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祭拜軒轅黃帝和最早記載大禹的是秦國嗎?有何依據?

華夏先秦史


黃帝與大禹都是我們熟知的華夏文明的部落首領,祭祀祖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每年在河南黃河故里、陝西黃帝陵舉行祭祀黃帝的活動,浙江紹興會稽山舉行大禹祭典,而關於最早祭祀兩個祖先又是如何的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吧!

先來解析一下兩條史料最早的記載:

祭拜黃帝最早的記載是源於《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其後百餘年,秦靈公作吳陽上畤,祭黃帝。”“吳陽上畤”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秦在三畤原專門祭祀黃帝的場所。

姬水·黃帝廟)

軒轅黃帝,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是華夏部落聯盟首領,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也稱姬軒轅,生長於姬水。姬水在哪裡?史書沒有明確記載。現在學者據《水經注·渭水》雍水條的記載認為是指從今麟遊流出而南流入渭河的漆水河,“姬”“漆”相通,此河在今陝西武功縣境內。


據文物資料統計雍水所處的岐水流域有各類新石器時代遺址124處,其中89處含仰韶文化成份和57處含龍山文化成份,這就更為黃帝起源於岐山之地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秦公簋(guǐ)銘文》

記載大禹源於秦公簋銘文記:“秦公曰:不顯朕皇且,受天命鼏宅禹跡,十又二公,在帝之坯。”銘文中“禹跡”的意思大概是舜時秦人首領伯益,助禹平治水土,在“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嶓冢就是今天水市秦城區坪南鎮東的齊壽山,嶓冢山所出西漢水,流經百里祁山周邊的西垂這塊地方。顯然,大禹治水區域是位於漢水流域及渭水流域支流。

秦公簋是1919年出土於甘肅省天水市西南秦嶺、紅河交界處,是公元前770年,襄公在西垂秦國開國大典,宗廟祭祖時所作的祭器。現存中國歷史博物館,共有銘文123字,蘊藏著極其重要的秦早期歷史文化信息。

通過分析可以發現,確實最早記載祭拜黃帝和大禹治水的地區屬於秦國的管轄之地,同樣也屬於渭水流域,這和華夏文明起源有很大關係。

首先,早期文明起源分佈與河流相輔相成,從傳說中的神農伏羲、華夏的炎黃二帝、部落聯盟首領堯舜禹再到建立早期國家的夏商周文明,都屬於黃河流域文明。而氏族、部落、國家的逐步形成,也是因為關中平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氣候適宜的條件

促進了部落壯大乃至農耕文明的進步發展。

其次,秦國在關中統治一方,而作為華夏正統的周天子統治下的中原地帶對秦國一直稱為“蠻夷”,不僅僅是地理因素,更多的是文化因素,認為其落後,所以祭拜祖先黃帝、大禹治水,

一方面是追溯祖先,另一方面也是追求華夏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秦國後來進行商鞅變法,發展軍事、經濟力量,到秦王掃六合,統一全國建立第一個中央集權國家,是華夏民族的發展,也是歷史發展潮流之勢。

看了以上內容,你們大概對祖先的歷史所有了解了吧,歡迎補充和討論。


越後湯澤


主要是由於一個耳熟能詳的歷史事件“焚書坑儒”造成的,在“焚書”事件中,除《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被焚燬一空,且除醫藥卜筮種樹之類的書籍外,民間干預私藏者嚴厲懲處。致使各種史料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因此先秦很多記載都消失了,只有《秦記》等少數史料得以保存。

“焚書”事件始末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擺設酒宴,款待七十餘位官吏、博士,大臣們輪流上前頌祝壽詞。

僕射周青臣先是上前對秦始皇的功業進行了一番歌頌,秦始皇聽後十分高興。

然而緊接著齊地的博士淳于越上前,他卻說道,“臣聽說殷朝、商朝統治天下達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功臣用來輔佐自己。如今陛下您坐擁天下,而您的子弟卻是平民百姓,一旦出現齊國田常、晉國六卿那樣弒君奪權的大臣,沒有人輔佐,你靠什麼來相救呢?不遵照古人的方式而能長久統治的,從來就沒聽說過。如今周青臣又當面阿諛奉承,從而加重陛下的過失,不是忠臣應該做的。”

淳于越等六國知識階層對於秦始皇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的做法一直極為反對,偏偏這些知識分子在民間影響力極大。秦始皇為了帝國的穩固,也為了使這些人能夠理解自己的做法,於是設立了博士制度,招納六國知識分子參與朝政。然而事情顯然不像秦始皇想象的那樣,長久以來,他的做法並未獲得理解。

秦始皇對於淳于越的話很不滿意,但他並沒有直接予以呵斥,反而將這種觀點交給臣子們進行討論。

這個時候,作為秦始皇的堅定支持者,他對於淳于越等人的說法進行了駁斥,並認為“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史記·秦始皇本紀》)

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維護秦國的通知,丞相李斯提出,“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

