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持续爆雷涉及巨额资金 恐慌蔓延但并非没有未来

P2P持续爆雷涉及巨额资金 恐慌蔓延但并非没有未来

投资潮讯,数据显示,6月以来,P2P平台频频“爆雷”,提现困难、跑路等情况频发,数量已超100家。据统计,仅7月第一周,爆雷P2P平台就多达40家,涉及资金超1200亿,其中包括钱爸爸(累计交易金额300亿元)、牛板金(累计交易金额390亿元)、银票网(累计交易金额140亿元)、投融家(累计交易金额103亿元)等4家交易规模“百亿级”的P2P平台。

P2P网贷的英文全称为Peer-to-Peerlending,即点对点信贷,P2P平台可以对资金借贷双方进行匹配,借贷双方能通过平台确立资金关系并完成交易。对于资金需求方而言,P2P借贷因门槛较低且便捷,成为不少中小企业、个人融资的优先选择。对于资金提供方而言,P2P能为其带来可观的利息收益。

得益于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2013年时互联网金融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众筹、P2P网贷、第三方支付、数字货币等互联网金融模式开始蓬勃发展,其中P2P网贷因收益较高吸引了众多个人投资者。

资料显示,2015年,全国P2P网贷成交额破万亿,达11805.65亿,同比增长258.62%;历史累计成交额16312.15亿元。截至今年6月,P2P网贷已突破7万亿元。

随着P2P平台的陆续“爆雷”,整个行业成交量与资金流入额双双快速下滑。数据显示,上周(7.07-7.13)网贷行业成交量为405.17亿元,较前周环比下降5.90%,当周资金净流出额高达40.47亿元,其中14家平台资金净流出额均超亿元。

“实际情况可能比这份数据更糟糕。”一家P2P平台负责人认为。过去一周,多家行业头部P2P平台每日资金平均流出额都在2000-4000万元之间,个别平台甚至私下感叹,这种局面若再持续数周,他们也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在他看来,P2P平台债转业务会成为行业流动性风险持续升级的下一个雷区。

危机严峻,难以应对

所谓债转业务,即P2P平台在出借人投资借款标的时约定,这份借款标的在一定期限后可通过平台转让,出借人可灵活提取资金获利退出。

为了接盘这部分需要转让的借款标的,通常P2P平台都会发行多款类活期理财产品募资对接,甚至不少出借人投资款被优先划入类活期理财产品确保这项业务平稳运转。然而,由于当下投资者信心受挫,债转业务正面临日益严峻的挤兑风险。

有多家P2P平台人士表示,为了规避可能出现的危机,各平台开始各显神通。“如今不少P2P平台已采取限制类活期理财产品时时提现,或限制出借人债转规模等方式以期避免可能引发的危机。”一家大型P2P平台业务总监表示,这种做法恐难彻底解决当前P2P行业正遭遇的流动性风险。

监管部门曾向P2P平台建议采取兼并重组或托管等方式允许部分无运营能力的平台良性退出,以此降低出借人损失,进而缓解整个行业的投资信心;部分P2P平台则建议或由监管部门牵头建立评级制度,根据不同平台风控与合规能力排定座次,引导出借人辨解各平台风险。但当前相关部门尚未对建议给予明确回复。

“其实,当前P2P平台不乐观的现状,主要分成两大类,一是出借人担心部分平台存在自融、资金池、虚假借款标的等违规业务风险,赎回资金避险;二是多数操作相对合规的P2P平台债转业务正随着赎回量骤增与资金流入匮乏,引发潜在的资金链断裂危机。”上述P2P平台负责人分析。

一位熟悉债转业务的P2P平台业务总监透露,债转业务主要目的是通过加强出借人资金退出灵活性提升用户体验,以期吸引更多资金迅速扩充平台业务。“其实,P2P平台通过债转业务,对同一笔借款标的又能再收取一笔手续费、会员费、服务费与违约滞纳金,可令整个业务利润成倍增长。”

