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北伐難以取得成功,但朱元璋卻做到了?

知道的多一點


歷史上有過多次北伐的先例都以失敗告終,元嘉北伐、雍熙北伐、隆興北伐、開禧北伐無不以失敗告終,歷代王朝北伐的失敗的原因,主要在於南方王朝的實力不具備壓倒性優勢,另外由於內部不穩定,大家不能同仇敵愾,一路失敗導致滿盤皆輸。



為什麼朱元璋可以成功那?主要是當時力量對比已經發生了改變,面對各路割據勢力和元朝政府軍,為了不當出頭鳥,避開鋒芒,元璋當時採用謀士朱升的建議,採取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計策,這樣元朝政府的主要就用於對付小明王韓林兒的力量,而張士誠、陳友諒也對元朝政府時降時叛,大大牽扯和削弱了元朝政府的軍事實力。

後來朱元璋擊敗張士誠、陳友諒和方國珍後,東南方基本穩定,至此,朱元璋擁有了廣袤的土地和人口,有了賦稅和源源不斷的糧食和兵員供給,開始了北伐。而此時的元帝國,丟失了南方財富重地,內部互相攻伐,只有一名勇將王保保,尚可與明軍一戰,但是元朝內部分崩離析,根本不能形成合力。

而朱元璋則依靠強大穩定的後方,依靠徐達、常遇春和藍玉等將領,多次出征北伐,最終將元順帝趕到了茫茫大漠之北,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北伐成功、一統天下的封建王朝。

參考文獻《明史》


大飛哥愛歷史


朱元璋北伐能夠成功,是因為他遇見了一個千百年都沒有遇上的大好時機,再加上朱元璋本人也是一個五百年都罕見的大帝,把天時、地理、人和全部佔遍了。因此他的成功也就變成了一種必然的結果。

解析明朝北伐成功原因之前,先具體分析一下之前歷朝的北伐,為什麼會失敗。

中國歷史上的北伐,從三國到南宋,比較有名的有以下案例:

蜀漢諸葛亮北伐(公元228—234年)

東晉祖逖北伐(公元320年)

東晉桓溫北伐(公元354、356、369年)

東晉謝玄北伐(公元384年)

東晉劉裕北伐(公元400、416年)

劉宋元嘉北伐(公元430、450、452年)

南陳吳明徹北伐(公元573、577年)

北宋太宗北伐(公元979、986年)

南宋岳飛北伐(公元1140年)

南宋端平北伐(公元1234年)

這些北伐相比於明朝北伐來說,無一例外最後都失敗了,沒有收復北方河山。究其失敗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偏安朝廷對北伐的支持力度不夠。

這一類北伐會失敗,完全就是偏安朝廷的不作為造成的。往往是前方將士拼命,後方的朝廷故意搗蛋,最後不了了之。

典型案例是東晉祖逖北伐,東晉朝廷並未給予實質性的支持。每次當祖逖剛剛在河南打下基礎時,晉廷就要派人去前線節制。最後祖逖感嘆不能收復河山,抑鬱而死。

祖逖之後的謝玄北伐也一樣。當時北府兵趁淝水大戰之後,南方空前高漲的士氣和北方紛亂的局面,積極進行北伐,收復了不少失地。但是就在關鍵時刻,謝安以北伐收復失地,創立不世之功而受到司馬氏的猜忌。於是謝玄的北伐也被緊急叫停。後來謝玄請求駐紮彭城(徐州),以便“內藩朝廷”的建議也被朝議所否決了。

比祖逖、謝玄更慘的是岳飛北伐。南宋朝廷不僅不願意給予最大力度的支持,還要惡意的揣測岳飛對朝廷的忠誠度。後來岳飛的北伐被宋高宗緊接叫停,他本人也被宋高宗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



