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or不搬?西安碑林鎮館之寶《開成石經》是否搬遷引爭議

搬or不搬?西安碑林镇馆之宝《开成石经》是否搬迁引争议

《開成石經》陳列室

搬or不搬?西安碑林镇馆之宝《开成石经》是否搬迁引争议

梁思成先生

搬or不搬?西安碑林镇馆之宝《开成石经》是否搬迁引争议

《石臺孝經》 (局部)

搬or不搬?西安碑林镇馆之宝《开成石经》是否搬迁引争议

現碑林《開成石經》陳列室,梁思成先生的“鋼筋混凝土加樑柱的保護方案”實圖。(局部)

□劉爽

西安碑林博物館近期即將進行“北擴東進”,碑林幾代人的擴館夢想近在咫尺。但是,“北擴計劃”中,年齡1181歲、900多年未曾移動的鎮館之寶《開成石經》列於搬遷項目中。此方案一經曝光,便爭議不斷。

目前,《開成石經》在進行搬遷前的“體檢”工作,再次將爭議引向白熱化。館方內部和社會各界大致分成“主搬”和“反搬”兩派,無論“反搬”與“主搬”,大家都具有保護文物的初心。而《開成石經》的命運何去何從,成為無數人的關注焦點。文物保護如何有效進行,這也是持久的命題——

《開成石經》:碑林的“定海神針” 堪稱中華文化的原典

西安碑林始建於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經金、元、明、清、民國曆代的維修及增建,現收藏自漢代至今的碑石、墓誌4000餘件。

《開成石經》,為什麼能引發這麼大的關注和熱議? 碑林博物館研究員陳根遠介紹,《開成石經》始刻於唐文宗太和七年十二月,開成二年(837)完成。依次計有《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孝經》《論語》《爾雅》等12種儒家經書,另有《五經文字》《九經字樣》附於《春秋左傳》之末。共刻114塊碑石,每石兩面刻,每碑上下分為8段,每段中每行刻10字,共刻經文650252字。碑石高約2.16米,面寬71-97釐米不等,下設方座,中插經碑,是中國原址保存最完好的儒家刻經,堪稱中華文化的原典。原碑立於唐長安城務本坊的國子監內,宋時移至府學北墉,即今西安碑林,它的重要性相當於碑林的“定海神針”。

也就是說,《開成石經》是唐代科舉考試必備“教材”,相當於今天的“高考教材”。早期,因不得已原因,搬遷過三次。據《西安發佈》信息,“這一次近距離的搬移也是為了保護它,碑林北擴後它會移到百米內的新環境。”

《開成石經》900多年佇立碑林,與《石臺孝經》和孔廟形成歷史記憶。《開成石經》與《石臺孝經》、孔廟所形成的依存關係已經1181年,三者在現址所凝結的歷史記憶已有915年。《開成石經》曾經遭受過最大的破壞是: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的關中大地震,114石中有44石撲倒斷裂。歷史記載,從明至民國進行了多次整修,其中,1936年梁思成參與的那次整修工程奠定了今天西安碑林的基本格局。

唐代《開成石經》是否應該搬遷

為何會引發熱烈爭議?

這次《開成石經》搬遷,為何會引發這麼熱烈的爭議?這是因為,它的存在,使西安孔廟具有了不同於中國其他任何地方孔廟的精神價值,更是歷史文化名城西安的重要文化地理座標。西安孔廟自建立伊始,就與唐《石臺孝經》《開成石經》的命運緊緊牽繫在了一起,它們共同見證了歷史的滄桑流變。

去年年初,陝西省政府確定了“西安碑林博物館改擴建項目”。碑林博物館研究員陳根遠則以個人名義在微信發佈了《唐代開成石經千萬不可輕易移動》的文章,曾引起廣泛轉載關注。隨後,由陳根遠執筆,碑林四專家路遠、王其禕、陳根遠、楊兵聯名上書反對,將意見書送往相關部門;2018年1月25日,在《西安碑林博物館文化項目簡報》第21期上公佈了碑林北擴項目規劃方案,其中有將《開成石經》搬動到新陳列館的方案。2018年3月,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陝西省文聯主席趙季平建議儘量保持《開成石經》和《石臺孝經》的原址原貌,加快西安碑林博物館的擴建改造。碑林博物館副研究員楊兵則介紹,2018年6月西安碑林博物館召開全館大會,正式宣佈確定北擴中搬動《開成石經》。隨後,媒體刊發了《1181歲國寶級文物唐〈開成石經〉搬移提上日程》的報道,文中提出搬移《開成石經》的最重要目的是實現更好的抗震保護和展示環境。為此,2018年7月,碑林博物館副研究員楊兵在自媒體發佈文章《82年前梁思成設計加固的碑林鎮館之寶,搬,還是不搬?》,表示反對搬遷。

