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冬日節俗

農曆的冬季為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十月為“孟冬”,十一月為“仲冬”,十二月為“季冬”。冬在五行為水,與北方玄武(蛇龜)之像相對應,陰氣充斥,寒冰水冷,萬物收藏。人間萬事亦多要有個結,以預備進入新一輪的循環。故舊時冬日的節俗,就有了許多送舊迎新的氣氛。

冬至節

無錫地區冬至節,民問有“肥冬瘦年”、“冬至大如年”、“冬至賽小年”之說。漢代把冬至定為一年之始,所以無錫地區有冬至過後人增一歲的說法,俗稱添歲。

冬至前一天是冬至夜,無錫人要設齋、祭祖,到祠堂拜祖宗,其儀式的隆重和除夕相似,只是供品少一些,一般是三葷三素。還有冬至團、舂餈糕等。冬至團是家家要做的,用糯米粉製成團,包入肉、菜、糖、豆沙、蘿蔔絲等各種餡心。冬至團個大餡多,是冬至夜祭祖的必備供品。另外還有一種冬至圓子,個小無餡心,為冬至早晨供神用的。舂餈糕用以祀祖祭灶,也有以黃米制成黍糕,祭祖供食。

無錫冬日節俗

冬至前一天的冬至夜飯是無錫人極為重視的。一家人要團聚在一起,如有出門在外不能歸家的,也要備一副碗筷在餐桌上,留一個座位,以表團圓之意。冬至夜飯的菜餚,一般就是先用來祭祖的,吃時重新回鍋燒熱,如不燒就吃,民間認為會使人腦笨。冬至夜飯農家吃自家釀的冬至酒,用草藥和糯米制成,品種很多,有桂花酒、三白酒、杜茅柴、靠壁清等,色清味洌,香甜潤口。冬至夜吃的飯裡要放一些黃豆,叫元寶飯。家長在盛飯時,先在飯碗內放進兩隻熟荸薺,再盛以飯,吃時用筷從米飯裡把荸薺挖出來,叫“掘元寶”,一家人歡笑不斷,其樂融融。冬至夜有錢人家盡情享樂,窮苦人家則擔驚受怕。地主辭退長工就是在這天,老闆請帳房先生、夥計們吃了冬至酒出去四處收帳討債也在這天。所以無錫民間歷來有“有錢的吃一夜,無錢的凍一夜”的民諺。窮人自冬至後就要“逃年”,出門躲債逃租,一直要到過了大年三十。

冬至隔天夜裡要預先把冬至團做好。冬至這天早晨稱為冬至朝,早晨吃冬至糰子,小輩向長輩祝拜,俗稱拜冬。長輩則向小輩發小年錢,又叫壓冬錢,並送些瓜子乾果之類的給小孩吃。無錫一帶流傳的《吳中竹枝詞》寫道:“相傳冬至大如年,賀節紛紛衣帽鮮。畢竟句吳風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

臘八

農曆十二月初八,民間稱臘八。因農曆十二月又稱臘月,故有此稱。傳說十二月初八是釋迦牟尼成佛之日,古時寺廟僧人要在臘八這天用大鍋熬粥,放入蓮心、棗子、栗子、胡桃肉、松子肉、白果、白木耳、香菇等滋補果品同煮,以作齋供,並且還要把粥送給施主及附近百姓食用,稱作佛粥,民間俗稱臘八粥。相傳食用臘八粥可消災除病,所以舊時鄉民一到臘八早晨就會爭相到寺廟去討佛粥,尤其是名山大廟,一早就有大批的人在廟門前等候,燒香拜佛後捧回佛粥,以此求得佛祖的保佑。

無錫冬日節俗

臘八煮粥習俗後來由寺廟傳到民間。普通人家燒煮的臘八粥是以菜蔬為主,一般放入蠶豆、黃豆、紅棗、胡蘿蔔、山芋、青菜、豆腐乾、花生仁等,與新米同煮,粥香菜鮮,滋身養胃,為人們所喜愛。

送灶神

無錫地區有臘月二十四夜送灶神的習俗。據說灶神專司人間的衣食溫飽,並監察每戶人家的日常行為善惡、每於臘月二十五日將民間善惡上告天廷,所以民間要於臘月二十四夜裡送灶神。

送灶神其實也是開始做過年的準備工作,首先是撣簷塵。這天鄉民卷稻草捆紮在竹竿上,掃除牆角、屋簷等處的蛛網灰塵。撣簷塵也不一定就在臘月二十四,民間有“十七、十八,越撣越發”之說,所以過了臘月半,百姓便家家戶戶準備搞衛生、辦年貨的事了。

無錫冬日節俗

臘月二十四夜送灶神,要用糯米、麥芽糖做齋灶糰子,名叫瑪瑙團。這種糰子又甜又粘,其用意是要粘住灶神的牙,使其閉口,不言過失,免生是非,即使說話,也要“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不給百姓惹麻煩。還要用酒糟塗在灶門上,叫作“醉司命”。另外要用米粉捏成缸壇、雞窠等形狀祀灶,並用一團米粉,上面按壓出12個凹洞,對應一年中12個月,放在灶陘上點火焚化,叫做“送灶家老爺上天”。灶陘是灶頭邊突出的部分,是用來祭灶的所在。同時還要將稻草稈切成寸許長,和黃豆一起撒向天,作為送給灶神坐騎的飼料。這種黃豆叫馬料豆,用剩下來的炒來吃,民間認為可使眼目清亮。送灶神時,全家要在旁拜祝,口唸“辛甘臭辣,灶君莫言”等祝詞。送灶神是百姓的年終大事,也是一定危險性的事,弄不好“得罪”了灶神爺,就要引發不測的火災事故。所以送灶神的前後幾天,無論是城中僻巷,還是鄉下村巷,一到夜裡就有更夫擊柝巡夜,不停地提醒人們:“寒冬臘月,小心火燭,水缸滿滿,灶門乾淨,前門關關,後門撐撐……”