李斯的建議獲得了秦始皇的支持,秦始皇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屬於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燬;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


在“焚書”事件的影響下,大量先秦古籍被焚燬。即使有其他的記載,估計也被焚燬的差不多了,所以造成了題主所說的這種局面。


香茗史館


謝邀。黃帝炎帝——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黃帝時代不僅由漁獵轉化農桑,而且發明了文字,舟車,衣裳,弓矢,耒耜,律歷,圖畫,算數等形成華夏文明初矩模式,並有《黃帝內經》傳世。中國人故有“炎黃子孫”的稱謂,每年清明節前,海外遊子便尋根問祖,到陝西黃陵縣軒轅`墓,祭祀祖先,規模神聖莊嚴肅穆。

黃帝的出生地存在爭議即;陝西祁山,甘肅天水,河南新鄭,山東壽丘。據《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名曰:女登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而成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相濟也,異德之故也。後兩人成為兩個部落首領,為領地之爭,發生阪泉之戰,以炎帝失敗融合黃帝部落告終。稱華夏族。據傳說少典乃伏羲之後,伏羲是華胥氏之後,故稱華夏族是眾族之祖。

華夏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裡:”華夏百貊,罔不率俾。”《左傳定公十年》曰: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

“禹跡”就是大禹治水,跑便華夏九州,有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典故,據出土秦公簋的鉻文記錄秦王先祖伯益跟隨大禹治水有功,被封邑。周人起源也是姬水祁山一帶,後改進農耕,勢力延至甘肅天水及渭水流域一帶,周武王時,東滅殷商,定都鎬京,周人在祭祀神靈祖先尤為重要,對炎黃大禹的祭祀的記載,有可能失傳,待有文佐證。而在《史記》裡記載:秦靈公三年(公元前422年)在吳陽上疇,祭祀黃帝等上古帝王。春秋時,道家代表人老子繼承發揚了黃蒂的無為而治的治國策略,被後人稱黃老之朮。秦朝之後,歷代帝王均年年祭祀,傳承至今。






手機用戶52347605903


《國語·晉語》記載:“炎帝以姜水成,黃帝以姬水成 ”,都在渭水流域。《史記·封禪書》載:秦靈公三年(公元前422年)在三畤原作吳陽上畤,祭黃帝;因為炎帝黃帝部落都誕生於秦地,所以祭祀炎帝黃帝等上古帝宗一直是秦人的傳統。


記錄“禹跡”的秦公簋是一件完整的秦國早期青銅器,銘文“秦公曰:不顯朕皇,且受天命鼏宅禹跡……”。記錄秦人遠祖伯益輔佐大禹平治水土有功,後被封邑。大禹治水的區域主要在渭水及其支流和漢水流域,根據史書記載,大禹所創夏族最初的生活區域就在渭水流域中部。


關中平原渭水流域作為秦國的肇始之地,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從華夏文明的曙光華胥氏、伏羲氏、炎帝部落、黃帝部落,到夏商周,“秦中”都是源頭,秦上承夏周,下啟漢唐,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時代,從統一六國到統一文字、度量衡,對中華文化的創世、傳播和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秦中自古號稱“金城千里,天府之國”,自秦修建鄭國渠後,更是富甲天下。戰國時期,張儀向秦惠王獻“連橫”之計時稱頌關中曰:“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貿,沃野千里,蓄積多饒,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史記·高祖本紀》中鴻門宴之前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強”。看來秦地並非關東六國汙稱的經濟落後的偏僻之地,恰恰是富裕發達,文化先進的中華正宗。秦國無論從政治、經濟、文化還是軍事,全面秒殺關東諸國。

所以秦人祭祀黃帝也好,鑄造青銅器銘文記錄大禹也好,其實都是對自己祖先的一種緬懷。


清樂堂


《史記》等史書記載黃帝葬於橋山(今陝西黃陵縣),(參考文獻:《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載:“黃帝崩,葬橋山”)陝西黃帝陵是黃帝的陵寢,每年清明節在黃陵縣舉辦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

所以說,河南的是黃帝故里拜祖大典,陝西的是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兩個儀式是不一樣的!

關於禹的出生地說法不一,但近年來的考古研究表明,禹的故鄉為現四川省綿陽市附近。

綿陽市北川縣除拿出《史記》、《竹書紀年》、《蜀王本紀》等歷史證據外,還搬出了大量佐證。唐代貞觀八年,在今天的北川縣禹裡設置了石泉縣,此後,幾乎所有有關大禹的文獻都明確無誤地載明:大禹出生在石泉縣。《蜀志》記載:“蜀之石泉,禹生之地。”《禹廟記》說:“石泉之山曰石紐,大禹生焉。”