第二、北伐者對北伐的目的不單純。

這一類北伐,有朝廷的鼎力支持,並且北伐者本身也是權臣。但是發動北伐的人,目的太複雜,並不是想真正收復失地,最後也是不了了之。

典型案例是東晉桓溫北伐。桓溫不存在實力不足的問題,他的問題在於,他只是把北伐當作是自己篡晉自立,搶班奪權的工具,並不想收復北方。比如他第一次北伐關中,兵臨灞上卻不採王猛之議進攻長安。最後連王猛都看出他是專兵在外,卻意在篡晉的梟雄心態。並料定桓溫這種陰謀家,是絕不可能成功的。因為他的目的就不純。

同桓溫相似的還有東晉劉裕北伐。關於劉裕北伐,應該可以這麼說:這是明朝北伐之前,南朝北伐離成功最近的一次。劉裕作為一個平民武將出身,他平定了桓玄、盧循、譙縱等人的叛亂,消滅了南燕、後秦兩個胡虜政權,可謂是武功卓著,聲勢浩大。但關鍵問題是,劉裕也是志不在收復失地,他的目地也是通過北伐積攢聲望,為自己篡晉自立做準備。最後劉裕在打下長安後,忙著回去搶班奪權,因此北伐不了了之。



第三、北伐者的實力沒有問題,目的性也沒有問題。但是北伐的時機不成熟,天時、地利、人和一項都不佔。

這一類北伐,以劉宋時期的元嘉北伐,和北宋太宗的第一次北伐為代表。

劉宋時期,皇權得到加強,宋文帝興兵三十萬進行北伐,這要是換在東晉時期,必然能把五胡打的吐血。但很可惜的是,當時劉宋面對的對手是已經統一了北方的北魏。結果北魏以四十萬大軍進行南征,一舉擊破了劉宋精心準備了十幾年的北伐。

比劉宋更慘的是北宋第一次北伐。當時宋太宗攜滅北漢之餘威,興兵三十萬北伐,意圖收復幽雲十六州。在出徵前,幾乎所有的大臣都表示反對。認為宋軍剛剛經歷大戰,已經是疲憊不堪,不宜再戰。結果宋太宗拋出了搞笑的翻餅言論(認為收復幽雲十六州就跟翻餅一樣容易),帶著疲憊不堪的三十萬宋軍就踏上了鬼門關。最後宋軍慘敗,宋太宗自己腿上也被射中一箭,丟人丟大了。



第四、以弱攻強,實力不足。

這一類北伐是最悲哀的!北伐者有心收復北方失地,但是實力實在太弱,最終往往以悲劇收場。比較典型的案例是蜀漢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和南宋的端平北伐。

諸葛亮北伐不用多說了,蜀漢以一州之力抵抗曹魏四十年,真是悲壯。而南宋的端平北伐也是一樣。當時蒙古滅金,南宋成為蒙古在中原的唯一對手。宋理宗以六萬步兵收復河南,僅僅才幾個月,宋軍就被蒙古的騎兵打的大敗而歸。

以上便是明朝北伐之前,歷朝北伐失利的四種常見原因。另外,在這四種原因之外,歷朝北伐失利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原因——南方缺少集團化的騎兵

眾所周知,騎兵就相當於古代的裝甲兵。北方之所以能橫掃南方,與北方有騎兵,南方沒有這一兵種,有很大的關係。北宋的雍熙北伐吃的就是沒有騎兵的虧。朱元璋之所以能北伐成功,跟明朝組建有一支集團化的騎兵,是有關係的。

至於說,朱元璋為什麼有騎兵,這其實是蒙古人自己挖坑,便宜了朱元璋。

蒙古靠騎兵起家,對馬的重視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重視。眾所周知,南耕北牧,南方其實不適合養馬。但是元朝的統治者卻偏偏要在南方養馬,比如山東、江西,甚至是雲南地區,他們都要官辦馬場。額外插一句,就高麗也沒逃過替蒙古人養馬的命運,韓國現在的濟州島當年就是專門為蒙古人養馬的一個島。

後來到了元朝末年,蒙古人在南方搞的馬場初具規模,南方已經不缺馬匹了。

朱元璋起兵後,第一時間就把蒙古人在內地行辦的一個很大的官辦馬場(廬州馬場)直接收入囊中,組建了自己的一支將近三千人的職業騎兵部隊。

後來朱元璋挑柿子撿軟的捏,乘著元朝內亂的機會,又把蒙古在山東有的益都馬場給攬到了自己手上。這一下,朱元璋手上的騎兵就有將近一萬人了。再到後來,朱元璋連克河南、河北,繼續收繳戰馬。再加上他花巨資到高麗琉球買馬,於是明朝的集團化的騎兵部隊也就組建成功了。



當然了,光有騎兵還是不夠的。朱元璋能北伐成功,關鍵在於他幸運加機智的躲過了歷朝所有北伐失利的原因!

