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持續爆雷涉及巨額資金 恐慌蔓延但並非沒有未來

P2P持續爆雷涉及鉅額資金 恐慌蔓延但並非沒有未來

投資潮訊,數據顯示,6月以來,P2P平臺頻頻“爆雷”,提現困難、跑路等情況頻發,數量已超100家。據統計,僅7月第一週,爆雷P2P平臺就多達40家,涉及資金超1200億,其中包括錢爸爸(累計交易金額300億元)、牛板金(累計交易金額390億元)、銀票網(累計交易金額140億元)、投融家(累計交易金額103億元)等4家交易規模“百億級”的P2P平臺。

P2P網貸的英文全稱為Peer-to-Peerlending,即點對點信貸,P2P平臺可以對資金借貸雙方進行匹配,借貸雙方能通過平臺確立資金關係並完成交易。對於資金需求方而言,P2P借貸因門檻較低且便捷,成為不少中小企業、個人融資的優先選擇。對於資金提供方而言,P2P能為其帶來可觀的利息收益。

得益於互聯網科技的快速發展,2013年時互聯網金融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眾籌、P2P網貸、第三方支付、數字貨幣等互聯網金融模式開始蓬勃發展,其中P2P網貸因收益較高吸引了眾多個人投資者。

資料顯示,2015年,全國P2P網貸成交額破萬億,達11805.65億,同比增長258.62%;歷史累計成交額16312.15億元。截至今年6月,P2P網貸已突破7萬億元。

隨著P2P平臺的陸續“爆雷”,整個行業成交量與資金流入額雙雙快速下滑。數據顯示,上週(7.07-7.13)網貸行業成交量為405.17億元,較前周環比下降5.90%,當週資金淨流出額高達40.47億元,其中14家平臺資金淨流出額均超億元。

“實際情況可能比這份數據更糟糕。”一家P2P平臺負責人認為。過去一週,多家行業頭部P2P平臺每日資金平均流出額都在2000-4000萬元之間,個別平臺甚至私下感嘆,這種局面若再持續數週,他們也可能面臨資金鍊斷裂的風險。在他看來,P2P平臺債轉業務會成為行業流動性風險持續升級的下一個雷區。

危機嚴峻,難以應對

所謂債轉業務,即P2P平臺在出借人投資借款標的時約定,這份借款標的在一定期限後可通過平臺轉讓,出借人可靈活提取資金獲利退出。

為了接盤這部分需要轉讓的借款標的,通常P2P平臺都會發行多款類活期理財產品募資對接,甚至不少出借人投資款被優先劃入類活期理財產品確保這項業務平穩運轉。然而,由於當下投資者信心受挫,債轉業務正面臨日益嚴峻的擠兌風險。

有多家P2P平臺人士表示,為了規避可能出現的危機,各平臺開始各顯神通。“如今不少P2P平臺已採取限制類活期理財產品時時提現,或限制出借人債轉規模等方式以期避免可能引發的危機。”一家大型P2P平臺業務總監表示,這種做法恐難徹底解決當前P2P行業正遭遇的流動性風險。

監管部門曾向P2P平臺建議採取兼併重組或託管等方式允許部分無運營能力的平臺良性退出,以此降低出借人損失,進而緩解整個行業的投資信心;部分P2P平臺則建議或由監管部門牽頭建立評級制度,根據不同平臺風控與合規能力排定座次,引導出借人辨解各平臺風險。但當前相關部門尚未對建議給予明確回覆。

“其實,當前P2P平臺不樂觀的現狀,主要分成兩大類,一是出借人擔心部分平臺存在自融、資金池、虛假借款標的等違規業務風險,贖回資金避險;二是多數操作相對合規的P2P平臺債轉業務正隨著贖回量驟增與資金流入匱乏,引發潛在的資金鍊斷裂危機。”上述P2P平臺負責人分析。

一位熟悉債轉業務的P2P平臺業務總監透露,債轉業務主要目的是通過加強出借人資金退出靈活性提升用戶體驗,以期吸引更多資金迅速擴充平臺業務。“其實,P2P平臺通過債轉業務,對同一筆借款標的又能再收取一筆手續費、會員費、服務費與違約滯納金,可令整個業務利潤成倍增長。”