除夕

農曆臘月三十是一年中的最後一天,是為除夕、俗稱大年夜,而臘月二十九,則俗稱小年夜。除夕是一年中最後一個節俗,也是一中最為隆重的一個節俗,所以過除夕的準備工作,是從臘月起就逐步開始了。

舊時無錫習俗送走灶神後就要開始蒸年糕。無錫地區歷來以稻米種植為主,年糕是用三成粳米、七成糯米混合製成的。做年糕先要將米淘冼乾淨後,用石磨磨成米粉作為原料。蒸糕時把木製的圓桶放在水鍋上,把米粉一層一層撒在圓蒸桶裡,灶膛內用烈火旺燒。火越旺,制的米粉脹得越發,農家認為是好兆頭,即稻也發,家也發。所以蒸年糕時最忌生人窺視,認為生人看了會蒸不熟,如果蒸出夾生的則是大不吉利,預示著來年要倒黴。蒸熟的米粉叫脹粉,先要取出3塊粉團作祭田神之用,全家要人人吃一小塊脹粉,表示每人長了一歲。農人還要用脹粉搓成一條米蛇,放在米囤裡,認為可以防除蛀蟲。脹粉要經反覆按揉,壓出其糯性來,最後切成條狀年糕,和以黃糖、白糖的,則稱為黃糖年糕、白糖年糕。糕的諧音為“高”象徵著生活年年高。

無錫冬日節俗

辦年貨,備菜餚,貼春聯,掛年畫,這些也是除夕前必要的準備工作。舊時一般家庭採辦年貨,葷食有魚有肉已心滿意足了,魚表示“年年有餘”,肉表示“吃肉有福”。肉釀油麵筋和雞蛋餃算是無錫人吃年夜飯的特色佳餚。年貨中大量的還是蔬菜,青菜表示“有清有頭懂事理”,菠菜表示“有巴有望健波波”,芹菜表示“勤勤儉儉會當家”,蘿蔔表示“興隆發財”,豆芽表示“萬事如意”,百頁表示“長命百歲”,大蒜表示“當家理財會算計”。另外還要準備一些長生果、甘蔗、寸金糖等糖果點心,也都寓吉祥富貴,健康長壽之意。準備的年畫主要是一些神像,如財神、田神、圈神、蠶神、河神、井神、門神、灶神、天官、地官、土地菩薩等,還有傳說中的猛獸“年”的畫像。

無錫地區農家有除夕調石灰水在門前後畫上各種吉祥和避邪圖案的習俗,最常見的是畫有弓和箭的圖案,所以俗稱畫弓箭。弓箭一般畫在門首或窗前,用以避邪。農家門前曬場上的大米囤上,也要畫一張大弓,還有一支蓄勢待發的飛箭,意為射殺邪魔和稻田害蟲,如蝗蟲、螟蟲、蠓蟲等。在農舍的其它部位則可隨意畫一些元寶、飛錢、定勝、花瓶、戟等,包含平安吉慶、富貴發財等意。

除夕這天下午,就要忙著做年夜飯齋神祭祖。普通百姓家齋神時,先把田神、財神等各種神像一個個供在長供桌上,前面放張八仙桌,放上三牲、三素、年糕、脹粉、糰子和一籃白米飯,上面蓋著整張的鍋巴,再插上松柏、萬年青等,俗稱萬年糧,又稱總飯。飯籃前放一把新筷子,稱總筷。筷子旁放一疊飯碗,稱作總碗。焚香點燭後,放爆仗把諸神請來,全家人都要跪拜,祈求財福和太平年豐。祭祖的形式也是焚香點燭,供品增加一碗年蘿蔔,還有年夜飯和年酒,由家中男長輩輕呼三代先祖名字,喊來吃年夜飯。全家人也都要跪拜,對祖先表達崇敬之情,求祖宗保佑平安。最後燒化紙錠、紙錢,再次叩頭,送先祖上路。祭典結束後,閤家吃年夜飯。年夜飯一定要有剩飯,取“年年有餘”之意。

除夕夜,家中貼的門神、五路神等都要去舊易新,換上新的神像,大門貼上新春聯,中間貼一個倒懸的“福”字,諧音“福到”。在灶陘上設果酒供品,灶神龕內換上新的灶神像,兩邊貼一副“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紅紙對聯,俗稱接灶,即把臘月二十四夜送到天廷的灶神接回家來。無錫農村有些地區也有除夕夜不接,待正月十五再接灶的。入夜要封井。還要做圓子,切糕絲,供年初一早晨吃,關門前,要放3聲關門爆仗。也有人終夜不睡,圍爐守歲,直至歲朝凌晨開門,迎接新年,鳴放開門爆仗。近代自有鐘錶後,民間提早至午夜12點鐘鐘聲一敲,就萬家鞭炮轟鳴,響徹雲霄,辭舊迎新。待大年初一早晨開門時,再放開門爆仗,喜氣洋洋,開門迎春,萬象更新,這時迎來新年春季第一個節日。正如英國大詩人雪萊所說:“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