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壁「戲瘋子」賈艷青:自掏腰包辦劇團,義務演出爲傳承

淇濱區九州路辦事處大賚店社區“戲瘋子”賈豔青

自掏腰包辦劇團,義務演出為傳承

鹤壁“戏疯子”贾艳青:自掏腰包办剧团,义务演出为传承

賈豔青向記者展示豫劇行頭

【鶴壁新聞網訊-鶴報融媒體記者 王玉姣 祁凱燕 文/圖】走近淇濱區九州路辦事處大賚店社區的一處小院時,隱約聽見陣陣鑼鼓聲和唱戲聲。“這是俺社區的豫劇團在排練呢!這個劇團是俺社區的賈豔青自費創辦的,他們還經常到外面義務演出。”社區居民梁梅榮對記者說。

7月18日,記者見到了大賚店豫劇團團長賈豔青,瞭解了她對豫劇的堅守和傳承。

從小學唱戲,鄰居眼中的戲瘋子”

“社區原來有一個大賚店豫劇團,爺爺、父親、叔叔、姑姑曾經都是劇團的演員。”賈豔青說,她出生在豫劇世家,從五六歲開始,她就經常跟著父親、叔叔、姑姑到各地演出,從小就會唱《穆桂英掛帥》《對花槍》等經典唱段。“小時候村裡有戲臺,村裡人沒事就會請我父親上去唱一段,有時我也會上去唱,大家都給我們爺兒倆叫好。”48歲的賈豔青提起兒時的經歷時,像孩子一樣興奮。

為了系統地學習豫劇,12歲那年,賈豔青被父親先後送到浚縣、滑縣等地的豫劇團學習,吊嗓、壓腿等基本功讓她吃了不少苦。後來,不少地方的豫劇團解散了,賈豔青也失業了。“我們大賚店豫劇團也解散了,我和父親就沒戲唱了。”賈豔青說,雖然沒了舞臺,她對戲曲的熱愛卻絲毫未減,做飯時唱、幹農活兒時唱、高興時唱、傷心時唱……“鄰居們都說她是個‘戲瘋子’。”賈豔青的丈夫楊海軍對記者說。

完成父親臨終囑託,自掏腰包辦劇團

通過多年打拼,賈豔青和丈夫開了一家廣告公司,日子過得紅紅火火。2013年,父親病重讓她的豫劇夢重新燃了起來。

“當時,父親已經很虛弱了,他還是強撐著和我唱了一出《三更生死緣》,而後不到一個月就去世了。”賈豔青說,“父親當時用盡全身力氣問我能不能把劇團重建起來,當我說一定可以時,他笑著離開了。”父親對豫劇的堅持讓她感動,答應父親的事她也一定會辦到。

“其實父親在離世前已經開始重組劇團了,他瞞著我們買了不少行頭。”賈豔青說,2015年,她自掏腰包重建了大賚店豫劇團。

經常熬夜排戲,家人是堅強後盾

“花錢是小事,難的是排戲。”賈豔青說,劇團30多名演員全是周邊村鎮的業餘票友,大家白天要上班,排練時間只好安排在晚上。每天晚上8點開始排練,到夜裡12點才結束。“從劇團重建開始,我睡覺都在凌晨1點以後。大家走後,我還得收拾道具、琢磨唱詞。”

遇到雨天,賈豔青還要去收拾道具。“我不知道倉庫漏雨,好幾件戲服都被泡壞了。”賈豔青告訴記者,由於社區正在拆遷、改造,劇團的行頭都放在一個臨時搭建的活動板房內,因為漏雨,她損失了上萬元。“一件戲服要兩三千元,還得跑到安陽買。”從那次以後,每到雨天,賈豔青就會冒雨跑到倉庫看看行頭,雖然倉庫已經被修復。

家人的支持讓賈豔青全身心投入到傳承戲曲的道路上。“去外邊演出都是我開車送他們去,家人都支持俺媽辦劇團,我們就是她的經濟和精神支柱。”賈豔青的兒子楊繼軒說。

排練新戲《十九大精神》是賈豔青感覺最累的時候。當時,賈豔青的小孫子還不到兩歲,家人都要忙工作,為了不耽誤排練進度,賈豔青就揹著孫子排練。“那時我們得商量唱詞和唱腔,豔青負責記錄。她不但是團長,還是演員、劇務……那段時間可把她累壞了。”劇團成員梁喜榮說,劇團重建讓他們有機會登臺演出,大家都十分感謝賈豔青。

傳承豫劇文化,義務演出30多場

經過兩年的時間,賈豔青帶領劇團演員自排自演了《十九大精神》,還排練了《鍘刀下的紅梅》《紅燈記》《朝陽溝》《淚灑相思地》等經典劇目。

2017年3月,劇團在大賚店社區進行了“首秀”。“當時反響特別好,村裡的老人都說跟當年劇團的水平有一拼。”賈豔青說,“母親看了演出後,說我總算完成了父親的心願。”那次演出後賈豔青哭了很長時間,一是懷念父親,二是重建劇團的艱辛讓她深有感觸。

如今,賈豔青帶領劇團已在周邊村鎮義務演出了30多場。雖然每次演出都要找車、聯繫演員、搭建舞臺等,但看到大家坐在臺下認真聽戲時,她累並快樂著。“團裡的演員、伴奏全都是義務演出,最年輕的演員才39歲。有些團員來排練時會帶著孫子、孫女,孩子在旁邊聽多了也學會了唱戲,這就達到了傳承的目的。”賈豔青高興地說。

“豫劇傳承需要創新,接下來我們會排練更多新戲,義務為老百姓‘送’戲,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愛上豫劇。”賈豔青說。

總值班:霍海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