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胡后弄权丧生

「传奇」胡后弄权丧生

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10年),都城洛阳宣光殿中。宫女、太监们出出进进,一派繁忙景象。年仅27岁的宣武帝元恪在殿外走廊上焦急不安地踱来踱去。殿内,他心爱的世妇胡充华正在分娩。生王子还是生公主对他来说太重要了,因为他后宫虽有“佳丽三千”,但却只生了两个儿子,而且都没有活下来,目前仍是后继无人的情况,这对一个君王来说是大忌!此时胡充华临产,他怎能不激动、不紧张呢!

“哇!哇!”响亮的啼声终于传出殿外。宫人急步来报“世妇生了一个皇子!”宣武帝难抑满腔喜悦,对天长舒了一口气“苍天保佑,朕终于有儿子了!”

可是此刻殿内产床上的胡充华却是喜忧参半,自己为皇上生了皇子,定能博得龙心大悦,但随之而来的将是什么呢?她在怀孕期间,就有不少亲近的嫔妃,包括自己的亲属都劝她把胎儿堕了,以免生下儿子后有杀身之祸。原来,按照北魏祖制,宫妃中有生子而被立为皇太子者,其生母照例要被赐死。按照这条祖规,如果胡充华所生的是儿子,而且此子以后若被立为太子,她岂不是也会被赐死?但是,胡充华婉言谢绝了好心人们的劝阻。她说“天子岂可无子,何缘畏一身之死而令皇家无嗣乎?”她这种不存私念,只为皇统的态度博得了宣武帝的赞赏。因此,当她此刻果真生下皇子时,宣武帝不仅对皇子,也对自己宠爱的充华世妇产生双倍的怜爱。

宣武帝给儿子取名元诩。为防意外,他把元诩选了个安全的地方,择奶水丰肥的乳母精心喂养。任何人,包括元诩的生母胡充华均不许探视。

宣武帝为什么要采取这样一个看似不近常理的措施呢?这还得说到他的皇后高氏。

这高皇后出身名门,其伯父高肇又是当朝司徒,高后本以自己的姿色极受宣武帝宠爱。可自从胡充华入宫后,宣武帝把整个身心转移到了胡充华身上。因为胡充华比高皇后年轻貌美,而且善于察言观色,更博得宣武帝的欢心。高后无子,现在胡充华生了一个儿子,高后会不会因心存嫉妒而对充华母子有不利之举呢?

宣武帝的这一忧虑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高后本就“性妒”。果然,胡充华生了元诩后,高后便伙同其伯父高肇数次奏请宣武帝遵祖制将胡充华赐死。宣武帝深爱充华,一怒之下,不仅未赐死充华,反而将元诩立为太子,将充华世妇升为“充华嫔”。北魏祖规就此打破,宫人无不拍手称庆!

于是,高后在愤怒和仇恨的驱使下,决心要除掉胡充华。延昌四年,33岁的宣武帝崩于式乾殿。高后认为时机已到,便欲赐死胡充华,谁知事泄。中给事刘腾、中庶子侯刚、侍中领军将军于忠、中书监太子少傅崔光等将胡充华“置于别所”,令亲军严加守卫,高后无从施毒。随即,崔光、于忠等便拥立太子元诩登基,是为孝明帝。尊高后为皇太后,胡贵嫔为胡太妃。

六岁的孝明帝懂得什么朝廷大政?于是,他生母胡太妃的才能便开始显露出来了。首先,她拉拢于忠、崔光等于己有功的大臣,设计诱杀了高肇,接着便勒令高太后为尼,徙居金墉城瑶光寺,“非大节庆不得入宫”。最后终于在神龟元年密令心腹在瑶光寺毒死了高太后,佯说高太后暴病而亡,用尼礼草草葬于北邙山。而胡太妃自己便成了至高无上的胡太后。

这位胡太后本是个充满权力欲而又满腹心计的女人,此时虽然政敌已除,自己也当上了名正言顺的太后,但看着才六岁的小皇帝,她顿时起了临朝称制的野心。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她首先将崔光、于忠等重臣全部加官晋爵,又加封宗室中有影响的诸王,封自己的父亲胡国珍为光禄大夫,扶持重用胡氏家族。这样,一个忠于胡后的势力集团便逐渐形成。同时,她又采取了一系列有利民生的举措,如减少劳役、赈济灾民、严禁乱兴土木、劝农力田、抚恤鳏寡孤独和退役士兵等,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百官和民众的拥戴,“文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可是,北魏是一个由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国家,是否精于骑射,往往是衡量一个人“武功”的标准,所以,历代统治者对此都十分重视,胡太后当然也懂得这个道理。而且这个汉族女子在家之时便不仅精通琴棋书画,而且也常练习骑射之术。当她知道有不少将领对她的“武功”颇多非议的时候,她借着一次骑射大演习之机,骑在飞驰的骏马上,一箭射中前方的针孔。顿时骑射场欢声雷动,太后的精湛武艺折服了领军的将领们。接着她又在与南朝萧梁的淮堰之战中,知人善任,指挥若定,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从此,她的威望更牢牢地树立起来了。

国势稳定,四海升平,胡太后的地位由于她的“文治武功”也得到了稳定。这时,她不思如何进一步治理国家,却开始追求腐朽糜烂的生活。挥霍无度,一掷千金,毫不吝惜。她在洛阳城内建了一座佛寺,叫做永宁寺,僧房楼观大小一千余间。寺内有九级浮屠(塔)一座,高一千尺,上面有闪闪发光的金顶。塔上有金铎一百二十枚,金铃五千四百枚。“高风永夜”,铃铎声韵铿锵,远远传到十多里外。浮屠北面有座佛殿,供奉一尊丈八的金像,十尊一般金像,三尊鳞球像,五尊金织像,两尊玉像,制作极尽精致奇巧。自从佛教传入中国,这样的佛寺、宝塔,还是第一次出现。在胡太后的倡导下,一时间各地建塔之风顿起,许多良田好土被占,百姓苦不堪言。

