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給我穿的衣服我真的很不喜歡,大人們到底能不能尊重我一下?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大概是小編二十多年生活學習中,聽到的最多的話語之一。家長們普遍都非常關注孩子們的“起跑線”,認為小升初、中考和高考是孩子們漫漫人生道路中最至關重要的節點。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影響孩子一生的關鍵期,真的是上述這些嗎?真的不一定喲!在孩子四、五年級的時候往往才是最關鍵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咱接著往下看。

媽媽給我穿的衣服我真的很不喜歡,大人們到底能不能尊重我一下?

01

孩子情感、情緒的突發期,防止孩子形成叛逆的個性

通常在10歲這個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慢慢崛起,他們強烈需要父母對自己的尊重,希望父母把他們當作大孩子,有個詞特別能形容這樣的小孩——小大人兒。但很多父母不瞭解孩子這樣的心理,仍把他們當小孩子看,如此一來,因為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故意與父母作對。

後面的劇情更加急轉直下,父母們認為孩子故意作對只是單純的不聽話,但他們不明白真正的原因是隱藏在孩子背後渴望你理解、渴望你尊重的深層原因。

自我意識正處在形成期,小大人兒們對事物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並且總是固執地認為自己才是對的。不過由於生活和社會經驗缺失,他們的觀點和看法往往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錯誤的,因此,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也會讓孩子的情緒、情感發生很大的變化。

面對這一情況,家長們如何成為孩子們的人生導師呢?

方法一:允許孩子適度表達自己的情緒

十歲左右孩子已經將交往的重心由家庭轉移至學校,同學間的友誼將成為影響孩子精神的重要因素。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面對孩子表現出的悲傷或軟弱,父母一定不要呵斥,應當讓他們盡情發洩鬱悶,發洩夠了,自然也就會恢復心情的平衡;就像難過的時候一定不要憋著,要哭出來,哭痛快就好了。

如果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父母應該及時安慰孩子,用相同的心理去感受孩子的情緒,引起雙方情感上的共鳴,也可以解除孩子的不良情緒。

方法二:找準孩子情緒變化的原因

也許你經常會聽到孩子抱怨“煩死了”、“好煩呀”...這真的不是口頭禪,他們是在表達最真實的情緒。

孩子A說:“媽媽給我穿的衣服我很不喜歡;我喜歡長長的頭髮,爸爸卻讓我把頭髮紮起來……為什麼沒有一個人能尊重一下我得想法!真煩人!”

孩子B說:“父母不讓我和同學玩,不讓我上我最喜歡的體育課。總是不讓我做這個,不讓我做那個。”

以上兩個畫面,孩子並不是針對玩具、衣服、髮型,或者是課外讀物而煩惱,他們唯一想要的就是父母的理解與尊重。當他們得到真正的理解和尊重之後,任何消極、叛逆的情緒都會消失。不信?讓我們再來看看下面這則正面的小故事。

小明數學沒有考好,他已經做好挨批的準備。到家後把略慘的成績單放在桌子上便回到了自己的房間,吃晚飯的時候也是大氣不敢出一口。

直到快睡覺前,爸爸媽媽還是什麼都沒說,小明更慌了,不知道是因為父母沒看到成績單?還是他們已經氣得無話可說?隨後他來到客廳,看到之前放成績單的桌子上多出了一張便條,上面寫道:

兒子:

爸爸媽媽知道你這次考得不理想,相信你心裡也很難過吧。你不要緊張,爸媽不會懲罰你,相信你肯定不是個會輕言放棄的人,只要你努力,爭取下次考試比這次的成績有進步,我們就滿意。爸爸媽媽永遠都支持你!

看完之後,小明激動的“唰”的一下哭了出來。

正處於情感的突變期,他們容易生氣、發火,但他們也容易感動。與送給他們奧貴的禮物相比,父母的理解和尊重更能讓他們感動。

方法三:培養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

四、五年級是孩子情緒、情感的突變期,也是培養孩子控制自己情緒能力的關鍵期。這時候的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對是非對錯有了明顯的分辨能力,然而同樣因為年齡尚小,他們的交流溝通的能力和方式有限,這恰恰是促使他們情緒惡化的原因。

要想培養孩子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父母最先應該讓孩子明白這一點:有了負面情緒,沒有關係,說出來,看父母有沒有辦法。

媽媽給我穿的衣服我真的很不喜歡,大人們到底能不能尊重我一下?