“事實上,多數債轉業務背後都有真實的借款標的,嚴格意義上算不上資金池業務,但它卻存在類似資金池業務的期限錯配、長借短投等風險隱患。”上述P2P平臺負責人解釋,當前P2P行業普遍出現出借人集體轉讓借款標的贖回資金、新資金流入驟降等狀況,恰恰將這種期限錯配風險無限放大,最終將提升P2P的擠兌風險。

“個別P2P平臺已向老用戶提供年化利率18%、一個月期限的自動投標型活期理財產品,但這類產品以往都是用來吸引新出借人獲客的。”一家P2P平臺產品部副總坦言,不排除這些P2P平臺債轉業務已出現不小的資金缺口,因此不惜成本抬高利率以吸引新資金流入,避免債轉業務入不敷出。

據最新數據顯示,截至7月7日-13日當週,P2P行業平均預期收益率為9.97%,環比增長0.18%,平均借款期限為16.02個月,環比拉長1.13個月,多數平臺正通過抬高利率與拉長投資期限獲取資金流入,對沖風險升級。

發展至今,多次洗牌

P2P網貸發展至今,平臺暴雷事件也並非首次,但由一家平臺倒下所引起暴雷潮卻並不多見。

P2P並非移動互聯網的產物,但其產品形態卻與移動互聯網完美契合:起初一哄而上,過後遍地雞毛。

P2P平臺在2011年進入快速發展期,2012年進入爆發期,大大小小的網貸平臺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此時恰逢移動互聯網興起。進入2013年,P2P平臺以每天1-2家上線的速度快速成長,遍地開花。

到2014-2015年左右,P2P平臺開始競爭式洗牌:遵從移動互聯網產品的規則,誰能把握住流量思維,誰就能贏得更多客戶。配合當時良好的經濟形勢,P2P平臺只要能拉來客戶,就能做好平臺。

因此,那些不懂移動互聯網思維的平臺便紛紛面臨經營困境。數據顯示,2016年1月,問題平臺達1351家,而P2P累計平臺數量為3917家,問題平臺佔1/3。

稍後2017年2月,銀監會發布《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指引》,P2P平臺開始進行合規式洗牌。監管部門規範平臺行為並陸續發佈指導要求,這一過程在2017年12月《關於做好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整改驗收工作的通知》文件下發後達到頂峰,今年6月延期後仍在繼續,大量平臺開始爆雷。

合規洗牌之所以發生,是由於在競爭洗牌中存活的P2P平臺開始面臨資產端本身的鉅額風險暴露(經濟下行壓力等綜合問題導致),由於風控不過關而導致的損失後果進一步顯露,甚至是在承擔當初為了在競爭洗牌中存活所採取措施造成的後果。

本次爆雷,是移動互聯網+金融領域獨有的,為抵抗系統性金融風險必然發生的洗牌過程。

實際上,一旦通過合規洗牌,則意味著平臺已經過了市場、監管的雙重考驗,對P2P平臺來說,決定後續行業發展的只剩下用戶的選擇問題。

由於現實利益的直接相關,金融領域的用戶一向是理性程度最低的存在,某種程度上,用戶的成長與P2P平臺的成長、洗牌過程是同步的,那些選中“安全港”平臺的用戶會更加堅信自己的選擇,那些血本無歸的用戶會開始思考自己的投資理念。

恐慌蔓延,但並非沒有希望

深究本次多家平臺集中發生“爆雷”的原因,有業內人士指出,宏觀經濟去槓桿導致底層資產不良率上升及平臺自身經營上的一系列問題是主因,而更為嚴重的是P2P平臺暴雷之後所帶來的恐慌效應。

正如“多米諾骨牌效應”一般,接二連三的平臺暴雷很容易引發投資者恐慌,出現紛紛急於贖回資金的情況。原本隱藏於繁華之下的不合規操作瞬間暴露,進而很容易造成資金鍊斷裂,平臺輕而易舉倒下。

針對此情況,央行副行長潘功勝近日指出:按照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總體安排,再用1到2年時間完成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化解存量風險,消除風險隱患,同時初步建立適應互聯網金融特點的監管制度體系。

由此來看,接下來的互聯網金融行業將迎一場更大的整治風暴。這也從側面反映了P2P並非沒有未來,在此次暴雷跑路潮和後續的監管下,劣質平臺終將被淘汰。

P2P領域沒有贏家通吃需要的網絡效應,出於控制系統性風險的需求,也不會出現絕對的統治者,但用戶的理性是金融的終極理性,終有一天,用戶開始用理性選擇時,P2P格局會最終穩定,最優質的平臺都會留存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