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人物紋銅鏡、清末觀音造像、乾隆款銅胎琺瑯彩雙耳尊賞析!

山水人物紋銅鏡、清末觀音造像、乾隆款銅胎琺琅彩雙耳尊賞析!

山水人物紋銅鏡、清末觀音造像、乾隆款銅胎琺琅彩雙耳尊賞析!

山水人物紋銅鏡、清末觀音造像、乾隆款銅胎琺琅彩雙耳尊賞析!

山水人物紋銅鏡、清末觀音造像、乾隆款銅胎琺琅彩雙耳尊賞析!

乾隆款銅胎琺琅彩雙耳尊 口徑:12.4cm 底徑:13cm 高:35cm(一對)

掐絲琺琅,又名景泰藍,中國的著名特種工藝品之一。景泰藍與雕漆、玉器、象牙被稱為北京工藝品的四大名旦,她是工藝美術世界裡一顆璀 璨的明珠。景泰藍以其悠久的歷史、典雅優美的造型、鮮豔奪目的色彩、華麗多姿的圖案、繁多的品種造型讓人讚歎她那無可比擬的藝術魅力和光彩奪目的藝術形象。

掐絲琺琅,其製作一般在金、銅胎上以金絲或銅絲掐出圖案,填上各種顏色的琺琅 之後經焙燒、研磨、鍍金等多道工序而成。掐絲琺琅有著五彩斑斕、華麗奪目的魅力,由於其在明代景泰年間獲得了史無前例的發展,又一般多外飾藍色釉料,故習稱景泰藍,當然它也有飾紅、淺綠、深綠、白、葡萄紫、翠藍等色。

據考古發現,琺琅器最早誕生於希臘,希臘普魯斯島出土的公元前12世紀的六枚戒指和雙鷹權杖首,被公認為最原始的掐絲琺琅。到了公元前5—6世紀又曾燒造琺琅器;直到公元6世紀,希臘拜佔廷的琺琅工藝逐漸發展,後至公元10—13世紀初,掐絲琺琅工藝極為興盛。在12世紀,掐絲琺琅器由阿拉伯地區直接或間接傳入我國。

事實上,阿拉伯地區的掐絲琺琅傳入我國,應分為兩個階段:先是由彼地製作的掐絲琺琅器,經由東西貿易的興起,隨著一般番貨傳入我國;而後又由於蒙古人統治歐亞大陸,建立大元帝國,由於人種的遷徙與文化技藝頻繁的交流,掐絲琺琅的製作技巧隨著西方藝人傳入我國。明初,掐絲琺琅已經被某階層的人士使用,到了景泰年間,琺琅工藝臻於鼎盛。

清初宮內設立琺琅作,專門研發琺琅器。康熙時期掐絲琺琅的風格,沿襲明代規範,掐絲細密釉色不及。當時的琺琅器製作一般參考瓷器,造型、紋飾多效法瓷器。由於康熙把目光轉移到畫琺琅的新技術上,以致於忽略掐絲琺琅的製作,故當時掐絲琺琅數量並不多,而且品種單調,以小型器物為主,而且質量不佳。這種狀況一直延續至雍正時期,雖然雍正朝的琺琅作曾重新研製掐絲琺琅技術,但效果不佳,因此,掐絲琺琅的生產一直未能全面恢復。目前落雍正款的掐絲琺琅器,僅有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仿古豆形器。