02

孩子厭學情緒的高發期,告訴孩子他在為誰、為什麼而學習

同樣是四、五年級,孩子厭學的情緒也進入高發期,討厭學習、討厭寫作業,甚至討厭父母口中的“你要好好學習”。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首先,這與父母不瞭解小學階段知識的難度發展規律有關

到了四、五年級,學習難度不斷加大,很多孩子都會遇到學習的瓶頸。然而父母並不瞭解這些,上來就是不假思索的一通斥責、打罵,導致孩子越來越厭惡學習,併產生強烈的厭學情緒。

父母要想教育好他們,必須提前瞭解他們的心理。向孩子灌輸“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這個觀念。多些鼓勵,少些抱怨;多些表揚,少些批評。

其次,這與孩子的自我意識形成和思維能力的發展有關

在一年級到三年級時,孩子會更多地遵從家長和老師的意見,從不會過多去想“為什麼”,他們認為家長和老師的話就是真理。到了四年級之後,孩子的思維能力迅速擴展,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獨立思維,有了獨立的思考方式。

媽媽給我穿的衣服我真的很不喜歡,大人們到底能不能尊重我一下?

03

孩子學習成績定型的關鍵期,幫助孩子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調查研究得出結果,四、五年級是孩子學習成績定型的一個關鍵期——成績好的孩子,此後會一直保持穩定的水平;而那些成績理想的孩子,此後想回到好學生的行列也比較困難。

如果孩子總能取得好成績,就能夠享受其中的樂趣,慢慢建立了對學習的自信心,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對於那些不好的學習習慣,例如不愛思考、考試粗心等等,也會在這種良性循環下積極地配合家長和老師改掉這些壞習慣,進而培養一些有助於提高學習成績的好習慣。

反之,如果孩子成績平平,他們就不會體會到成績所帶來的的成就感,進而就不會對學習產生信心,更不會有學習的積極性,惡性循環。啥啥都沒了,孩子只能越學越吃力,越學越沒有信心。

綜上所述,孩子在四、五年級取得一個好成績,他們更容易產生學習的興趣,產生學習的自信心,才能愛上學習,進而在以後的學習道路上,一直都保持優異。

在孩子讀三年級之前,家長可以少問學習;但進入四年級之後,家長就該多跟進跟進孩子的學習情況了。這種關注並非要多催促督促學習,而是說,在進入這個階段之後孩子的學習成績即將進入定型期,家長要拿出多一些的精力,讓孩子體驗學習的興趣、幫孩子建立起學習的信心

那麼,該如何去做呢?

方法一:父母要謹慎對待“陪讀”

很多家長每天晚上都輔導孩子做作業、為孩子檢查作業,這種陪讀現象是毀滅孩子學習信心和學習興趣的最大“殺手”。

方法二:經常給孩子“積極暗示”

孩子的自信心除了來自自身的自我激勵外,還需要收穫父母的賞識和鼓勵。每個孩子都是這樣,家長說他聰明,他就聰明;家長說他笨,他真的就會覺得自己比不過很多同齡人,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講的“暗示”作用。

消極的暗示:“哪裡呀,我家孩子不行”;“我家孩子的功課不是很好”;“我家這孩子,成績還可以,就是記憶力不好”……

積極的暗示:“你很聰明”;“你在媽媽心中是最棒的!”“你將來一定是一個大人物。”

不同方面的暗示,真的會對孩子造成不同的性格塑造。

方法三:把學習變成一種樂趣

父母逼孩子去學習,雖然有時可以達到一定的作用,但這種方法不能產生長效,而且孩子絕對不會心甘情願地去學習,尤其是到了四年級,如果父母再逼著孩子去學習,孩子就要產生逆反心理了。

明智的父母不是逼著孩子去學習,而是想辦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變“要他學”為“他要學”!父母的言傳身教、創造一些學習的神秘感,都是很好的激發孩子學習興趣的好辦法。

媽媽給我穿的衣服我真的很不喜歡,大人們到底能不能尊重我一下?

