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吳三桂不引清兵入關,清兵打得進來麼?

wamg帥


何止是打得進來,打進來五回了,一次比一次丟人。

事實上,吳三桂獻關以前,清軍共率兵五次進入明境擄掠掃蕩:



第一次在崇禎2年, 清軍主帥是皇太極。

嚴格地來講,這一次明軍是有抵抗的,還體現了一定戰鬥力。只不過抵抗到一半時候,崇禎就殺掉了明軍主帥袁崇煥。後面的戰鬥,明軍是在沒有統一領導的狀態下各自為戰的。

這次後金軍是從喜峰口入關,連克馬蘭峪、漢兒莊、潘家口、洪山口等處。得到敵軍遠程奔襲的消息,山海關總兵趙率教率兵趕去救援,卻被守關的明軍堅決拒之關外。

然後後金軍趁機殺來,趙率教率兵與後金軍進行野戰,壯烈犧牲,遵化失陷,巡撫王元雅也上了吊,給崇禎的未來做了個很好的示範。

從這件事情上我們得出一個結論:明軍的北方防線並不是統一指揮的。

袁崇煥聞訊,緊急率兵勤王,自寧遠趕赴薊縣,後金軍西進,下玉田、三河、香河。

11月16日,袁崇煥率軍至北京左安門外,後金軍前鋒抵達。20日,雙方在德勝門激戰,關寧軍居然與後金軍打了個不相上下,互有傷亡。

12月1日,崇禎把袁崇煥從筐筐裡吊進城去“議餉”,隨後下了大獄。

北京軍民皆認為袁崇煥一向主和,擅殺毛文龍,此次通敵叛國,引金兵圍京,妄圖迫朝廷簽訂城下之盟,憤恨至極,紛紛要求處死袁崇煥。

敵臨城下,主帥被捕,關寧軍軍心崩潰,當即走散一萬五千人,崇禎急調滿桂入京。

滿桂很勇敢,率兵出去就死了,總兵黑雲龍、麻登雲也被俘投降。

後來大臣又讓袁崇煥寫信把關寧調回來,後金軍退走。

八旗兵將要攻打北京城,皇太極笑言:“城中痴兒,取之若反掌耳,但其疆域尚強,非旦夕可潰者,得之易,守之難,不若簡兵練旅,以待天命可也”

意思就是:在我眼中,北京城裡這群傢伙都如蠢豬一般,還是養肥了再殺吧,咱們以後多來幾次,練練手。

12月末,留下一封《致崇禎書》後,皇太極領著軍隊高高興興地走了,路上又攻下遵化、永平、灤州、遷安。安全返回了瀋陽。

第二年八月,明朝唯一一個曾經對清軍作戰有過勝績的將領――袁崇煥,被凌遲處死。

現在很多三無扯淡派的明粉就以此攻訐袁崇煥,做為遼東主帥,居然被敵人殺到京城,肯定是叛國漢奸。

哪怕稍微有點智商,隨便分析一下,如果袁崇煥真的投敵,皇太極需要繞道蒙古?袁崇煥會被用筐筐吊進城去?

還有人認為,殺了毛文龍,後金後放沒有了牽制,才大膽殺到京城的。

智商低劣到可笑的地步,皇太極繞道蒙古時,此刻的關守軍對後金地區的威脅大不大?這樣的牽制人家都沒在乎,還怕你個毛文龍?

當然了,我們都知道,有些東西是沒法提高的,況且,教育他們知識是他們家長的法定義務,和咱們沒啥關係。

結論:

1.此刻的明朝的邊軍精銳部分是一定戰鬥力的,但境內的守軍完全不行。在野戰的狀態下,明軍打不過後金軍,這是事實。

2.自蒙古倒向後金以後,長城防線實際意義就不大了,後金完全具備隨時深入明境的能力。

3.從軍事角度上分析,皇太極此次進犯,是冒險的,尤其是攻打北京城。孤軍遠襲而攻堅城,是兵家大忌,因為不可能攜帶足夠的攻城用具。如果整條明朝防線和軍隊是統一指揮的,皇太極這次是相當危險的。

好在,袁崇煥下了大獄,皇太極就能很輕鬆地帶著戰利品回家了。



第二次是在崇禎7年。

三無明粉口中的“內奸”袁崇煥即然已經死了,按道理來說,明軍應該“剛”一下了。這沒有內奸了,你大明王朝再擋不住,恐怕說不過去了吧?

