,全家人都要跪拜,祈求财福和太平年丰。祭祖的形式也是焚香点烛,供品增加一碗年萝卜,还有年夜饭和年酒,由家中男长辈轻呼三代先祖名字,喊来吃年夜饭。全家人也都要跪拜,对祖先表达崇敬之情,求祖宗保佑平安。最后烧化纸锭、纸钱,再次叩头,送先祖上路。祭典结束后,合家吃年夜饭。年夜饭一定要有剩饭,取“年年有余”之意。

除夕夜,家中贴的门神、五路神等都要去旧易新,换上新的神像,大门贴上新春联,中间贴一个倒悬的“福”字,谐音“福到”。在灶陉上设果酒供品,灶神龛内换上新的灶神像,两边贴一副“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红纸对联,俗称接灶,即把腊月二十四夜送到天廷的灶神接回家来。无锡农村有些地区也有除夕夜不接,待正月十五再接灶的。入夜要封井。还要做圆子,切糕丝,供年初一早晨吃,关门前,要放3声关门爆仗。也有人终夜不睡,围炉守岁,直至岁朝凌晨开门,迎接新年,鸣放开门爆仗。近代自有钟表后,民间提早至午夜12点钟钟声一敲,就万家鞭炮轰鸣,响彻云霄,辞旧迎新。待大年初一早晨开门时,再放开门爆仗,喜气洋洋,开门迎春,万象更新,这时迎来新年春季第一个节日。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