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中國古代男女的十二種定情信物

一、釧

“何以致拳拳?綰臂雙金環”

盤點中國古代男女的十二種定情信物

釧來源於鐲,漢族傳統腕飾,流行於全國各地。漢代即有。幾個手鐲合併在一起,被名為"釧",早期臂釧多現於北方,通常將金銀條錘扁,盤繞成螺旋圈狀,所盤圈數多少不等,少則三圈,多則五圈八圈,鏤刻花紋的稱“花釧”,素而無紋的稱“素釧”

無論什麼角度,所見都為數道圓環。

二、戒指

“何以道殷勤?約指一雙銀”

盤點中國古代男女的十二種定情信物

戒指作為定情物,在我國同樣由來已久,原有避忌的含義,魏晉後漸有婚戀的含義。

《太平廣記》裡有:

“捻指環相思,見環重相憶,

願君永持玩,循環無終極”。

戒指是定親之物,古代未嫁的女子並不戴。

三、耳環

“何以致區區?耳中雙明珠”

盤點中國古代男女的十二種定情信物

耳飾在很早以前叫充耳,

有告誡佩者自重自律的含義,

“懸當耳旁,不欲使人妄聽,自鎮重也。”

古代女子很早就用耳飾打扮自己,

最早的記錄見於《山海經》:

“青宜之山宜女,其神小腰白齒,穿耳以鎼”。

唐代張籍《節婦吟》有曰: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耳環似乎已成為定情的主流物品。

四、香囊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

盤點中國古代男女的十二種定情信物

香囊的歷史由來已久,可追溯到先秦時代。

香囊乃隨身之物,

戀人們便常把它當做信物以表衷情。

張祜《太真香囊子》一詩:

“蹙金妃子小花囊,銷耗胸前結舊香。

誰為君王重解得,一生遺恨繫心腸。”

說的是,此香囊為玉環生前隨身之物,

垂垂老矣的玄宗賭物思人,當年驪山歡樂猶在,

如今伊人何處尋覓?

五、手鐲

“何以致契闊?繞腕雙跳脫”

手鐲起源於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時期。

最初出現似乎並非單純為了裝飾,

而是與圖騰崇拜、巫術禮儀有關。

隋唐至宋朝,女子用鐲子裝飾手臂已很普遍,

戒指、手鐲等都有拴住女子不讓其逃跑的隱喻。

手鐲有很多的叫法,如“跳脫”等,

古陶弘景在《真浩》中記述:

仙女萼綠華贈羊權金和玉跳脫。

六、同心結

“何以結中心?素縷連雙針”

盤點中國古代男女的十二種定情信物

同心結一直是古人表達情感的信物,

“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

絲絲縷縷的錦帶編成連環迴文式的同心結,

綿綿思戀與萬千情愫都蘊含其中。

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七、簪

“何以結相於?金薄畫搔頭”

盤點中國古代男女的十二種定情信物

古人用來插定髮髻或連冠於發的一種長針,

後來專指婦女插髻的首飾。

唐宋及以後各代,是髮簪流行的盛世,

明清,髮簪式樣十分豐富,變化多集中在簪首。

簪是男子贈心儀女子的首選禮物,

女子也常將之作為定情信物送給情人。

八、釵

“何以慰別離?耳後玳瑁釵”

盤點中國古代男女的十二種定情信物

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

釵不僅是飾物,它更是一種寄情的表物。

古代戀人或夫妻間有一種贈別的習俗:

女子將頭上的釵一分為二,

一半贈給對方,一半自留,

待到他日重見再合二為一。

納蘭容若有詩:

“寶釵攏各兩分心,定緣何事溼蘭襟”。

九、裙

“何以答歡忻?紈素三條裙”

盤點中國古代男女的十二種定情信物

古代的絹稱為紈素,

古時布帛門幅狹窄,

一條裙子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

因有“裙”的名稱,裙,群也,連接群幅。

武則天一首《如意曲》: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霸氣比天的則天女皇,

尚且淚灑紅塵,以裙傳情,相思綿長,

還有什麼比紈素更能表達情愫?

除《定情詩》中提到的外,還有很多表達情懷的定情物

十、玉佩

“以玉綴纓,向恩情之結”

盤點中國古代男女的十二種定情信物

古人愛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君子講究恭敬平和,溫潤悠遠之愛,

用玉來作為定情物,顯得節制有禮。

十一、頭髮

“指間清風斬青絲,相會何期只夢中”

盤點中國古代男女的十二種定情信物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將自己身體的一部分送給心上人,

表達無以復加的愛意,

女子常會剪落一束青絲贈送給情人做定情物。

十二、對半之物

“山一程,水一程”

盤點中國古代男女的十二種定情信物

將胭脂盒、鏡子等一分為二,

一半贈與出門遠行的戀人,

常擔心路途遙遠,一去多年,

回來已是物是人非,

所以這類定情物往往是已婚男女做為他日重逢後尋子認親的物證。

古人用信物見證情懷,

今人用金錢丈量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