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民国“南京民众教育馆”

追忆民国“南京民众教育馆”

通俗教育馆大门,当为韬园朝半边街的北门,对面为今公园路体育场

追忆民国“南京民众教育馆”

卢殿虎(1876-1936)

追忆民国“南京民众教育馆”

江苏省立南京民众教育馆开馆合影

追忆民国“南京民众教育馆”

民国南京民众教育馆的养蜂园

随着近代中国门户逐渐对外开放,西风东渐中的社会大众教育活动开始逐渐地在华夏大地兴起。民国初期,江苏省政府委派同盟会会员、省府第三科科长卢殿虎(后来曾任安徽、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等职),着手组织筹建江苏省通俗教育馆。1915年,江苏省立通俗教育馆在南京城东南的半边街(今公园路)韬园旧址正式创建,首任馆长为濮祁。这是现代中国设立最早、影响颇大的通俗教育机构。在国民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各地随后纷纷竞相效仿,开办起类似的民众教育馆机构。

1915年公园路建馆为“开通民智”

与学校教育职能有所不同的是,民众通俗教育馆主要以“开通民智,改良风俗”为宗旨,进行综合性的公共大众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开展社会实践,借以唤起广大国民的意识,不断提高其整体素质,逐步改善民生状况,力图改变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愚昧落后面貌。

江苏省立通俗教育馆的故址,原为清末上海道蔡和甫侍郎的私园——韬园,该园后因主人亏欠公款而被官方没收。1915年8月,江苏省立通俗教育馆在此正式设立。该馆最初占地面积20余亩,所处地带后来成为南京秀山公园,1927年以后又更名为南京第一公园。有关当局除了对韬园原有建筑进行改造外,还分阶段地增建了一些新的设施,包括办公室、电影院、讲演厅、茶社及动物园等。另于1930年在馆舍北侧购得民有基地十余亩,用于辟建网球场和菜圃等,1937年增建健身房。

该馆初创时期,内部设有博物、图书、音乐、体育、讲演诸部,包括通俗讲演所、公共图书馆和体育场等设施,组建有江苏省讲演团,开展全省巡回普及教育。图书部所藏古籍原先均来自江南图书局,新的书籍报刊则是后来逐渐添加的。据江苏第四师范小学1918年编印的《南京游览指南》记载,当时人们入馆参观,只需花费“铜圆乙枚”购票即可。而近代文人徐寿卿在1922年出版的《金陵杂志续编》中亦述:该馆西临金陵城东的杨吴城壕(史上亦名“青溪”),“树木亭台,颇为雅致”;馆内陈列物品琳琅满目,“足以感发人心之思”。其中包括一些动植物标本的解剖展示,诸如“杨梅结毒形状,惟妙惟肖”;馆旁还设有音乐部,定期进行演出,“笙歌管笛,无一不备”。由此不断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不过由于民国初期社会动荡不稳、政府财政拨款极其有限等缘故,江苏省立通俗教育馆的日常工作开展曾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1927年后“南京民众教育馆”影响深远

随着北伐军兴的影响,1927年前后国民党领导的北伐军一度在南京地区与军阀孙传芳的部队发生战事。江苏省立通俗教育馆馆舍随即沦为兵营。此后不久,民国政府再度迁回南京。江苏省教育厅在1927年7月遂聘请著名教育家刘季洪为新任馆长,“整理修葺,渐复原状”。

1927年7月,该馆先是改名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今东南大学前身)通俗教育馆。在馆内同仁的共同努力下,重新编订各项规程,出版发行民众教育刊物,努力承担自身使命。

1928年2月,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因为变更为江苏大学,该馆遂改名为江苏大学通俗教育馆。然而刚到5月份,江苏大学又改称国立中央大学,该馆也随之改名为中央大学区立通俗教育馆。1929年年10月,该馆更名为江苏省立通俗教育馆,1930年8月改称江苏省立南京民众教育馆。在此期间,国民政府相继颁布了不少相关法规制度,整合调动各种力量和资源,积极实施社会教育活动,通过由教育改造来达到社会改造的基本目的。南京民众教育馆的内部已经设有编辑委员会、总务部、艺术部、图书部、科学部、教学部、实验区办事处等组织机构,包括举办民众学校或训练班、成立相关的社团组织等。如1929年就成立有民众剧社,1933年又重新成立了大众剧社。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途径,开展公民文化普及工作,实施卫生、健康、休闲、家事教育以及生计技能培训、社会调查研究等活动,先后编辑出版了《民众教育季刊》《民众教育周刊》以及相关丛书;通过设立大中桥教育实验区,不断推广已有经验,开展识字扫盲、宣传培训,因此产生了比较积极的社会效果。

