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益楷 張正剛:石油人民幣或天然氣人民幣當前不具有可行性

林益楷 張正剛:石油人民幣或天然氣人民幣當前不具有可行性

客觀上看,建立“石油人民幣”或者“天然氣人民幣”體系將是人民幣主權貨幣在國際能源貿易中崛起的新路徑,也將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關鍵一步,作為長遠努力方向是正確的。“石油人民幣”也確實擁有巨大發展空間,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院長黃曉勇認為,隨著全球天然氣供給寬鬆、天然氣在能源消費比重的上升、LNG的發展使天然氣貿易更趨便利化等因素影響,為構建天然氣人民幣體系的時機提供了歷史契機,天然氣人民幣可以避開與美國爭奪“石油”定價權,相對容易實施。

從長遠來看,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在油氣貿易中使用人民幣計價是有可能的。但就目前看,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美國還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擁有先進的軍事、文化、科技等強大的綜合實力。只要稍加留意,真正拋棄“石油美元”體系的國家並不太多。

為何人民幣在短期內很難動搖美元霸主地位呢?首先,我們應該認識到俄羅斯、伊朗、委內瑞拉等石油輸出國家是受到美國嚴厲的經濟制裁後,才發狠用人民幣或歐元來計價石油,影響力十分有限(筆者從與某石油公司在委內瑞拉工作的員工溝通得知,即使在委內瑞拉目前國內經濟瀕臨崩潰的情況下,仍不太情願用人民幣交易石油)。同時,即使沙特等海灣國家同意在出售石油時用人民幣結算,也只是針對向中國出售石油產品時用人民幣結算,並非是在石油結算時全面棄用美元,沙特等國也非常清楚,棄用“石油美元”的後果很嚴重。

此外,無論是“石油美元”或是“石油人民幣”體系的建立,都需要一整套期貨交易、定價中心等體系的支撐。當前我國人民幣尚不能自由兌換,外匯體制方面存在一定障礙,試想中亞某國家拿到“石油人民幣”之後,由於人民幣國際化程度尚且不足,其在全球其他地方購買商品必然面臨諸多不便之處,或許還需兌換成美元(中間還要面臨著匯率波動風險)。

從長遠看,無論是石油人民幣體系還是天然氣人民幣體系,都不僅僅是把人民幣作為一種交換油氣商品的貨幣,石油人民幣體系或者天然氣人民幣體系的真正建立,需要很多前提條件。一個重要前提是建立起區域性乃至全球性石油期貨交易中心和天然氣交易中心。

目前我國在石油金融體系建設方面與美國還有很大差距。2017年5月就開始宣稱即將上市的人民幣原油期貨至今沒有上市,而從日本Tocom、俄羅斯Moex、印度Mcx等原油期貨交易所不太成功的實踐看,要建立一個成熟的原油期貨交易所是非常困難的,我國天然氣交易中心離真正發揮價格樞紐功能也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林益楷,西北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哈薩克斯坦中心特邀研究員;張正剛,西北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哈薩克斯坦中心特邀研究員。摘自《上海合作組織黃皮書:上海合作組織發展報告(2018)》,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第143—144頁)

編髮:馮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