只有到了乾隆時期,掐絲琺琅工藝才全面興盛,並正式達到巔峰,並形成了內府造辦處、廣州、揚州、蘇州等幾個工藝中心。乾隆朝除了繼續仿製前朝的各種器皿外,還從事仿古銅器和宗教儀典方面所用的佛像、佛龕、佛塔、滿達、七珍八寶等供具之製作,更另闢蹊徑,燒製各種動物造型的實用兼陳設的器皿。一般日常生活用具,例如飲食用器、文房用具、日用的花瓶、花盆、轎瓶、香薰、臉盆、渾天儀、暖手爐、渣鬥、鏡子、掛屏、燈座、帽架、魚缸、如意、齋戒牌、鼻菸壺、鐘錶、及翎管、班指、指甲套、髮簪等裝飾品等,不勝枚舉。其裝飾繁縟,紋樣採用傳統的螭龍、獸面、吉祥紋飾、蓮塘、山水、番蓮及蓮瓣、菊瓣和各種西洋式花朵。而且乾隆常把古代書畫名跡巧妙地運用到掐絲琺琅的紋飾中,以追求繪畫藝術與琺琅工藝的完美結合。掐絲的技術更為嫻熟,粗細均勻而流暢,色釉種類多樣,釉色豔麗、潔淨,但大多數缺透明溫潤的質感。同時結合鏨胎和畫琺琅之製作技巧於一體,使掐絲琺琅工藝之發展臻於極境。

山水人物紋銅鏡、清末觀音造像、乾隆款銅胎琺琅彩雙耳尊賞析!

清末觀音造像 高:22cm 56萬

觀世音菩薩(梵文: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觀世音是鳩摩羅什的舊譯,玄奘新譯為觀自在,中國每略稱為觀音。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徵,無論在大乘佛教還是在民間信仰,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以觀世音菩薩為主導的大慈悲精神,被視為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經上說,觀世音是過去的正法明如來所現化,他在無量國土中,以菩薩之身到處尋聲救苦。觀世音與阿彌陀佛有著特殊的關係。他是西方三聖中的一尊, 也是一生補處的法身大士,是繼承阿彌陀佛位的菩薩,而且還有說觀世音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觀世音菩薩具有平等無私的廣大悲願,當眾生遇到任何的困難和苦痛, 如能至誠稱念觀世音菩薩,就會得到菩薩的救護。而且,觀世音菩薩最能適應眾生的要求,對不同的眾生,便現化不同的身相,說不同的法門。 [3] 在佛教的眾多菩薩中,觀世音菩薩也最為民間所熟知和信仰。在中國的江、浙、閩、廣、臺灣, 以及南洋華僑間,觀音信仰極為普及,所謂“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浙江的舟山群島,自古以來也一直被視為觀世音菩薩應化的道場。

山水人物紋銅鏡、清末觀音造像、乾隆款銅胎琺琅彩雙耳尊賞析!

山水人物紋銅鏡、清末觀音造像、乾隆款銅胎琺琅彩雙耳尊賞析!

山水人物紋銅鏡、清末觀音造像、乾隆款銅胎琺琅彩雙耳尊賞析!

山水人物紋銅鏡 直徑:18.2cm 厚:0.59cm

宋代銅鏡注重實用,不崇華侈,器體輕薄,裝飾簡潔,形狀仍以圓形為主,亦有方形、弧形、菱形以及帶柄等多種形式。宋代銅鏡注重實用,不崇華侈,器體輕薄,裝飾簡潔,形狀仍以圓形為主,亦有方形、弧形、菱形以及帶柄等多種形式。背面多鑄有 花鳥魚蟲、人物故事、山水樓閣等圖案紋飾,亦有光素無紋者。圖案處理常採取隱起、 陽線並用,以線的韻律、節奏來增強紋飾的起伏與重量,克服了因體薄而造成的輕浮單調的感覺。其中的動植物圖案,形象準確,姿態生動,構圖豐富多變。山水人物圖案的構圖處理富有繪畫效果。宋代銅鏡多產於湖州、撫州、成都等地。在冶鑄方面。宋代銅鏡的合金成分發生了變化,這帶來了銅鏡質地、色澤的變化。宋代銅鏡大部分為黃銅質,含錫量明顯減少,而含鉛量大增,這樣的合金成分一直影響著後世的銅鏡,這也成為鑑別宋代乃至以後各朝代銅鏡的重要依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