04孩子習慣的定型期,注重孩子好習慣的培養

國外,一項分別對小學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的數千名孩子進行的研究調查顯示:

孩子的知識得分和能力得分一直都在呈上升趨勢,但他們的習慣得分卻沒有太大改變。

這樣的調查說明什麼?答案就是孩子習慣培養的關鍵期是在小學的中低年級,而四或五年級是一個“分水嶺”。也就是說,在四、五年級之前如果孩子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那這些好習慣將會伴隨孩子一生;在四、五年級之後,如果孩子想改掉某些惡習,除非進行特殊的訓練,否則孩子的這些壞習慣是很難改變的。

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呢?

孩子在10歲左右,由於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孩子行動的動機開始由直接動機向間接動機轉化。孩子會努力地表現自己,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肯定性評價。

從孩子意志力的發展特點來看,儘管這時的孩子意志力發展還只是初步的,並且是不穩定的,但在這個時候,孩子的意志力發展開始由弱到強,由他律到自律過度。孩子會通過剋制自己,主動培養一些好習慣和改正一些壞習慣。因此好習慣的培養和壞習慣的改正都不是很困難的事情。

從習慣養成的特點來看,四、五年級是強化好習慣和改正壞習慣的關鍵時期,過了這個關鍵期,這些壞習慣將不會輕易改掉。

媽媽給我穿的衣服我真的很不喜歡,大人們到底能不能尊重我一下?

05

孩子道德情感發展的轉折期,培養孩子的優良品德和社會評價能力

孩子的道德情感表現在四年級前後會出現截然不同的差異:

  1. 在道德認識方面,由具體、膚淺的認識,向本質的認識過渡
  2. 在道德評價方面,由只注意行為的效果,向全面地考慮動機和效果的統一過渡

方法一:在孩子的行動問題上下工夫

一般來講,四、五年級的孩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道德認知能力,他們可以通過一定的道德原則分析和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開始具有一定的意志力來控制自己的衝動,並懂得基於一定的道德原則來約束自己的行為。但是,孩子還是孩子,他們在思想上懂得這些大道理,但他們的行動卻往往會跟不上。所以,父母對孩子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做到道德認知教育和行為教育的結合,尤其要注重孩子的道德行為教育,讓孩子努力做到言行一致。

方法二:利用潛移默化的暗示法

一位教育學家曾說過: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任何一個孩子都不喜歡處於受教育、受管制的地位。到了四、五年級,孩子的自我意識已經開始崛起,他們的自尊心也在一點點增強,這個時侯,暗示教育法最容易讓孩子接受。

暗示教育法,能夠滿足四年級的孩子日益強烈的自尊心;能夠滿足四、五年級孩子不斷髮展的自我意識;能夠使孩子感覺到平等、感覺到尊重,從而以輕鬆、愉快的心情去克服自己的缺點,以快樂的心情去與父母父母合作。

方法三:克服德育教育中的心理偏差

預防定勢效應:家長對孩子產生了某種固定的看法,對孩子的評價總受這種固定看法的影響。家長要時刻提醒自己,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孩子的行為。

克服光環效應:就是以偏概全的意思。也就是說,由於孩子出現了某些缺點,就彌蓋了孩子所有的優點,認為孩子“一無是處”;由於孩子有了某項優點,就彌蓋了孩子所有的缺點,認為孩子“一切都好”。

方法三:杜絕打罵,給孩子更多的尊重和理解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們偶爾打一打孩子,可能會震住孩子,起到快速教育孩子的效果。過後,父母再找個機會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是愛你的”,也許很快就能贏得孩子的信任和愛。但是,當孩子到了四、五年級,孩子的自我意識已經崛起,父母再打罵孩子,孩子就要記仇了,並且還會產生逆反心理,促使不良道德行為越來越多。

從道德情感方面來講,父母的粗暴會使他們越來越叛逆,道德水平越來越糟糕;而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則會使孩子願意與父母溝通,從而使孩子的道德水平朝著父母期望的方向發展。

媽媽給我穿的衣服我真的很不喜歡,大人們到底能不能尊重我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