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堂兄弟继位,为什么说嘉靖和光绪的“继统”有很大的不同?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对于皇位继承人的选择有一套严格规定,其中比较常用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主要是为了保证皇位的继承持续正统,维护统治的稳定。当然如果皇帝没有儿子,那么可以退而求其次,采取“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这一方式在商朝最为普遍,主要为了防止皇帝死后继位的太子年幼,出现“主少国疑”的局面。后来明朝的《皇明祖训》中也有一个明确规定:“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有了这些规矩,所以大家也就都按照程序办事,从而保证皇子皇孙们不至于兵戎相见,避免大家为了争夺皇位弄得你死我活、生灵涂炭。

同样是堂兄弟继位,为什么说嘉靖和光绪的“继统”有很大的不同?

朱元璋制定《皇明祖训》

很不巧的是,在明朝和清朝还真的就有几位皇帝没有皇子(有的本来是有的,但都早夭了),比如说明朝时期有正德帝朱厚照、景泰帝朱祁钰、天启帝朱由校,清朝时期有同治帝载淳、光绪帝载湉(tian)、宣统帝溥仪。今天要说的就是其中正德帝和同治帝(这两人刚好本身都是独子,而且又没有儿子)的两位继任者的故事,虽然后来都是堂兄弟嘉靖和光绪继位,但是其中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同样是堂兄弟继位,为什么说嘉靖和光绪的“继统”有很大的不同?

小皇帝

我们先来看看继任正德帝朱厚照的嘉靖帝朱厚熜,他本来是兴献王朱祐杬的儿子,朱祐杬死后,他继位为兴王。朱厚照南征“宁王之乱”时“不慎”落水,此后便一病不起,不久便驾崩了,由于生前未能留下子嗣,谁来继承皇位成了一个大问题。当时立谁为新皇帝的主动权完全掌握首辅杨廷和和张太后(朱厚照母亲)手中,其中可供选择方法有三种:

同样是堂兄弟继位,为什么说嘉靖和光绪的“继统”有很大的不同?

嘉靖皇帝

第一种是往上追溯,从朱佑樘(明孝宗,朱厚照父亲)最大的弟弟也就是兴献王朱祐杬(yuán)这一脉作为继承人,而朱祐杬又只有一个儿子朱厚熜,谁来当皇帝不言而喻,但是前提是杨廷和以及张太后首肯。

第二种是入嗣(嗣就是过继的意思)朱佑樘,从朱佑樘弟弟的儿子们中挑选一个过继给朱佑樘继承大统,这个主动权也完全掌握在杨廷和与张太后手中,当然最好能找个“听话的”,圣旨一出,估计也没人敢违抗。

同样是堂兄弟继位,为什么说嘉靖和光绪的“继统”有很大的不同?

朱厚照剧照

第三种是入嗣朱厚照,从朱佑樘亲兄弟们的孙子们中挑选一个过继给朱厚照继承大统,其中主要缺点是血脉和朱厚照差的比较远。

经过商量,大家一致选定了朱厚照的堂兄弟朱厚熜继承大统,当然是希望先继嗣再继统(入嗣朱佑樘,因为如果不入嗣,则等于直接宣布孝宗朱佑樘和武宗朱厚照断后了,满朝大臣就是不忠于两位先帝),可是杨廷和在起草圣旨的不知为何(也可能是故意的,估计是想等到朱厚熜到北京后,再给这个只有十五岁的新皇帝来一个下马威)没有提入嗣的事。结果没想到少年老成的朱厚熜不吃杨廷和那一套,既然圣旨里没有提入嗣,那就没必要认孝宗为亲爹,从而导致了明朝为期三年的“大礼仪”时间,最终以嘉靖皇帝“廷杖毙命十七个大臣”而取得了完胜。

同样是堂兄弟继位,为什么说嘉靖和光绪的“继统”有很大的不同?

嘉靖皇帝

很多人会有疑问,能当皇帝就好,入不入嗣很重要吗?我只能说在古人看来,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其中涉及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如果朱厚熜入嗣了孝宗,那么他和朱厚照就成了亲兄弟,理论上他的亲生父母见到他以后就必须要下跪行君臣之礼(当然他的父亲已经过世),他还只能叫自己的亲生父亲为“叔父叔母”,这对于从小就孝顺的朱厚熜是不能接受的。不仅如此,朱厚熜父母以及祖父母去世后所受的待遇也会完全不同,在下葬规格极为讲究的古代,这一点也非常关键。

同样是堂兄弟继位,为什么说嘉靖和光绪的“继统”有很大的不同?

嘉靖皇帝

和嘉靖帝不同,光绪皇帝载湉被慈禧太后选定为“继嗣和继统”的继承人,圣旨里写得一清二楚,国家利益为重,醇亲王奕譞不管有多舍不得儿子也没有用,所以也就不存在嘉靖时期的“大礼仪”事件。因为载湉直接被“过继”给咸丰皇帝,所以他继承皇位以后,那么他和原来的亲生父母自然也就成了君臣关系,作为亲生父亲的醇亲王奕譞以后见到儿子是必须要磕头的。

同样是堂兄弟继位,为什么说嘉靖和光绪的“继统”有很大的不同?

慈禧和光绪

所以说,虽然都是堂兄弟继位,嘉靖最终走的是“继统”这条路,而光绪皇帝走的是“继嗣加继统”这条路,两人的继位其实有着本质的区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