首先是實力問題,這一點在朱元璋身上完全不存在。中原地區最富庶,人口最多的地盤,都被朱元璋給佔了。

其次是時機問題。這一點在朱元璋身上也不存在。當時北方大亂,蒙古人自己還打內戰呢,北方是一盤散沙。

然後是朱元璋對北伐的態度問題,這一點不用懷疑,他的奉天討元北伐檄文:“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已經表明了他的北伐立場。

天時、地利、人和,朱元璋全佔。最後就是具體怎麼討伐元朝的問題了。



朱元璋在吸取了歷代北伐失利的教訓後,制定了一個非常合理的北伐計劃:

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雲中、九原以及關隴可席捲而下。

這個計劃,其實就是吸取了東晉劉裕北伐的成功經驗。他只是修改了一處,就是不浪費兵力攻長安,明軍只拿下潼關,並以少量兵力守關即可牽制西北元軍。這樣此後,就可以集中力量直取大都。

他的這一招妙棋,打破了歷代兵家『得關中者得天下』的思維定勢。集中明軍,以優勢兵力先取徐州、山東,藉助大海掩護其側翼的地理優勢,強佔淮北,作為下一步北伐的跳板。

在拿下山東之後,明軍可謂一路順風,除了攻打山西時,遇到元軍頑抗之外,其餘戰役都是非常順暢,幾乎是勢如破竹。在最後攻打大都時,元順帝非常配合的棄城而逃,於是明軍取得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北伐的完全勝利。



最後做個總結:中國古代的北伐,一定要佔有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

所謂的天時,就是北方必須要大亂。假如北方不亂,南方根本無機可乘。如果硬要逆天時而行,成功的幾率幾乎是零。

所謂的地利,就是北伐不能亂來,必須要按照先淮北,再山東,最後入河北的路線。如果直接進攻河南,是不可取的。

所謂的人和,就是南方必須團結。歷史上絕大多數的北伐失利,都是不團結造成的。東晉南朝,北南兩宋,比比皆是。

朱元璋在這三個方面,一樣都不缺。並且他還有集團化的騎兵,想不成功也難。當然了,朱元璋的成功也很難被複制。


Mer86


我們來說第一個問題,古代北伐失敗多成功少的原因。第一,南北方思想的不同。和北方人性格更為粗獷和大膽相比,南方人更謹慎膽小和喜歡安逸,不願意接觸發動戰爭。第二,中國古代,政治經濟中心絕大多數是在北方,北方人多經濟富裕,南方是不如北方的。第三,其實,這裡面有一定的偶然性。當然了,北伐成功並不是只有朱元璋。朱元璋之外,項羽和劉邦推翻秦朝應該也算一個。近代的孫中山及其國民黨北伐也算一個。

第二,來說一下朱元璋成功的原因。朱元璋時期,南方無論人口還是經濟都已經超過了北方,這是一個因素。另外,此時,元朝腐敗不堪不得人心,這是另一大因素。還有一點,元朝是蒙古族也就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長期採取敵視和壓制漢族的政策,到元末民族矛盾已經非常激烈了。和蒙古族相比,漢族人多的優勢是非常大的。自然,朱元璋也就成功了。


歷史的重量


古代北伐難以成功,朱元璋卻成功了,為什麼?

這個問題要分兩個方面進行回答,首先中國古代北伐很多,如三國時諸葛亮、南北朝時期宋武帝劉裕、南宋岳飛等等。但為什麼失敗了?

