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便不利水肿、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中医十大名方——五苓散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

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

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除。

小便不利水肿、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中医十大名方——五苓散

方剂组成:

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

用法用量:

猪苓(去皮)、茯苓、白术各9g,泽泻15g,桂枝(去皮)6g。

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现代用法:散剂,每服6-l0g;汤剂,水煎服,多饮热水,取微汗,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方剂解析:

本方主治病症虽多,但其病机均为水湿内盛,膀胱气化不利所致。

《伤寒论》中原治蓄水证,乃由太阳表邪不解,循经传腑,导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太阳经腑同病。

太阳表邪未解,故头痛微热;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不利;

水蓄不化,郁遏阳气,气不化津,津液不得上承于口,故渴欲饮水;

其人本有水蓄下焦,饮入之水不得输布而上逆,致水入即吐,故此又称“水逆证";

水湿内盛,泛溢肌肤,则为水肿;水湿之邪,下注大肠,则为泄泻;

水湿稽留肠胃,升降失常,清浊相干,则为霍乱吐泻;水饮停于下焦,水气内动,则脐下动悸;

水饮上犯,阻遏清阳,则吐涎沫而头眩;水饮凌肺,肺气不利,则短气而咳。

治宜利水渗湿为主,兼以温阳化气之法。

方中重用泽泻为君,以其甘淡,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其利水渗湿之力。佐以白术、茯苓健脾以运化水湿。《素问·灵兰秘典论》谓:“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的气化有赖于阳气的蒸腾,故方中又佐以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解表散邪以祛表邪,《伤寒论》示人服后当饮暖水,以助发汗,使表邪从汗而解。

功能主治:

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

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泄泻。舌苔白,脉浮或浮数。

以下西医临床疾病可以参考使用:

湿疹荨麻疹、肥胖症、急性黄疸型肝炎、糖尿病消渴、慢性充血性心衰、前列腺炎、手脚多汗症、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肝硬化腹水,以及胃肠炎水泻、胃动力不足、眩晕、盗汗自汗、妊娠呕吐及减肥降脂等。

小便不利水肿、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中医十大名方——五苓散

加减运用:

1)本方去桂,名四苓散。本方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并治小便不利。

(2)本方加苍术,名苍桂五苓散,治寒湿。

(3)本方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治湿热发黄,便秘烦渴。

(4)本方加羌活,名元戎五苓散,治中焦积热。

(5)本方加石膏、滑石、寒水石,以清六腑之热,名桂苓甘露饮。

(6)本方去桂、泽泻,名猪苓散,治呕吐病在膈上,思饮水者。

(7)本方单用肉桂、茯苓等分,蜜丸,名桂苓丸,治冒暑烦渴,引饮过多,腹胀便赤。吴鞠通把桂枝改紫油肉桂,主治腹部水肿显奇效。

(8)本方单用泽泻、白术,名泽泻汤,治心下支饮,常苦眩冒。

(9)本方单用茯苓、白术等分,名茯苓白术汤,治脾虚不能制水,湿盛泄泻。再加郁李仁,入姜汁服,名白茯苓汤,治水肿。

(10)本方加川楝子,治水疝。

(11)本方加人参,名春泽汤。再加甘草,亦名春泽汤。治无病而渴,与病瘥后渴者。

(12)本方去桂,加苍术、甘草、芍药、栀子、黄芩、羌活,名二术四苓汤,通治表里湿邪,兼清暑热。

(13)本方倍桂,加黄耆如术之数,治伤暑大汗不止。

(14)本方加甘草、滑石、栀子,入食盐、灯草煎,名节庵导赤散,治热畜膀胱,便秘而渴。如中湿发黄,加茵陈;水结胸,加木通。

(15)本方合益元散,治诸湿淋沥。再加琥珀,名茯苓琥珀汤,治小便数而欠。

(16)本方合平胃散,名胃苓汤,一名对金饮子,治中暑伤湿,停饮夹食, 腹痛泄泻,及口渴便秘。

(17)本方合黄连香薷饮,名薷苓汤,治伤暑泄泻。

(18)本方合小柴胡汤,名柴苓汤,治发热泄泻口渴,疟疾热多寒少,口燥心烦

关注我,一起关注身心健康!

小便不利水肿、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中医十大名方——五苓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