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職懲罰,父職獎賞,爲何男性在職場上占盡便宜?

剛剛看到一組數據,在討論,“中國爸爸為何存在感低?”

母職懲罰,父職獎賞,為何男性在職場上佔盡便宜?

如果我們的重點不是落在“爸爸”身上,而是落在“中國”上,那麼,前面有很多好榜樣:丹麥男性每天至少花3.1個小時做家務、陪家人,位列“好爸爸”和“好丈夫”排行榜冠軍;挪威澳大利亞分別以3.07小時2.87小時摘得亞軍和季軍。全世界的平均值是2.3小時。而中國,是1.5小時。當然,亞洲的國家普遍很差,日本爸爸是1.0小時,印度是0.9小時,韓國是0.8小時。

母職懲罰,父職獎賞,為何男性在職場上佔盡便宜?

陪伴質量呢?不好意思,在有限的陪伴孩子時間裡,有47.6%的爸爸是在做家務,不到一半,其餘的,在看朋友圈刷微博、在讀書、打電話、處理工作、看電視、打遊戲……只有51%的爸爸會參與你做的事:還有爸爸做爸爸的,孩子做孩子的。

最有意思的是,“亞太地區男性和女性對GDP的貢獻率”裡,中國,59%是男性貢獻的,41%是由女性貢獻的。印度是18%,日本是33%,韓國是35%……結合中國一直是全世界女性工作率最高的國家,再想想看她們在工作之外額外包攬了多少家務,這些數據實在意味深長。(數據來源自@數據化管理)

隱形爸爸,沒跑的。

1/3

這裡,我想講一下一個普通家庭的小故事。

我算是一個不爭氣的娃,至少在我媽媽面前。

我的原生家庭,就如同最標準的中國式家庭一樣:父母都上班,但是,我媽承擔了絕大部分的家務,一邊做,一邊抱怨、嘮叨。我大一點之後,我媽開始嘮叨我,說我不幫她做家務,她戳一下,我才肯動一下。我做的家務,她都是各種不滿意,嫌這嫌那,最終還是自己親自動手,才肯放心。

母職懲罰,父職獎賞,為何男性在職場上佔盡便宜?

一位正在做家務的媽媽。圖源:視覺中國

她很長時間以來擔憂的是:我不會做家務,嫁不出去怎麼辦?

但我媽媽從來沒有疑惑過:為什麼我爸可以不做家務?她覺得理所當然。她也從來沒有要求過我弟弟學習做家務。她覺得天經地義。

直到現在,我弟仍與我父母一起住,我媽還在每天為繁多的家務煩惱得不得了,她覺得很辛苦,可大家都不能體諒她。可是,要有人提出點個外賣或出去吃飯什麼的,她馬上覺得浪費錢,還不如她做的好吃。

某種意義上,類似我媽媽這種賢惠女性,就是老一輩婚戀家庭關係的範本。活在傳統範式裡的女性,再疊加上實現了半拉子的婦女解放、女性得和男性一樣上班賺錢;她們身兼數職,是無法快樂起來的;她只能抱怨。

母職懲罰,父職獎賞,為何男性在職場上佔盡便宜?

除了辛苦之外,她還本能地感覺到不公平;但這種不公平,是一種經由她認可的內在秩序,她並不想改變。比如說,她會認為,女兒也應該像她一樣,很擅長做家務,才能討好未來的婆家;而兒子,是無需做家務的。

女性在維護一個傷害她的秩序。抱怨,便成了她惟一的釋放空間。

問題還在於,由於母親這個角色是家務的主力,她有她非常嚴格的“家務ISO標準”,東西的擺放位置、清潔的程度、飯菜的可口程度、收拾東西的速度,都以她本人為標準,別人做的都不合她心意,最後只好她親力親為。

這種關係裡的其他家庭成員,也不開心,因為成天只能聽到抱怨、負能量和各種情緒垃圾。就算不累,心情也根本輕鬆不起來。

終其一生,她都把自己置於一種彆扭的狀態。

母職懲罰,父職獎賞,為何男性在職場上佔盡便宜?

很遺憾,我沒有成了我媽媽理想中的女人。但我過得比她好得多。

現在的婆媳劇,幾乎每一個母親、婆婆的角色,都是這種形象的翻版,女強人也好,家庭主婦也好,中年女性對家庭事務都有一種超乎正常的緊張,重要性一再強調。

不排除有人天生喜歡做家務,也不排除有人性格中就有點潔癖,一定要按自己的想法;這是個人風格,無分男女。但問題是,我們這個社會里,女性做家務,明顯比男性多很多很多倍,這不是基於個人風格,而是一種社會建構。

即:女性天生就應該照顧家庭,女性的道德要求應該比男性高;不管女性是否有工作,一個家如果不整潔、有事情沒幹完,女性會覺得是自己的責任,再不情願也要幹;男人則完全沒有心理障礙,覺得不關我事。

2/3

咪蒙曾寫了一篇文章《職場媽媽都欠孩子一個道歉》,說,“我們對孩子最愧疚的瞬間,大概就是要跟他們分開,去工作的時候。”“我們沒有辦法責怪任何人,我們只能怪自己。”

我不同意。

如果問題換到男性身上,即便是最充滿父愛的那些職場父親,他們並不覺得欠孩子一個道歉,因為他們相信,他們工作、賺錢,就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了。這個社會也是這麼教大人和小孩的。小孩習慣於接受父親這個角色的缺席,並且把這個合理化。

但對於女性,馬上就換了一種標準了。職場女性,工作、賺錢,還不夠,還需要對孩子貼身照料。母親這個角色的缺席,馬上變成是不負責任的,家庭有殘缺的。

歸根到底,這個社會對男性和女性是採用不同的標準的。

母職懲罰,父職獎賞,為何男性在職場上佔盡便宜?

