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真减税” 看专家口水仗不如问纳税人感受

7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对财政政策的若干批评引发了罕见的讨论热潮。减税和税负问题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去年12月徐忠就公开批评过我国的土地等生产要素过高,导致税负过重。

这次徐忠再次指出:近几年减税政策不少,但是企业和居民缺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有的企业税负不降反增,税收收入增长就是一个明证。

是不是“真减税” 看专家口水仗不如问纳税人感受

7月18日,财政部下属的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则反驳称:减税与税收快速增长不矛盾。他指出,税收=税基x税率。减税主要是指降低税率、提供税收优惠、扩大扣除抵免等。税率下降速度小于税基扩展速度时,就会出现减税的同时,税收也在增长。“以税收增长批评不是真减税,显然错了”。

刘尚希此言在算术上是正确的。简单帮他举个例子,你的所得税税基即收入本身比三年前增加了,但是——就算税率不变甚至有所下降,你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仍然可能是比三年前多。

税务官可以专注于自己征收的数额。然而,人们并非生活在一个静止的、一维的世界。“收入越多,生活越好”不是一个算术公式。工资增加的同时,人们可能同时面临着衣食住行的物价上涨,承受着纸币增发导致的“钱不值钱”。尽管大多数普通人不会遭遇《我不是药神》中的那种窘境,但他们同样可能会被养老、教育、医疗健康等拉动内需“新三驾马车”的加速越甩越远。

所以,如果收入没有跑赢的话,税负重就不仅是一个心理的主观结果,还是一个算术的客观结果。减税真不真,不能只看税基税率有没有哪一个变小了,而得放在大背景下横向比较。

这两年的财政收入增速一直高于GDP的增速,直观的除法结果就是单位GDP承担的财政收入增加了。即在生产出等量的劳动果实时,所需要缴纳的税费增加了。

当客观上民众的税负不能减轻时,他们就对减税政策的效果产生质疑,对投资意愿等市场的预期引导产生负面作用。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刘尚希所谓的“税基变大”并不一定是经济增长本身的自然结果,而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征税机关更为积极地“翻箱倒柜”的结果。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让过去处于灰色地带的逃税漏税现象大大减少。这种对税基的“锱铢必较”虽然在形式上符合法律,但由于结果会导致纳税人在经济状况未改善的背景下纳税额增加,就自然会有人喊疼。

是不是“真减税” 看专家口水仗不如问纳税人感受

营业税改增值税后,虽然名义税率有所降低,但由于对进项税抵扣凭证的管理变得“环环相扣”,实际征管力度加强,而导致部分中小微企业税负增加。去年以来税务部门对发票开具实行统一税号等严格征管制度,也会产生这样的经济效果。

其实,中央政府对继续减税的必要性是有清醒认识的,这与简政放权可谓五年来的两大行政体制改革关键词。2018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负,合并增值税税率,增加给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争取全年再为企业和个人减税8000多亿元。而现在《个人所得税法》修改也已经箭在弦上。

所以,如果既有的减税力度不能让人获得充分的满足感,具体财税部门就应该进一步检讨继续减税的必要性,而不是以“已经减过税就是真减税”自许。从公共财政支出需求的角度看,税收收入能在减税的同时实现增长,恰恰说明继续减税有不小的运作空间。此外,最近一年来美国特朗普政府推行的减税竞争和贸易战导致的国际经贸环境变化,也使得减税促内需的紧迫性更为增强。

税收被称为现代文明之乳,税收不是为了与民争利,而是为了重新分配民间财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调控经济运行。当前,对我国来说,税收政策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从反面而言,减税虽然是一种让利,但减税本身不是目的、不是终点,不是为了政府与民众的博弈,而是为了实现政府对民众的服务,必须围绕这个大局展开,动态调整。最近还有财税专家称,减税政策会集中在下半年发力,只能拭目以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