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徹農行年中黨建和經營工作會議精神評論(一):深耕實體經濟 夯實發展根基

點擊標題下「中國城鄉金融報」可快速關注

■本報特約評論員

農業銀行2018年黨建和經營工作會議強調,要聚焦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進一步加強鄉村振興、精準扶貧、小微企業和新經濟等領域金融服務,更好地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和實體經濟多樣化的金融需求。這一重要部署,貫徹了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新要求,為全行做好下一階段金融服務工作指明瞭方向。

做好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金融服務,是履行國有大行政治責任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社會各界對銀行擔當社會責任、服務實體經濟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別是年初以來,整體信用環境收窄,實體經濟融資承壓,黨中央、國務院和有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緩解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的政策措施。廣大人民群眾也對更加便捷高效和低成本獲取普惠金融服務,提出了新的期待。做好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金融服務,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農業銀行作為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必須更加積極主動做好這項工作,履行好黨和國家賦予的政治責任。

贯彻农行年中党建和经营工作会议精神评论(一):深耕实体经济 夯实发展根基

做好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金融服務,是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助推經濟轉型升級的有力舉措。近年來,我國金融資源總量大幅增長,但金融資源配置不均,承擔經濟轉型重任的新興產業、小微企業以及“三農”和民生等領域相對配置不足。當前,重點是加大對“三農”、普惠金融和創新驅動等領域的支持力度,特別是在中美貿易摩擦升溫背景下,我國大量以出口為主的小微企業由於缺少核心技術,面臨較大沖擊,需要在研發創新等方面加大投入,對金融支持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加強這些領域的金融服務,是支持我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和轉型升級的務實之舉。

做好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金融服務,是夯實發展基礎、培育發展動能的重要抓手。在經濟高速發展期,我國銀行業長期習慣於賺“快錢”“容易錢”,信貸資源更多向大客戶、大項目集中,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去槓桿”深入推進,這種信貸“壘大戶”模式已無法持續。同時,在社會各方合力扶持下,“三農”、小微企業等國民經濟薄弱領域面臨歷史性發展機遇,做好這些領域金融服務,是銀行拓展新客戶、培育新的業務增長點的有力抓手。

贯彻农行年中党建和经营工作会议精神评论(一):深耕实体经济 夯实发展根基
贯彻农行年中党建和经营工作会议精神评论(一):深耕实体经济 夯实发展根基

“三農”、小微企業和新經濟等領域大多具有風險高、成本高、專業性強等特徵,對銀行服務能力的要求也更高。農業銀行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以滿足有效需求為核心,找準金融服務的發力點和突破口。

一是深入瞭解客戶實際需求。經濟轉型升級期,企業生產模式、商業運作方式都在發生巨大改變,特別是大量新行業、新業態更是和傳統行業、傳統業態迥然不同,基層行不敢做、不會做的情況還比較普遍。這就要求各級管理行深入市場、深入企業,積極研究客戶新變化,瞭解客戶真實需求,使開發的產品和服務能夠精準抓住客戶的難點、痛點,為基層業務拓展提供有效指導和有力抓手。

二是積極調整信貸和客戶結構,加大金融資源傾斜力度。在當前融資回表背景下,表內貸款作為融資主渠道的地位更加凸顯,銀行信貸資源十分稀缺,迫切需要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特別是對“兩高一剩”行業、殭屍企業、房地產等領域,該退出的應加快退出,該壓降的應堅決壓降,把騰出的資源用在最能支持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企業和項目上。特別是要摒棄“輕民企、重國企”等慣性思維,更加重視支持那些經營活力強、市場反應靈敏、產業前景好的小微企業、新興行業。

三是加快產品和服務創新,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和效益。一方面,應積極藉助互聯網手段,針對不同類型行業和客戶,發展各種“金融+互聯網”模式,通過線上化、場景化、批量化運作,降低金融服務成本,提高業務審批效率。另一方面,應積極藉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創新構建智能化的風險防控模式,提升風險監測和防控水平,確保風險可控和商業可持續。

文章刊於《中國城鄉金融報》7月18日A1版

編輯:農銀報業新媒體中心 李彥赤 李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