《開成石經》已成歷史記憶

其歷史文化價值不言而喻

很多反對《開成石經》搬址的專家有這樣的觀點:不搬動的核心問題是《開成石經》與《石臺孝經》與孔廟,從來就沒分離過,《開成石經》是孔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是單體文物概念。《開成石經》是城市記憶和神經,不可輕易移動。

碑林博物館研究員陳根遠列舉了“反搬”的三條理由:第一,《開成石經》與《石臺孝經》是915年前遷移至碑林現址後,一直沒有移動過的碑石,其他碑刻都曾經移動過;第二,《開成石經》因此是西安碑林這個中國最重要的遺址類博物館的“遺址”標誌。博物館是保存人類文化記憶的地方,《開成石經》可謂是西安碑林建館930年來最重要的記憶載體,如果搬遷,我們的記憶何以寄託;第三,《開成石經》搬遷、陳列是極為慎重、極周詳的一個計劃,今天它的佈局十分合理,參觀路線相當通達,一點兒也沒有過時。

上海大學教授、文物專家羅宏才曾於上世紀80—90年代在碑林博物館工作近十年,對其十分有感情,聞聽此消息表示:目前沒有看到館方公佈的搬遷方案,但是以他對碑林現在格局的瞭解,主張《開成石經》搬遷“一定要慎重”。他說:“《開成石經》有自己的生長環境,已經形成穩定的文化形態,這種穩定的文化形態帶來了文化環境和文化精神方面的東西。我們輕易改變它的環境或讓它融入另外環境的時候,不僅僅是簡單地對《開成石經》本身物理結構的改變,而是對整體文化環境和文化精神的變異、減退或者是一種傷害。”羅教授說雖然《開成石經》早期有過搬遷和變異,但是從宋代開始進入碑林,和《石臺孝經》、文廟等很多相關的文化元素已經巧妙地融為一體了。“它已經添加了很多文化的情愫,相關的文化符號,也是中華文明維護精神體制、維護文化的精神和力量。搬遷會破壞以《開成石經》為代表的碑林中軸線,應考慮不搬情況下的保護措施。”

“探討《開成石經》問題是一個歷史觀的問題,而不是技術問題。”碑林博物館副研究員楊兵也屬於強烈的“反搬派”,他憂心忡忡道,大學裡所設歷史學及考古學專業,核心是樹立正確的歷史觀,然後才是運用技術獲得最佳結果,否則設立歷史學、考古學幹嘛?文物工作都讓機械學、力學專業的人員去幹不就行了?按照搬動《開成石經》的理由,是不是應該把秦俑及佛光寺、雙林寺、鎮國寺、晉祠裡的泥塑也應該搬進陳列館展櫃裡?因為原址不具備防震、防火、恆溫恆溼等設施,展示條件不佳。但實際上能搬嗎?碑林的藏品以及人們圍繞藏品的一系列活動信息,總體構成碑林的歷史文化價值。碑林不只有碑石,還有世世代代的人們的思想和情感。

西北大學教授、博導、唐史專家王維坤說:西安碑林進行擴建改造的新項目,我認為這有利於推動西安文化旅遊事業發展,使碑林博物館迎來史無前例發展的大機遇,是值得可喜可賀之舉。令人遺憾的是,擴建改造項目的重中之重卻出現喧賓奪主的現象,就是要將唐代《開成石經》的位置進行所謂“搬遷北移”。對此,王教授提出了幾點建議:《開成石經》這一彌足珍貴的“國寶級”文物應以原地保護為主,不可進行所謂的“搬遷北移”;82年前以梁思成先生為首的專家設計保護《開成石經》的“鋼筋混凝土加樑柱”的保護方案實踐證明是切實可行的;以唐《開成石經》為中心的新建碑林博物館陳列模式應不動搖,做點微調以使陳列格局適應新時代發展之潮流。

《開成石經》作為中國歷史上七次大規模刻經活動中唯一原址完整保存下來的石經遺存,其歷史文化價值不言而喻。“如今,在原唐宮城範圍內,能夠在原址原狀完整保存900年以上的遺存,除了大雁塔、小雁塔外,就只有《開成石經》與《石臺孝經》了。”楊兵表示,對這類記載城市文明和歷史信息的文物,堅決不應移動。

此外,專家學者中,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辛德勇近期也撰文,認為已有900多年曆史的西安碑林不應再動。