一位女性有了小孩之後還繼續工作,她就要被稱為是“職場媽媽”。這個詞,是個偏正結構,“媽媽”才是核心,“職場”是定語,社會仍然認為女性最重要的責任是相夫教子,作為女性,職場只是你完成媽媽和家庭職責之後的補充項,一個額外的小甜點。但是,並沒有“職場爸爸”這個詞,是因為從來沒有人把“爸爸”當作男性的主要工作。

從這個角度也可以看出,為什麼在職場上,男女不能平等,不能同工同酬了。

社會學有個著名的術語叫“母職懲罰”,生動概括了有孩子的女性在職場遭遇的系統性弱勢。而且,還有一個對應的詞,叫“父職獎賞”。轉成現實的場景大家就馬上明白了:

在職場上,當一位女性有孩子的時候,大家會默認她需要花大量時間照顧家庭,工作上一般不夠給力,她不宜升遷(除非你有非常卓越、超乎常人的成績);

而當一位男性有孩子的時候,大家會默認他工作穩定,有責任感,會為了家庭而好好工作,也不會跳槽,這種男性,比未婚的“嘴上無毛、辦事不牢”的年輕男性靠譜得多(除非你真是爛泥扶上壁的傢伙)。

母職懲罰,父職獎賞,為何男性在職場上佔盡便宜?

圖源:《鳳凰Weekly》

為什麼一個孩子,能把女性的細心、認真的優點,變成不認真、無心工作的缺點;而同一孩子,能把男性不靠譜、沒有定力的缺點,變成穩重、負責的優點?這個孩子難道像黑洞一樣能吞噬一切嗎?

表面的原因,是家務的分配的不公,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後,繁重程度大大加倍。而深層次的原因,是對母親和對父親這個角色的社會建構不公平。

而我們,必須打破這種彆扭了。

3/3

總體來說,女性,尤其是有孩子的職場女性,正在經歷著嚴重的時間貧困

比爾及梅琳達·基金會的主席梅琳達·蓋茨,援引了全球多個國家的數據,說:從做飯、洗衣到照顧老人孩子,全世界平均來看,女人每天比男人多花4.5個小時在無償勞動上。這種男女的勞動時間差距,少則是北歐的每天45分鐘,多至印度的每天5個小時。如果我們量化全球女性一年的無償勞動,其價值總額可達1.5萬億美元。

母職懲罰,父職獎賞,為何男性在職場上佔盡便宜?

母職懲罰,父職獎賞,為何男性在職場上佔盡便宜?

圖源:UNWOMEN

與此相對應的,是女男休閒時間的差別。以美國為例,美國男人平均每年比美國女人多花74個小時在運動和休閒娛樂上。而女性患抑鬱和睡眠障礙的概率,是男性的兩倍。

結論顯而易見:女性的更多地把時間奉獻給了家人;男性更多地把時間留給了自己的娛樂和玩耍。

與此同時,女性除了直接的家務勞動之外,還有看不見的“精神負載”。——女性成了隱形的“家務經理”。她需要把家裡的大大小小事情規劃、統籌、安排,包括財務管理、會計預算、家裝整理、採購經理、還有孩子的後勤保障等等,由她安排得井井有條。

母職懲罰,父職獎賞,為何男性在職場上佔盡便宜?

女性家務時長隨收入貢獻變化的曲線圖,實線為中國農村,虛線為中國城鎮 /Jia Yu

這是一種長期的精神壓力;這種壓力,來源於“家庭主要是女人在打理”這種高標準;而最勤快的男性,往往也只是在妻子的規劃安排下,執行具體事務。

要知道,如果是在職場上,“決定做什麼事、以及什麼時候做怎麼做、做到什麼程度”,已經是一個全職經理職位了。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2014年的調查數據,中國男人每日在日常家務、購物、照顧家庭成員等上面投入的時間僅為91分鐘,遠遠低於OCED組織29個成員國的平均值134分鐘。而中國女人在同類事項上投入的時間則為234分鐘,是男人的2.5倍還多。

而且,這個數據只反映了體力家務的時間投入,並沒有計入“精神負載”花掉的難以計算的時間。

現在,一聽到那些年輕的父親對妻子說,“我幫你帶帶孩子”,我就想呵呵。因為他總以為,帶孩子做家務,是妻子的職責,與他無關;他偶爾搭把手,是做慈善。

但能這樣做的男性,已算“好爸爸”了。

母職懲罰,父職獎賞,為何男性在職場上佔盡便宜?

美劇《絕望主婦》

人類的文化普遍在建構一種有關母親、母性、和母職的神話。西方的、現代的話語,把女人塑造為事業家庭雙豐收的“女超人”“女強人”;東方的、傳統的話語,把女人塑造為“賢妻良母”“任勞任怨”。但核心都是相同的:

要當一個“好女人”,你就是比“好男人”的道德標準高。

不改變這種文化,人人都是“喪偶式育兒”

母職懲罰,父職獎賞,為何男性在職場上佔盡便宜?

日劇《問題餐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