就在这时,胡太后自己上演了一出令朝野哗然,而且最终使她一步步走向灭亡的丑剧。

清河王元怿是宣武帝的兄弟,长得伟岸而又俊美。胡太后作为一个年轻的寡妇,看上了他,数次召他入宫“议事”,浓妆艳抹,秋波频送。元怿明知太后心事,但却不愿盗嫂,虚与周旋,未尝沾染。偏太后忍耐不住,最后还是将他诱上了自己的御榻。

叔嫂乱伦本就令人不齿,偏偏这元怿又惹恼了朝中一个惹不起的人物:侍中领军将军元叉。这元叉也是一个皇亲贵胄,“恃宠骄恣,志欲无极”,元怿每欲将他裁之以法。元叉恨极,便联络权倾内外而又对元怿有怨的卫将军刘腾,欲除去元怿。元怿乃太后情夫,当然受到太后的庇护。“胡氏不倒,元怿难除”,于是元叉、刘腾经过精心策划,一场除怿幽后的阴谋开始了。

元叉、刘腾先指使主食中黄门胡定对孝明帝“告密”,称元怿叫他在明帝的饭食中下毒,事成许以富贵,他不敢毒主,故自首于帝前。孝明帝年方十一,哪辨真伪,遂听信胡定,密令元叉速将元怿除去。时为神龟三年,序值新秋。元叉奉孝明帝御,刘腾堵住永巷门,杜绝太后出路,然后单独召见元怿。元怿至含章殿后,又为元叉所阻,不让元怿进入。元怿大声叱责“你想反么?”元叉亦怒叱道“我不反,但要拿下你这个反贼!”遂将元怿擒至含章东省,当即处死。然后又假传太后诏书,假称太后有疾,归政嗣君。接着,元叉便将胡太后幽禁北宫,宫门昼夜常闭,内外断绝,刘腾亲自掌管钥匙,连孝明帝都不得入内。

显赫一时的胡太后,在饥寒交困的北宫中只有仰天长叹“养虎遭噬,便是我今日所处了!”

自此,元叉便执掌了朝中大权,政令皆由他出。刘腾作内防。二人共裁升赏,权倾朝野。孝明帝称元叉为“姨父”,凡事皆听命于元叉。可是天长日久,孝明帝渐渐懂得,自己听命于元叉、刘腾,实际上作了他们的傀儡,又幽禁了自己的母后。而且元叉、刘腾又如此的专横跋扈,心中越想越恼,便提出要去北宫看视母后。

元叉经多次阻挠之后,怕惹恼了皇帝,又引起朝臣不满,只得让他们母子见上一面。同时派了许多心腹监视,连孝明帝提出与母亲共宿一宵、畅叙别情也不准。元叉还将在西林园对胡太后表示了同情之意的右卫将军奚康生处死,接着又害死了康生的儿子。

胡太后见元叉势大难撼,只得忍气吞声。可是深谙“韬光养晦”之道的她,此时正策划着一个宏伟的计划。她不再唉声叹气,怨天尤人,开始热心起生活琐事来。整日转转悠悠,吃喝玩乐。每当元叉派来监视她的人和她提起朝政时,她漠不关心,有时还怒形于色,不许他们讨论。日久,元叉便觉得胡太后已无心于政事了,便逐渐放松了对她的监视,收起了对她的戒心。而且此时的元叉,因为同谋者刘腾已死,更加飞扬跋扈。虽仍致力于揽权干政,但更沉于声色犬马,经常出游他邑,数日不归。这就给胡太后创造了绝好的机会。

一次,元叉外出,胡太后乘机召孝明帝和群臣入见,当面宣谕道“元叉将我母子隔绝,不许往来,还复留我何用?我不如削发出家,修道于嵩山,闲居寺院,聊尽余生罢了!”。说着涕泣不已,并立即操起银剪就要剪去满头青丝。孝明帝及群臣大惊,力劝方止。群臣便奏请孝明帝留宿北宫,陪伴母亲。胡太后心中窃喜,她的愿望终于达到了。于是,接连数日,母子二人便在北宫密谋除掉元叉的计划。

元叉外游回都,孝明帝便将母亲厌世,欲出家修行之事对元叉说了。元叉本一武夫,哪知胡太后深沉的心计,心中也巴不得她出家为尼,便劝孝明帝顺承母意。在他的心中,胡太后真的是无心政事了,于是便完全放弃了对胡太后的监视和戒备。

可是,胡太后并未真正出家。在元叉解除了对她的禁锢之后,她便屡次外出,还偕孝明帝出游,伺机联络了不满元叉的宗室重臣,密谋除去元叉。终于,在她的精心策划下,先斩除了元叉的左右二臂,将元叉架空。接着便于正光六年四月,复临朝摄政,下诏降罪元叉、刘腾。掘刘腾之墓,散露其骨,籍没家赀,尽杀其养子。接着,又以元叉及其弟元爪谋变定州为名,将叉、爪双双赐死。

重新临朝后的胡太后,本应汲取教训,收敛淫乐之心、重振军国大计。可是她却反而变本加厉,又挑选了郑俨等三个美男,让他们肆无忌惮地出入宫禁与之淫乐,还丧心病狂地于公元528年毒死了不满自己的亲生儿子孝明帝。

她的恶行激起了满朝文武的不满,终于导致朝野的反叛。最后被讨虏大都督尔朱荣擒获,投入滔滔黄河水中。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