他們說,1914年,因與陝西省石泉縣同名,大禹的出生地在經歷1400年後又恢復為北川縣。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北川縣就組織開展大禹研究。在北京圖書館,北川人找到了乾隆年間1768年編撰的北川縣誌,這部縣誌清楚記載了大禹的遺蹟,此後道光、民國年間的縣誌都明確記載了具體內容。北川人按照乾隆年間的縣誌記載按圖索驥,在深山溝壑中逐一找到了石紐山、禹穴溝等歷史遺蹟。





極簡歷史丶小葵


“其後百餘年,秦靈公作吳陽上畤,祭黃帝。”是司馬遷在《史記 封禪書》中記載的。但在歷史典籍中,最早祭拜黃帝的並不是秦國。

在古書《竹書紀年》記載,黃帝的大臣左徹是第一個祭拜黃帝的:

帝以土徳王應地裂而陟葬,群臣有左徹者,感思帝徳,取衣冠几杖而朝饗之,諸侯大夫嵗時朝焉。

清朝研究夏商周三代歷史的馬驌,在《繹史》就引證《竹書紀年》和《博物志》:“黃帝崩其臣左徹取衣冠几杖而廟祀之。”

在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的《禮記·祭法》中說:“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夏后氏亦禘黃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 舜和啟都祭祀過黃帝。

以前的祭祀都是在太廟之類的建築裡祭拜黃帝,秦靈公是第一次建祭壇專門公祭黃帝。

秦靈公是戰國時期的,公元前424年—公元前415年在位。公元前422年,秦靈公在吳陽(今陝西省寶雞市吳山)建上畤,祭祀黃帝;建下畤,祭祀炎帝。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1,在上古時代,祭祀是當時人們最重要的日常環節。那個時候人們對自然現象還不能夠科學的解釋,他們對上天有著一種敬畏,對自己的先輩也有著一種敬畏。商代時,祭祀是當時政府及其民間最重要的現象。“國家大事在於祀與戎。”後來的周代乃至整個農耕社會,祭祀都是一種重要的禮儀。在北京還保留著皇帝祭天祭地的建築群,——天壇、地壇、日壇和月壇,都是皇家祭祀的場所。北海公園是皇家的宗廟是皇帝祭祀先祖的地方。

2,有人說漢族沒有信仰,其實漢族始終沒有變的信仰就是對自己的先祖的敬畏。從古至今人們都在自己的先輩有著敬畏之心,都有這祭祀先祖的習慣。包括現代人們都要上墳去祭奠自己的先輩。這也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傳承。中華民族被稱為炎黃子孫,祭祀黃帝就是祭祀自己的先祖。司馬遷的《五帝本紀》中記載“黃帝崩,葬橋山。”橋山就位於當時秦國的中部。大禹在這個地方既是皇帝,是理所應當的。

3,五帝本紀中記載,大禹也是皇帝的後世子孫,後世子孫祭祀自己的先祖本就是平常事,而秦的祖先也是大禹的後裔,治水時的功臣。在夏朝時,秦的祖先也得到了豐厚的賞賜。況且中華文脈本就起源於甘肅陝西一帶。再加上秦始皇時焚書坑儒不屬於秦國的歷史,都焚燒一空了。所以我們能看到的大部分記載也都是秦國的歷史。


有更好資料請賜教!也可關注交流!


葉子寫實


這個問題要從古老的華夏源頭說起,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地區,大部分都是在乾旱少雨的河流地帶誕生的,古埃及,兩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還有中國的黃河流域文明,從考古發現,在一萬年前,黃河流域的先民在渭河上游一帶渡過了漫長的舊石器時代,後來在八千年前,先民創造了人工馴化穀物動物的農耕生產,中國黃河流域的華夏先民進入到新石器時代,如今在渭河源頭髮現了大地灣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都是華夏先民的足跡,那麼,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口增多,大部落又分化出許多小的氏族公社,在這些氏族公社中,其中有兩個比較有名的部落,一個是神農氏部落,首領是炎帝,一個是有熊氏部落,首領是黃帝。炎帝部落翻過隴山,沿渭河向東發展,黃帝部落翻過六盤山進入涇河流域。

那麼,關中平原是渭河沖積平原,土地肥沃,氣候宜人,適合農耕,炎帝部落很快在渭河流域發展壯大,人口眾多,並向東推進,在黃河流域眾多的部落中,炎帝是部落聯盟首領。由於生產力發達,在漫長的新石器時代,渭河流域沉澱了古老華夏文明的基因,為後來的周秦漢朝隋朝唐朝的強大統治集團奠定了基礎。


太興真人liuyu


炎黃均發源于山東。炎帝居住在姜(姜=江=匠=沂)水流域,圖騰為人面鳥身,來自良渚文化,其祖為太昊。黃帝居住在姬(姬=濟)水(即濟南附近的小清河)流域,圖騰為人面蛇身,來自大汶口文化,其祖為伏羲。


周乙1963


炎、黃,均在今陝甘地域,禹,母屬羌,父,可能為東夷。夏亡時,部分落於西方。這大約是其氏族傳承留下的印記反映吧!

解讀這些歷史現象,得多從古老字義上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