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走过冬天

作者|李井

这个冬天的深夜,雪很大,外面很冷——我失眠了。看着书架上十余年留存的几本杂志和一摞书报,念旧情怀油然而生。抽出1988年到2008年的几本《高原》杂志,突然想起一位普通的旧友加恩师:郭春柏。因为,我曾经和他走过的一段不浅的师生之旅;继而,又蓦然萌生一丝疑虑:春柏,这个冬天,您还好吗?

【散文】走过冬天

其实,我和郭春柏老师真正认识是在1990年,那时我刚刚读初三,可谓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少年。那年,他刚从师范毕业,接任我们班的语文课。说实话,他其貌不扬。头发从左额向右边滑去,很有80年代年轻人的风度;衬衫略皱,不太白,分成高高低低的不规则板块缠进裤子里面,大约穿了年把了;裤子倒还“抻抖”(贵州话,意为“体面,正规” ),两条用板凳烤热熨出来的裤褶非常笔直,讲台前一站,能分明看到轮廓明显的“11”型,或者准确说是两条不折不扣的平行线;鞋子是白网鞋,鞋的全身似乎用石灰撒在上面过,走路能看得见冒烟之势——标准的朴实的山村教师形象。

他的课,讲得不怎样,有很多“贵普话”(“贵州普通话”的简称)流露于课堂,有些时候学生听不懂——讲得深了。然而,我对他的印象,在于他的写作。

我进初中的时候就特别喜欢语文课,时不时为学校的黑板报效力,故而将自己写的作文也“发表”在学校的“黑土地”上,当然,不时地在各种报刊上吸收一些写作的养分。很可惜,那时条件有限,我们分明只能在《毕节报》(即今《毕节日报》)的副刊上读一读副刊作品,找一点最初的写作安慰。1991年,郭春柏老师在《毕节报》上发表了散文《岭上酸杨梅》,文中的字字句句洋溢着对黔西北大地的无限热爱,对朴实山民真挚的情愫。这也是我第一次在报刊杂志上看到身边的人写的形成铅字的文章——作者居然是我的语文老师。散文《岭上酸杨梅》,作者郭春柏,直接地影响了我对写作的冲动和热情,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了我的投稿生涯。

1992年8月,我到毕节去读高中,首先就收到郭春柏老师的信,信中除了告诫我要好好读书之外,还委托我将他的一篇报告文学送到毕节地区文联《高原》杂志社去。其实,我那时十分“腼腆”,一个从农村刚刚到城市去求学的“乡巴佬”、毛头小子,就连在毕节的街道上可能都要走失,到哪去找文联,如何去送文稿!不过我还是去了,更庆幸的是第一次见到著名作家陈学书老师。陈学书老师居然认识我,是因为当时的贵州省人大副主任、原毕节地委书记禄文斌来学校指导,我正好参加《毕节民族报》(当时的《民中报》)学生板块的设计和写作,校长陈新瑜向他提到过我……陈学书老师送给了我几期《高原》杂志。回校后,从旧的《高原》和新出版的《高原》上又读到了郭春柏老师的小说《蒙庄轶事》和《黑色断层》(此文获第四届《高原》文学奖小说奖)。之后,春柏老师陆续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十余万字的散文、小说和杂文⋯⋯

【散文】走过冬天

就这样,我开始认识了一个向“作家队伍”迈进的郭春柏。他的作品,深深地把农村、农民、农业放在了珠玑的字里行间,而且,作品中的生活,大多是春柏老师的印记——贫穷和灾难。

小说《蒙庄轶事》,应该写于1990年。作品的背景,隐含着春柏老师少年时期对生活的最初感悟。他的老家,小地名叫做以且蒙家寨,离我老家村子约三公里,那个时候我们对蒙家寨的印记就是公路沟底下的几个造纸坊——周边的农民,种些枸皮树卖给造纸坊,换些娃娃的书学费、或是解决一段青黄不接的日子。《蒙庄轶事》就是围绕造纸坊展开的当地农民以造纸为生的真实画卷。

《黑色断层》里,郭春柏老师运用纪实的手法,将煤矿农民工的艰辛、苦难第一次展现在黔西北文坛上,当时,活跃于毕节文坛的文学评论家杨启孝曾在一篇评论文章里提出“高原派毕节作家群”这一概念,春柏老师便是“高原派毕节作家群”小说创作代表人物之一,并成为贵州省毕节地区作家协会会员。1994年7月,陈学书老师让我到文联去领我的稿费,顺便带回郭春柏老师的“毕节地区文学工作者协会会员证。

1993年,《高原》杂志发表了郭春柏的散文《伞忆》,那是他生活的真实再现——

少年时期的郭春柏,家庭贫穷,兄妹较多,生活艰辛。十六岁时,他曾到过离家三十里外的县城做苦力活——挖土方。1987年,郭春柏考取毕节地区师范学校,期间,完全靠父亲作为“大伞”庇护着艰难的家庭。1992年,父亲这把“大伞”突然坍塌,与世长辞,郭春柏自然成了一把庇护一个摇摇欲坠的家庭的“大伞”。尽管无力,他必须硬撑一家数口人的生活。之后不久,因为他得罪了一个什么上司,被从家门口的学校贬谪到一所僻远山村小学⋯⋯

其实春柏老师和我的年龄相差不大,我在毕节读书的三年,每每闲暇,都要去看看他,我们同睡一个床的时日也有不少。夜阑人静之时,也大谈家国天下事,以及人生理想⋯⋯

【散文】走过冬天

春柏老师是在一个深冬远去昆明的,后来知道他在昆明的报社当了记者。后来几年,我也涂鸦了一些所谓的文学作品,意欲与春柏老师“共享”,然而无法联系。2004年,是我人生中最阴霾的时日,心力憔悴,退出文坛。

⋯⋯

我和春柏老师,有十余年未谋面了,那个标准的朴实的山村教师形象的他是否依然,相信他的秉性应该不改;如今,我已经当了孩子的父亲,在一座被称为中国凉都的城市,做我的教书匠的实业,做我那永远不变的梵高之梦!

感谢春柏老师,给过我人生的教诲;感谢春柏老师,给过我朋友的真诚⋯⋯我在想,生活的冬天已经走过,生活的冬天已经过去,明天应该不错!这个冬夜,应该不冷!

作者简介:李井,贵州省纳雍县沙包镇安乐村人,文学爱好者,在《星星》诗刊发表过短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