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爲什麼建設「三北」防護林帶?

“三北”是指西北、華北、東北,面積約347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三分之一。

1978年為什麼建設“三北”防護林帶?

由於歷史上歷次戰爭的破壞,人口劇增,對森林的過度砍伐、農墾放牧,土地失去了綠色屏障,生態遭到嚴重破壞,給“三北”地區造成無窮無盡的災難。一是土地沙化、退化。“三北”地區從新疆到東北西部有12塊沙漠、沙地和戈壁,面積133萬平方公里,大於中國耕地面積的總和。

1978年為什麼建設“三北”防護林帶?

二是水土流失嚴重。“三北”地區水土流失總面積達554萬平方公里。黃土高原是目前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最集中的區域之一。三是旱澇災害頻繁。四是人類生存條件受到嚴重威脅。極其脆弱的“三北”生態經濟系統的負載,早已超過了人口的臨界線。因此,從根本上改變“三北”地區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嚴重的狀況,改善生產條件,以可持續發展,建設“三北”防護林體系,成為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生態環境工程。

1978年為什麼建設“三北”防護林帶?

197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在“三北”的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建設一個大型防護林體系,並將這項工程列為國家經濟建設的重點項目之一。整個工程規劃分為若干期進行,第一期工程規劃範圍包括12個省、市、自治區的396個縣(旗),八年內造林面積890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6%。到1985年12月,第一期工程完成。

1978年為什麼建設“三北”防護林帶?

1986年3月,開始第二期工程建設,這期規劃範圍比一期增加70個縣(旗),總面積達592億畝。10年後其中50個縣(旗)可實現綠化,2億多畝農田實現林網化。林業部“三北”林業局及廣大林業職工利用當地資源,建立綜合開發的林業產業,使林業行業內的種植、養殖、加工、採掘、旅遊,服務業等“綠色產業”蓬勃興起,為增強“三北”防護林建設的後勁、發展林業生產力闖出了一條新路。

1978年為什麼建設“三北”防護林帶?

從1978年到1988年底,中央和地方財政及其他渠道共計投資2433億元,群眾投入勞動11億個工日,完成人工造林138億畝,封山育林3420萬畝,飛機播種造林360萬畝。四旁(宅旁、村旁、水旁、路旁)植樹30多億株。森林覆蓋率提高到709%,取得了顯著生態效益,一些地方風化、鹽鹼化現象得到初步控制。“三北”防護林建設規模和速度都是十分可喜的,在國際上被譽為“中國的綠色長城”、“生態工程的世界之最”。

1978年為什麼建設“三北”防護林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