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pu产业研究院:中国式足疗

Kopu产业研究院:中国式足疗

Kopu导读:街头巷尾,让人群哗然的不只是沙县国际、兰州餐厅、黄焖鸡传说,还有遍布大街小镇的足疗店。可以这么说,足疗绝对称得上是国足了, Kopu产业研究院今天就来起底中国特色产业链——足疗的风生水起。

据Kopu产业研究院的不完全统计,2015年足浴企业数10.3万个,从业人员701.4万人,营收2380.9亿元,也就是说每1.3万中国人,就拥有一家足疗店服务,平均196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在足疗业就业。从业人数众多,且逐渐形成中国特色,那么细想之下,便有一处尴尬,既不是真正的医疗业,也不是典型的休闲业;既没有实际的技术门槛,也缺乏靠谱的效果背书。更何况,在大众消费者的印象中,足疗的形象还常常与色情行业"碰瓷"而遭到连累,从业人员的专用称谓"技师"也容易被玷污。但正是这些夹缝中的尴尬,愣是被从业者们做成了各方面好处均沾的产业优势。中国足疗业的红火,正有赖于这些四不像的特色。

Kopu解读:足疗起源于极致体验

足疗是极具中国特色的行业,实则来源于台湾传教士。"足部反应区疗法"对风湿病和关节炎甚有疗效,此后在台湾风行的足疗便逐步传入中国大陆。但足疗的医疗效果其实一直不是行业侧重,在行业定位上,足疗从业者与规管者们都很清醒地将之从医疗业中择出去,并与"收惊、神符、香灰"等同属于"民俗调理行为",为不列入医疗管理之行为,且中国商务部将足疗归为生活服务业,由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主管,而非卫生部主管。

没有明确范围的足疗自此不受管束,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只要是能够影响消费者心智的健康观念,都可以"为我所用"。神乎其神的养生广告宣传、治病保健理论等等都曾为足疗背书,不仅如此,足疗也结合古书理论和现代先进医学知识充分为行业添加新的要义,从《史记》到《黄帝内经》再到美国医生的"反射区疗法",足疗一直与时俱进,走在伪医学前沿。中医学的兴起,足疗显然没有放弃,结合阴阳、五行、经络等概念,足疗着实成功将自己贴上国足养生的标签了。

Kopu产业研究院:中国式足疗

与"替代医学"臆造的足疗理论相悖的是,足疗确确实实在改善消费者体验上有极致效果。足疗也经历了强调消费者脚底被按得越疼,疗效越好的夸张手法,到技师利用中医经络概念,让顾客享受到真正舒适的按摩,期间走过弯路,但最终给予消费者极致体验。并且足疗店还扮演着社交催化剂的角色,这一隐秘的功能让做东的人进退有度:退,可就地享受一次不俗的按摩体验;进,可以成为下一步娱乐活动的起始站,选择空间很大。这也是足疗店能一夜爆红的价值基础。

Kopu解读:价低优质打造爆点

足疗不仅是大众消费,也是中低端供给。这一特征从台湾源起时就自带了属性。最初的技师都是台湾当地人,凭借足底按摩这一技之长,用以改善生计,并且直到台湾现在,捏脚的本地人也多是台东阿美族人。

足疗进入大陆后,其本质其实是没有科学理论打底的手艺活,所以与大多数手艺行业相同的是,足浴师的门槛低,经过短时培训就可上岗。行业特征决定从业人员的聚集,技师们在海峡两岸仍然是年轻、低学历的劳动力居多。

Kopu产业研究院了解到,中国大陆足疗技师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0-30岁间,而且20岁以下的技师呈现增多的趋势。技师的学历里,中专及以下学历者占62.8%,本科及以上学历只14%。技师培训的时间多在30天以下,大多数是在零基础短时培训就上岗,工作中练会手艺。

有利有弊的是,尽管从业者学历不高,但这意味着人力成本不高,价格比较亲民,这才是足疗能够在大陆能够遍地开花的主要原因。足疗技师一般是低底薪加提成,月收入主要靠计件。足疗企业店面租金与水电、物料成本的压力大过人力成本。这种技术门槛低、成本投入少、消费持续坚挺的企业,成为街头巷尾爆点行业,想来也是不奇怪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