歷史方面,從夏商周開始,都城都在黃河下游,集中在河南也就是中原地帶,這裡作為古代中國的政治中心,也就是人口集中在這些地方。春秋戰國時期,這個獨佔一方的國家也主要分佈在長江以北的北方,一直到秦漢統一中國,定都西安(今長安),政治中心一直都在北方。後歷經西晉(都城在洛陽)、東晉(都城在南京),只不過這期間,由於南北朝時期,北方民族不斷南下侵擾,開始出現早期的人口南遷現象。到隋唐大統一後,都城仍然定在西安,只不過唐中期出現安史之亂後,為避戰況,人口大範圍南移。同時南方政權穩定,戰爭較少,對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但是政治和經濟中心仍然在北方。唐末天下大亂,五代十國的時期,更加動盪。兩宋時期,北方戰亂不止,環境破壞嚴重,人口進一步南移,為南方經濟發展增加了勞動力,南方人口超過北方,社會經濟持續發展,使得全國的經濟重心移到了南方。所以,這就為北方人南下創造了很好的環境。

現實問題,北方相對來說,環境惡劣,主要生活著遊牧民族,他們以騎兵作為主要戰鬥力。在冷兵器時代,騎兵就是主要的戰鬥力。南方地理環境溫和溼潤,所以南方人的體質一般不去北方人,整體戰鬥力要差。這樣一來,由儉入奢易。北方人南下,既能夠適應環境,又能夠大大改善生活水準,自然容易做到;而南方人北伐則是由奢入儉難,環境不能適應的同時,戰鬥力更跟不上。

軍資問題。古代打仗,特別是遠程作戰面臨的最大瓶頸就是糧草問題。而中國的情況是南方人口稠密,糧草豐富,戰時糧草可以就地取材。但是北伐就不同,北方天寒地凍,冬天很容易進行堅壁清野。這樣一來,此消彼長,南下與北伐的物質基礎就完全不同了。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失敗最大的原因就是這個。綜上,所以中國古代北伐難以取得成功。

再看看朱元璋為什麼能夠成功:

朱元璋起兵早,多謀善斷,他看出了北方政權一個很重要的弱點,就是北方幅員遼闊,國境線漫長,四處都要分兵把守,故而在前線作戰的兵力受到牽制,不會多。具體實施步驟很穩:

首先,穩固自己南方大本營。他採用:“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方針,江南經濟得到復甦,自己力量不斷增強。

其次,利用時機,具備長遠的眼光。元朝本來統治就是把漢人劃到最低層,這很不得人心。等到元內訌嚴重,宰相被解除兵權,而百萬元軍又被張士誠擊敗的大好環境下,朱元璋開始制定北伐方針: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門檻;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竭,不戰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雲中、九原以及關隴可席捲而下。拿下山東就算被敵人切斷後路也可自保。直取山東一旦成功,形成雪球效應,則天下可得。

最後,朱元璋的北伐深得人心。元朝統治對於漢人非常苛刻,在漢人心中,總覺得元不是正朔,而是一群會打戰的土匪。這時候朱元璋作為一個漢人提出“驅除韃擄,恢復中華”的口號,團結了人心,增強了凝聚力。

所以,朱元璋的成功絕對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下的結果!










獨步天下73103201


在朱元璋北伐成功之前還有一個雄主北伐差點氣候,只不過天不假年,此人就是劉裕——古往今來第一猛人。

朱元璋北伐成功運氣佔了很大部分因素,元朝政治完全腐敗,整個大元朝成了幾個大軍閥的角鬥場。

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馬。元朝在黃河、長江流域設立了許多馬場。比如河南的南陽之地,當時是元朝與南宋交戰的主戰場,蒙古人在當地設立了大型馬場以供戰爭之需。朱元璋統一南方後,戰馬數量得到了保障,在機動性上面就不怵蒙古人了。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朱元璋天才舨的戰略能力,先取山東,然後在沿著黃河西進奪取潼關,這樣沿著黃河建立了防線,軍隊在北伐時就不用擔心被機動性強的蒙古騎兵操了後路。

這個戰略是不是很熟悉?和劉裕北伐方略是不是一致的很,劉裕先取南燕——山東之地有黃河淹沒區和沂蒙山作為天然屏障,騎兵行動受限制;再取後秦。

朱元璋和劉裕的戰略如此相似,這就叫英雄所見略同。兩個人都不曾讀過太多書,可見領袖的能力應該是天生的。


wpf971333


朱元璋能夠北伐幹掉元朝,一個是他的實力,一個就是元朝已經腐化不堪,得罪了所有階層的人,只要朱元璋重力一擊,元朝滅亡是早晚的事啊!

