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八)資本與剩餘價值

第八節資本與剩餘價值

一、貨幣轉化為資本

1.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條件

從資本流通公式(G-W-G' )看,似乎貨幣的增殖額即剩餘價值是流通過程中產生的。實際上,在商品交換過程中,貨幣本身的價值並不能增大,因為商品交換要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但是,剩餘價值又不能離開流通而產生。只有當資本家在流通中買到一種特殊的商品,這種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價值,通過對它的使用能

創造出比它本身的價值更大的價值時,貨幣才能轉化為資本。這種特殊的商品就是勞動力。所以,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條件。

2.勞動力的買和賣

勞動力成為商品必須具備以下兩個基本條件: (1)勞動者有人身自由,有權支配自己的勞動力,從而能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商品來出賣。(2)勞動者失去一切可以獨立 從事經營的生產資料,為了生存,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勞動力。

勞動力商品與一般商品一樣, 同樣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

二、剩餘價值及其生產過程

在價值增殖過程中,工人的勞動時間都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再生產勞動力價值的時間,叫作必要勞動時間;另一部分是生產剩餘價值的時間,叫作剩餘勞動時間。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資本家購買了工人的勞動力,在一定時間內, 勞動力的使用權就歸資本家所有,資本家必然會以各種方式充分利用這一時間,強迫工人創造更多的剩餘價值。

可見,剩餘價值之所以會產生,是因為工人創造了比其勞動力價值更大的價值。因此,剩餘價值的最終源泉是工人的剩餘勞動。剩餘價值的本質是工人創造的價值中超過其自身勞動力價值而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價值部分,它反映的是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關係。

剩餘價值有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之分。相對剩餘價值生產指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對延長剩餘勞動時間來生產剩餘價值的方法。絕對剩餘價值生產指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通過絕對延長工作日,從而絕對延長剩餘勞動時間來生產剩餘價值的方法。

三、剩餘價值率

為了確定可變資本的增殖率,進而揭示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就要計算剩餘價值率。剩餘價值率(用m'表示)是剩餘價值(用m表示)與可變資本(用v表示)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就是:m' =m/V。

剩餘價值量是由剩餘價值率與可變資本的數量(或工人的數量)決定的。由此可知資本家獲取剩餘價值有兩條途徑:提高剩餘價值率和增加可變資本的數量。

四、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工資的本質

工人在市場上出賣的不是勞動,而是勞動力,不能把勞動與勞動力混為一談。 勞動是不能獨立存在的,它不是商品,沒有價值。也沒有價格。勞動力作為商品,同樣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二重性,勞動力的價值與勞動力的使用所創造的價值是兩個不同的量,兩者的差額就是剩餘價值。工資在現象上表現為工人全部勞動的報酬,使得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關係具有隱蔽性。因此,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工資在本質上不是勞動的價值或價格。而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