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pu產業在線關註:美團變形計

Kopu導讀:團購起家,在餐飲這條路闖蕩8年的美團,一路過關斬將,合併大眾點評,與滴滴叫板,業務觸手不斷深化,這次,美團終於迎來上市這新的起點,這一刻,總說不急的美團等的很久,也謀劃了很久。那麼,接下來,四面樹敵的美團又將給市場帶來怎樣的故事?

Kopu產業在線關注:美團變形計

繼小米之後,美團成為年內即將登陸港交所的第二個重磅、極高關注度的新經濟公司。6月22日,美團正式遞交招股書,確認將在港交所上市。在招股書中,美團對自身這八年的解讀是,"從單一服務品類提供商發展成為多品類的生活服務電子商務平臺"。從2018年的維度來看,美團似乎離自己的這一定位並不遠,當前其覆蓋了餐飲外賣、到店、酒店及旅遊、共享單車、網約車、生鮮超市等業務領域。

但是另一方面,美團離成為一個成功的生活服務電子商務平臺還有一定距離:餐飲外賣是美團最大的收入來源,仍處於虧損狀態;到店、酒店、旅遊三業務基本成熟,為主要利潤來源,正面臨攜程、口碑的競爭;新進入的共享單車、網約車、生鮮超市領域仍處於投入階段。

Kopu產業在線關注:美團變形計

美團使命"幫大家吃得更好,生活更好"離完美實現尚有一絲差距,美團要做的還有很多。

Kopu解讀:起底美團業務利與弊

美團是一個在中國互聯網鹽鹼地上長出來的巨頭,美團在過去三年的業務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美團從團購業務起家,此後拓展到電影票業務、酒旅業務,再拓展到外賣業務和一眾新業務。美團對自己也有清晰的定位和認識,在此次招股書中將業務結構劃分為三部分:"餐飲外賣","到店、酒店及旅遊","新業務及其他"。由於新業務佔比很小僅為6%,所以看美團的現狀,主要看頭兩部分。

隨著外賣業務的佔比不斷上升,傳統團購則在逐漸讓位。美團外賣2017年收入佔比達到62%——外賣雖然非常剛需,成長非常迅速,也帶來了巨大的交易額,但是外賣業務本身毛利很低,其佔比不斷上升,導致了美團毛利水平不斷下降,並且還要支付騎車費用,利潤額低是可以理解的。

Kopu產業在線關注:美團變形計

再回過頭看,美團起家的團購業務和酒旅業務、大眾點評的業務,都更像傳統意義上的互聯網業務——僅僅靠信息的流動就能帶來收入,邊際成本很低,毛利很高,騰訊、阿里都是如此。

如果不侷限於現在,而是放眼未來看幾塊業務的增速,我們能看到,傳統高毛利業務的佔比在下降,增速也下降到兩位數百分比。而外賣業務,在過去三年保持了平均9倍的高增長。美團在做的是生活服務平臺,這個寬泛的概念也意味著前路也是艱難寬澀的,但反面便是它相較傳統的BAT式的互聯網巨頭,護城河也異常堅固。

Kopu解讀:美團從競爭力到盈利

招股書顯示,近年來,美團點評一直保持虧損。摒除固定資產、投資等,單單從業務表現上來看,美團點評的業務仍處於虧損狀態,不過虧損逐年減少。在過去3年,美團營收佔比最高的餐飲外賣業務,毛利率有了一個巨大的數字變化:從2015年的負123%,到2017年由負轉正,為8.1%。考慮到美團外賣的成本結構中,外賣配送費用是最主要的成本,毛利變正,這個變化應該是由規模效應而來。

Kopu產業在線關注:美團變形計

直觀來看,過去三年的外賣市場,競爭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百度外賣基本退出市場競爭(被收購),整體市場的補貼力度降低。目前外賣商的補貼力度很小是外賣開始盈利的一個重要保障,畢竟不用大肆燒錢也是一個好消息,當然被阿里巴巴收購後的餓了麼,是否會在阿里巴巴的支持下,再次發起補貼戰,是這個市場可能存在的變數和風險。

目前美團點評核心的幾項業務,或者探索較早,業務已經成熟,比如到店、酒店、旅遊,或者行業地位穩定,進入業績收割期,比如餐飲外賣。而在美團的最大業務餐飲外賣上,其於2013年進入,如今處於市場份額領先地位,前期的投入成本攤銷之後,開始釋放利潤空間。

美團目前想要提升盈利水平,唯一能做的就是增加用戶,這也是為什麼美團這兩年擴張業務版塊,來吸引更多用戶的加入,但擴張同時帶來的還有前期虧損。概括來說,美團的盈利模式是以用戶需求為基礎不斷擴展,增加營收,而進入新業務需要先"燒錢",降低利潤水平。所以,這樣來看,美團在未來新業務鋪開上線時,也說不清是否就一定會是盈利之時,我們能做的,只有靜待風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