元朝末年官府腐化無能,社會矛盾尖銳到爆發的邊緣,各地都有農民起義反抗元朝的殘暴統治。元朝自己作死,它把人分成四等,漢人是最末等的,漢人的數量比蒙古人多的多啊,一旦農民起義爆發,元朝是管不過來的。當時的漢人生活真的苦啊,蒙古人根本不拿漢人當人看,當奴隸來剝削,隨意打罵甚至殺了漢人都不會死罪,可見當時民眾是如何的痛恨元朝了。還有元朝也得罪了士大夫官僚地主階層,他們可是封建社會的精英啊,元朝對他們好一點,可是比以前的王朝還是差了很多,要知道這些階層的人以前可是一等一的上流階層啊,現在也低了蒙古人一層,可見他們也是不滿元朝統治很久了,當元朝強盛的時候,自然不能反抗,當元朝末年式微時,當然就想輔助一位強人推翻元朝的統治,這樣一來,這些士大夫地主官僚不就又變成了統治集團的精英了嘛,再次做會上等人,比元朝時好的太多了。於是朱元璋的部隊吸引了許多的江南文人士大夫投靠他,說白了就是整個江南的地主階層都投靠了朱元璋,朱元璋才有兵有糧食有智囊參謀有將領,迅速就統一了南方,然後北伐成功,趕走了蒙古人,建立了明朝。

元朝末年南方是經濟中心,朱元璋在南方起義,可謂是得天獨厚了,至少不會為錢糧發愁,經濟中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也是朱元璋北伐成功的一個原因。所謂經濟決定上層建築,沒有經濟的支持,想建立一個新的王朝是很難的。以前的人為什麼沒有北伐成功就是因為經濟中心在北方,外面南北財富對比上,南方差了北方一層,所以那些南方的軍閥想要北伐北伐成功總是在財富上差了一節,有了錢就有兵啊,有了兵才有實力啊,沒錢招不到兵,所以北伐難以成功了。朱元璋撿了一個大便宜,自從南宋北渡,經濟中心就從北方轉到南方了,經過兩百多年到朱元璋的時候,南方已經牢牢的穩固了經濟中心的位置啊!有句話說,“蘇湖熟,天下足”,說的就是南方的糧食產量多啊,足以支持一個國家的賦稅了。朱元璋手下智囊很清楚知道這點,緊挨著富的流油的江南,辦大事就可成了,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政策迅速壯大勢力。說白了有那麼好的經濟條件,只要策略得當,發展幾年,推翻元朝就沒有技術問題了。朱元璋能夠成功,經濟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朱元璋北伐成功還有就是戰術的成功,朱元璋的北伐不是直接進攻元大都,而是採取迂迴的方式。先是攻破山東,攻取河南,再破潼關進入關中,然後東出河北攻取元大都。之所以那樣做,無非就是擴大起義的範圍,集中各地的資源,然後集中一個拳頭重擊元朝,比直接打元朝好的多,雖然花的時間長點,可是總體上來說攻破元大都反而用時不長,也減少了自方的損失。朱元璋建立明朝,趕走蒙古人不是偶然的,是他整個集團努力的成果,民心支持,有什麼事不能辦成的呢!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首先,我要說明一點的是,朱元璋不是真正靠自己實力北伐成功,而是運氣。