梁思成設計的保護措施

也應列入文保範圍

在1936年的整修工程中,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建議將《開成石經》陳列室(即今西安碑林第一展室)建成正面歇山式十一間、兩邊配殿各六間的建築樣式,並親自為《開成石經》設計了分段加鋼筋混凝土樑柱的加固方案。時至今日,《開成石經》與《石臺孝經》作為一種固定組合,已經成為西安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地理座標。

“不但不搬,且連梁思成所設計加固的保護體本身也應列入文保範圍,成為不可移動文物的有機組成部分。”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原館長王川平先生聽聞消息這樣表示。

梁思成先生的“鋼筋混凝土加樑柱的保護方案”實圖顯示,經過加固的114塊《開成石經》連成一個整體,如同三國時期赤壁之戰中緊緊綁在一起的數艘小船,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波動中分散造成的損傷。在此基礎上,為了進一步增加《開成石經》整體的穩定性,文保人員還將114石分為四段,並將其中兩段最長的石經設計成直拐角佇立,如支撐腿一般。同時,還在碑身與碑座之間以水泥黏合。這些防震保護措施,現在碑林《開成石經》陳列室依然可以一覽無餘。特別要說明的是,此次保護工程還將前代用石灰彌合地震所致的碑石裂縫,改用漆皮重新填補,這種修補措施並非是為了防震,而是提高觀賞度。

毋庸置疑,《開成石經》是極其重要與特殊的碑石組群,其大規模地“搬動”與“北移”的幾件單體碑石難度完全不同,除了114塊碑石要環環相扣,絕對對齊(因為其中有幾十塊碑石已經斷損為兩塊甚至多塊,還有缺損),而且因為規模大,還要幾乎做到無縫對接,在“搬動”與“北移”以及重新安放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對《開成石經》本身以及上面的文字造成一定的損傷。王維坤教授認為,碑林博物館石刻陳列館的實踐,證明了82年之前以梁思成先生為首的專家設計的《開成石經》鋼筋混凝土加樑柱的保護方案的確是切實可行的。

羅宏才教授說:當年梁思成先生對《開成石經》和碑林整體各個單元之間的關係方面有一套嚴謹的思考和研究,包括它在碑林的位置,旁邊周邊的環境、建築等。當時在重修碑林計劃書裡面,從他們給當時的國民政府相關機構的函件裡邊和日記裡邊都有很多的流露,就是說在重修的時候要尊重前代列祖先賢對這一文物遺蹟的維護,要保護它的原貌和精神。之後,才採取了“鋼筋混凝土加樑柱”的保護方案,並且梁先生們的保護措施也已經成為文物,也應該給予保護。

無論“反搬”與“主搬”

大家都具有保護文物的初心

在一片反對聲中,也有相關專家表示支持“搬遷”:碑林終於遇上難得的發展機遇,《開成石經》應該搬遷,與時俱進。其中,陝歷博原館長、現曲江藝術博物館館長周天遊便是支持者之一,他認為:“好容易才有擴建計劃,當然應該把碑林裡的觀賞環境、保護環境來一次根本性的改變。這樣才能一勞永逸解決問題。我認為現在有條件讓這些碑石放到一個更合適、更安全、更有利於觀賞的環境裡面,為什麼不變呢?”

據悉,澎湃新聞近日聯繫西安碑林博物館黨委書記王明升,希望他對為何碑林北擴需要移動《開成石經》、以及西安碑林博物館“北擴東進”規劃的進展情況給出回應。王明升認為,到過西安碑林博物館的人也許會感到,碑林像是一個各個朝代放文物的“庫房”,碑林的擴建工程是為了更好保護和展示文物,傳承傳統文化。最終,《開成石經》是否會搬還需聽取各方意見。目前,浙大和其他保護單位的專家團隊正在做《開成石經》的三維掃描工作,對所有碑石做全面檢查,看哪些碑石有裂縫,不同碑石的問題都有相應的保護方案。而碑林博物館方也會就這些問題,近期召開新聞發佈會給予公眾回應。

結束語:無論“反搬”與“主搬”,大家都具有保護文物的初心。反對者舉出了國內外很多原址保護的案例和方法,也有專家表示“希望館方公佈《開成石經》搬遷方案,讓社會大眾和行業專家都參與到討論中”,畢竟文物是屬於全社會的;“主搬派”則呼籲抓住歷史機遇,現有科技條件成熟,可以給予《開成石經》更好的保護。

我們將持續關注事態發展,並期待《開成石經》得到最好的命運安排。

(文中圖片來自碑林研究員陳根遠和副研究員楊兵,特此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