该馆因为地处南京第一公园,内部曾设有植物园、养蜂园,并且饲养兔子等,以供人们观察了解、培育养育技能,同时还开展理化研究、蔬菜种植试验等;该馆的阅览室、游艺室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民众读书、看报、弈棋,学习国术及演奏技艺,借以丰富自身素质,改善不良习惯,陶冶个人情操。

该馆将艺术教育完全作为休闲教育来抓,经常开展新兴音乐、戏剧、话剧表演,定期播放电影、举行游艺活动和民众赛事等,“寓娱乐以感化”;甚至还进行传统武术(时称“国术”)表演等;因此平日馆内时常人头攒动、人满为患。当时人们称赞该馆:“实乃启民众新智育之一新宝库也”,“而屋宇建筑之宏敞,花木点缀之清幽,前迎钟阜,后枕青溪,修竹千竿,亦风景中之最佳胜者”……

另据1930年代出版的《江苏省立南京民众教育馆概述》《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等文献记载:当时该馆占地面积已达30余亩,计有大小房屋54间。馆舍不仅包括办公室、剧场(讲演厅)、教室、科学陈列室、艺术陈列室、书刊阅览室、藏书库,甚至还有民众茶社、摄影社、消费社和诊病所等。仅馆内图书部典藏的图书就达5116种23690册、中文杂志382种5447册、报纸128种、县志57种,并且配置了两辆流动汽车图书室,方便街头巷尾的市民阅读。该馆另外还保存有艺术陈列品1200余件、工艺织锦及杂品250种、科学标本421件、农副产品43件、实物模型147件、仪器143件、器械(具)1349件、乐器202件、儿童玩具160件等。由此可见,南京民众教育馆在当时就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

该馆内的工作人员包括教员、编辑、书记、相关门类指导员、图书管理员、会计及其领导共计30余人。像当时享誉金陵的戏曲名流甘贡三、周麟甫,还曾分别担任该馆的昆曲指导和京曲指导,而国立艺专的教授王子云,则被聘为驻欧洲法国的通讯员。

九一八后宣传抗日反响颇大

1932年3月朱坚白正式接任江苏省立南京民众教育馆馆长一职(后续继任者分别为赵季俞、唐道海),他与该馆同仁在金陵南郊西善桥一带,设立村民教育实验区,致力于将公众教育由都市城区推广到整个乡村,进行乡村文化和农民生活方式的改造,着手改善广大农村教育落后和人员素质低下的面貌。1933年,南京民众教育馆再将金陵城东南一带设定为基本施教区。1934年又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倡导开展的“新生活运动”,在社会民众教育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少年儿童一代的健康成长等,南京民众教育馆除了开展相关的普及教育、扫盲识字、妇女看护与缝纫训练、防疫注射、农事展览、指导植树等外,还举办过儿童健康比赛。1936年5月10日,就有一个名叫夏宁成的当地儿童,经过层层评比遴选最终荣膺“南京小孩”的称号。

值得一提的是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发后,我国东北大片土地相继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广大民众深受专制奴役压迫。东北义勇军因此愤然揭竿而起,以血肉之躯与强敌展开了殊死拼搏。为此,南京民众教育馆适时组织相关的文艺演出等活动,积极声援东北同胞抗日,不断唤起广大民众的思想觉醒。1933年4月下旬,该馆通过发动社会各界,征集到戴季陶、徐悲鸿、陈树人、张书旂、胡小石、潘玉良等社会名流的字画作品200余幅,通过公开展览售券抽签的方式,将募集到的资金接济这些将士忠勇抗日。此外还举行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历次国耻展览等,这些在社会上反响颇大。

为了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当时社会还积极倡导使用国货运动。1936年1月24日,国货样品展览会就在南京民众教育馆举行,吸引了许多民众与客商前来参观、洽谈业务,这在社会上的反响同样不俗。可惜到了1937年底,侵华日军疯狂进攻民国首都南京。金陵城内惨遭战火袭扰,江苏省立南京民众教育馆的馆舍基本被毁,“碎瓦断砖,触目皆是”,藏物品荡然无存。这一现代中国最早的民众通俗教育机构,终于不复存在,而且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如今,这座中国现代第一座民众教育馆诞生已有百年。尽管自其创办以来也曾出现过诸如经验不足、内部管理欠缺等问题失误,十分值得后人深思与反省,然而经历沧桑变迁之后,在几代国人的不懈努力下,华夏民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早已有了较大提高,“科教立国”“百年树人”的思想观念,更是深入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