元末時,元朝搞得民不聊生,各地起義軍四起發元。朱元璋陳友涼等在南方發起起義並取得成功,迅速佔領南京,浙江江西等地方,北方則由劉福通毛貴還有一個毛貴老鄉(忘記名字了),在北方展開與元軍的對抗,首先是毛貴的老鄉和毛貴所帶領的東路軍在山東戰鬥,並佔領了山東。毛貴在河北對抗元軍時,遭到元軍大將察罕帖木兒的瘋狂反擊,打的戰力大跌,回山東調整修養,後來,毛貴老鄉獨自帶領一隻軍隊北上直取元大都,並燒燬王府,一直打到遼東半島,孤立無援插在後方,給元朝一個巨大打擊。此時毛貴收到來自原來上級的請求,求他收留。上級沒什麼本事,但還是設計將毛貴弄死。毛貴老鄉聽到這個消息,立刻從海上坐船回來為毛貴報仇,從此,山東開始內戰,實力大降。元朝大將看清局勢,立刻組織對山東和劉福通領地山西陝西的切段,使得劉福通失去山東的後援,實力大降,開始被元軍大大打擊,北方從此開始實力大減。朱元璋和陳友諒利用北方局勢大亂,開始在南方大肆擴展自己的領地範圍,陳、朱兩人的實力大大提升。朱元璋更是藉此精兵10萬,為後來北伐打下了基礎。

所以說,朱元璋的北伐成功不是他的真正實力,而是以很大一部分運氣獲得成功。其實以我看來,朱元璋是最不可能當皇帝的那個人。主要是因為他有足夠的運氣和狡詐的心機。毛貴作為北伐的主力,具有軍政兩全的才能。主要是識人不明和生性豁達才導致他北伐的失敗,最終生死。劉福通更是因為山東與他領地的切斷而導致孤立無援,最終兵敗身死。朱元璋只是南方的一個小勢力,並沒有受到元軍的主要攻擊。所以我認為,朱元璋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是由於他運氣好,有可能與他多年的唸佛有關吧。(最後補充一點,請不要再給我邀請回答。對於無限實習期的問答,我並沒有多大的興趣。請悟空問答官方仔細考慮我給你的建議,不要使知識產權費落在少數人手裡,沒有一個平等的概念。謝謝!)


解憂居士20


中國古代自秦漢以來,凡大一統開國帝王,大都是是自北往南,統一中原,南方往往自保尚可,很少有北伐成功的先例,直到朱元璋統一中原,建立明朝。追其原因有很多:一是經過隋唐宋朝的大規模開發,再加上北方連年戰亂不休,經濟重心南移,特別是大量人口也前往南方,南方的經濟實力要強於北方;二是隨著科技發展,火器的廣泛應用,北大遊牧民族的優勢逐步消耗;三是由於陸地絲綢之路受阻,海上絲綢之路開始繁榮,生產力水平提高,在宋朝末年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原因,特別是曾經讓亞歐大陸聞風膽寒的蒙古鐵騎,到了元朝末期,竟然打不過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軍。

一、元朝軍備廢弛

元朝建立後,大批蒙古貴族及官兵遷徙南下到了中原地區,很快被中原的繁華富庶所吸引,中有一大部分是蒙古人喪失了自己的民族特性,例如尚武好戰的性格和騎馬射箭的本領逐漸荒廢,沉迷於紙醉金迷的享受之中,戰鬥力大大降低。另外,元朝初年,大規模征戰結束後,騎兵也就沒了用武之地,紛紛卸甲歸家。

二、蒙古內部分裂

蒙古帝國地域之廣,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幾乎無法進行有效地統治,蒙古人採取分制的制度,把他們的帝國分為幾個汗國,分別為元帝國、吐蕃宗教國、察合臺汗國、窉察闊臺汗國、欽察汗國、伊爾汗國等。本來這四大汗國都以元朝為宗主國,剛開始還能和平共處、互相支援。忽必烈死後,察合臺汗國立馬就翻臉攻打元朝,而元帝國內部也因皇位及權勢等同室操戈、內鬥不斷。元朝末年,南方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陳友諒,張士誠,朱元璋等群雄割據,大戰不斷,此時的元帝國竟自顧不暇,隔岸觀火,錯失戰機。