“事实上,多数债转业务背后都有真实的借款标的,严格意义上算不上资金池业务,但它却存在类似资金池业务的期限错配、长借短投等风险隐患。”上述P2P平台负责人解释,当前P2P行业普遍出现出借人集体转让借款标的赎回资金、新资金流入骤降等状况,恰恰将这种期限错配风险无限放大,最终将提升P2P的挤兑风险。

“个别P2P平台已向老用户提供年化利率18%、一个月期限的自动投标型活期理财产品,但这类产品以往都是用来吸引新出借人获客的。”一家P2P平台产品部副总坦言,不排除这些P2P平台债转业务已出现不小的资金缺口,因此不惜成本抬高利率以吸引新资金流入,避免债转业务入不敷出。

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7日-13日当周,P2P行业平均预期收益率为9.97%,环比增长0.18%,平均借款期限为16.02个月,环比拉长1.13个月,多数平台正通过抬高利率与拉长投资期限获取资金流入,对冲风险升级。

发展至今,多次洗牌

P2P网贷发展至今,平台暴雷事件也并非首次,但由一家平台倒下所引起暴雷潮却并不多见。

P2P并非移动互联网的产物,但其产品形态却与移动互联网完美契合:起初一哄而上,过后遍地鸡毛。

P2P平台在2011年进入快速发展期,2012年进入爆发期,大大小小的网贷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此时恰逢移动互联网兴起。进入2013年,P2P平台以每天1-2家上线的速度快速成长,遍地开花。

到2014-2015年左右,P2P平台开始竞争式洗牌:遵从移动互联网产品的规则,谁能把握住流量思维,谁就能赢得更多客户。配合当时良好的经济形势,P2P平台只要能拉来客户,就能做好平台。

因此,那些不懂移动互联网思维的平台便纷纷面临经营困境。数据显示,2016年1月,问题平台达1351家,而P2P累计平台数量为3917家,问题平台占1/3。

稍后2017年2月,银监会发布《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P2P平台开始进行合规式洗牌。监管部门规范平台行为并陆续发布指导要求,这一过程在2017年12月《关于做好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整改验收工作的通知》文件下发后达到顶峰,今年6月延期后仍在继续,大量平台开始爆雷。

合规洗牌之所以发生,是由于在竞争洗牌中存活的P2P平台开始面临资产端本身的巨额风险暴露(经济下行压力等综合问题导致),由于风控不过关而导致的损失后果进一步显露,甚至是在承担当初为了在竞争洗牌中存活所采取措施造成的后果。

本次爆雷,是移动互联网+金融领域独有的,为抵抗系统性金融风险必然发生的洗牌过程。

实际上,一旦通过合规洗牌,则意味着平台已经过了市场、监管的双重考验,对P2P平台来说,决定后续行业发展的只剩下用户的选择问题。

由于现实利益的直接相关,金融领域的用户一向是理性程度最低的存在,某种程度上,用户的成长与P2P平台的成长、洗牌过程是同步的,那些选中“安全港”平台的用户会更加坚信自己的选择,那些血本无归的用户会开始思考自己的投资理念。

恐慌蔓延,但并非没有希望

深究本次多家平台集中发生“爆雷”的原因,有业内人士指出,宏观经济去杠杆导致底层资产不良率上升及平台自身经营上的一系列问题是主因,而更为严重的是P2P平台暴雷之后所带来的恐慌效应。

正如“多米诺骨牌效应”一般,接二连三的平台暴雷很容易引发投资者恐慌,出现纷纷急于赎回资金的情况。原本隐藏于繁华之下的不合规操作瞬间暴露,进而很容易造成资金链断裂,平台轻而易举倒下。

针对此情况,央行副行长潘功胜近日指出:按照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总体安排,再用1到2年时间完成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化解存量风险,消除风险隐患,同时初步建立适应互联网金融特点的监管制度体系。

由此来看,接下来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将迎一场更大的整治风暴。这也从侧面反映了P2P并非没有未来,在此次暴雷跑路潮和后续的监管下,劣质平台终将被淘汰。

P2P领域没有赢家通吃需要的网络效应,出于控制系统性风险的需求,也不会出现绝对的统治者,但用户的理性是金融的终极理性,终有一天,用户开始用理性选择时,P2P格局会最终稳定,最优质的平台都会留存下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