三、朱元璋注重發展騎兵

蒙古人的崛起不僅在於士兵的戰鬥素養,也在於優良的戰馬。蒙古人建立元朝後,蒙古貴族大量吞併土地,在南方強行養馬,讓這些珍貴的戰略資源在南方大規模出現,而蒙古人口又相對很少,農民起義後很快就獲得大量馬匹,朱元璋就掌握著當時規模龐大的淮西養馬場,很快就組建精銳騎兵。等到朱元璋在平定南方後,開始大規模擴建騎兵,手下的徐達、常遇春等都是騎兵將領出身,此時的明朝騎兵戰鬥素養不比蒙古差。在徐達的率領下,經過太原、定西沈兒谷兩場騎兵大決戰,昔日的蒙古鐵騎基本上折損殆盡。

四、元朝的種族政策

元朝把全國人分成四等,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和南人這四個等級,不同等級人的政治、法律地位高低不同,特別是極度歧視、壓迫占人口大多數的漢人、南人,這就是元朝的民族分化政策。本來目的是為了鞏固蒙古族的統治地位,但這一政策極大地阻礙了民族融合的進程,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階級對立,但直到元朝滅亡,民族矛盾、民族鬥爭始終存在。元朝末年,烽煙四起、全民皆反,不僅漢族人,就連蒙古族底層勞動人民也加入浩浩蕩蕩的造反大軍,元朝成為中國歷史上起義次數最多的王朝。

五、火器的改良及廣泛使用

本來火器是由蒙古帝國帶到歐洲的,但當時主要用於攻城拔寨,在大規模機動作戰上,遠不如騎射方便。明朝時期,為對抗蒙古騎兵,火器得到極大改良,出現便於攜帶操作的小型管形火器,發射的槍彈不僅可以擊傷蒙古騎兵和戰馬,而且火藥爆炸產生的巨響對戰馬會產生巨大威懾作用,蒙古騎兵迎來了真正的噩夢。到明朝中期,更是創建了世界上第一支火器部隊——神機營。

當然,導致蒙古迅速衰亡的原因還有很多,比如說政治、文化、經濟等等方面,但不管怎麼說,自身的腐化、內鬥和無能,迅速斷送了這個昔日曾經屹立世界之巔的帝國。

而在中國歷史上,也出現了第一個自南向北討伐,併成功改朝換代的王朝——大明帝國。


歷史的長空


為什麼北伐很難成功呢?北方主要是靠遊牧,因此經常誕生戰鬥力較強的騎兵,在古代騎兵在戰場與騎兵的優勢大家應該都清楚,就不贅述了,當然這只是一點,其次是地理條件,中國自北向南以秦嶺為界向南地勢平攤可以防禦的天然屏障只有長江,而南方向北方攻打度過長江後非常容易造成補給困難和孤軍深入的被動局面,最後就是氣候原因,由北向南氣溫是逐漸暖和,相信長期居住在北方的人到了南方頂多也就是脫幾件衣服就了事了,而南方人要是在冬天到了北方可是需要加衣服的,這也變相提升了補給的困難。想想希特勒當年夏天攻打蘇聯一路勢如破竹,結果一到了冬天就兵敗如山倒了!這是北伐難以成功的幾點主要原因!

下面說下為什麼朱元璋可以成功:

第一點就是天時,當時元政府腐敗到了極致,軍隊腐化嚴重,戰鬥力已經大大不如建國之初了。加上天災不斷導致百姓負擔十分沉重,人民大部分都掙扎在生死線之上,並且在黃河挖出一隻眼的石人天下百姓揭竿而起

第二點就是地利,自宋朝之後,中國的經濟重心開始南移,使得朱元璋有充足的戰爭資源與元朝抗衡!

第三就是人和,元朝的民族政策很極端,當時的蒙古人將人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南方人在當時的社會地位十分低下,連名字都不可以取,朱元璋為什麼最開始叫朱重八就是因為這項規定,因此在如此不公平的民族政策下,使得漢人和南人十分認同朱元璋“收復漢人天下”的起義口號,也為朱元璋提供了大量的兵源!

綜上所述朱元璋北伐時,天時地利人和全部佔盡豈有失敗之理!





迷途的回頭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