後金軍這次仍然是皇太極為主帥,兵分四路,從大同、宣化一帶破關而入。

“不攻城池,只在各村堡劫掠” 明明白白地就是搶東西來了。

崇禎下旨,城池若破,守官必處死,然而他的話比狗屁響不了多少。

後金軍兵臨城下,守軍無一敢戰,或棄城逃跑,或緊閉城門,發射禮花。

明朝南山參將毛鑌,帶著護衛到永寧開會,永寧守將怕他是後金的誘子,關門緊閉,堅拒其入。

八月初,後金二十來個騎兵在山西淳縣掠獲婦女小孩千餘人,經過代州城下,俘虜們望見城上自己的親人,互相呼喚悲哭,城上守衛的明軍連一支箭都不敢射,眼睜睜地看著後金兵押著俘虜揚長而去。

淳縣陷落後,後金把掠來的財物裝了300輛大車滿載而去。 幾天後,淳縣地方官向朝廷報告說,已收復此城。

後金軍諸路兵馬在應州會合,又攻克了代州,明軍窩在大同城中,大氣都不敢喘一口。

後金軍又攻下萬全左衛,殺掉了守備常汝忠,殲滅明軍千餘人,從尚方堡出塞,走了。

遠行數千裡,若入無人之境。

這次印證了那句話: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朝北方防線上缺少能統領全局的將才,對後金的入境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出戰的勇氣都沒有了。

結論:自此,明朝就成了後金的公廁了,想啥時候來就來,想啥時候走就走。有些明粉吹噓的所謂最剛強的朝代,就這麼窩囊廢。



第三次掃蕩是在崇禎9年。

皇太極覺得對付這種草包根本不需要自己親自出手,就派了阿齊格率兵前來。

清軍兵分三路,奔冀北,入獨石口,會合於延慶,七戰七勝,俘獲人畜一萬多。

7月3日,清軍經延慶入居庸關,取昌平,總兵巢丕昌投降,清軍燒燬了明德陵。把大明的祖墳給燒了。

清軍直逼北京西直門下。崇禎帝命兵部尚書張鳳翼總督各鎮援兵,太監高起潛監軍(崇禎總是喜歡派這個閹貨),各鎮卻都按兵不動,無人敢出戰。

朝廷腐敗,將士畏戰,望風而喪膽,惶惶如土雞。

清軍劫掠京郊,入定興,下房山,戰涿州,攻固安,克文安,破寶坻,殺知縣趙國鼎,陷順義,知縣上官藎自殺。

又至懷柔,佔河西務,屯兵密雲、平谷,一個月內,“遍蹂畿內”。

定興縣被圍,光祿寺少卿鹿善繼毅被俘身死。 阿齊格共攻克12城,大小56戰,全勝,俘獲人畜17萬9千8百。

8月20日,清軍迴歸,明朝的兵部尚書張鳳翼得知後,率軍出京趕來,在屁股後面跟著清軍很久,也不敢發動攻擊。

9月1日,清軍攜帶掠獲的人畜和物資從冷口出關而歸,吹拉彈唱,一路高歌,“俱豔飾乘騎,奏樂凱歸”。

清軍還做了塊木牌,上面寫著“各官免送”,置於路旁。

阿齊格故意把輜重隊伍放在最後面,自己率精銳先歸,但明軍仍然不敢追擊,眼睜睜看著清軍滿載而歸。

清軍出關後,張鳳翼向崇禎報告:“斬敵三級”。言官紛紛上書彈劾,張鳳翼吃大黃麻自盡。

清軍是很有威嚴的,隔著河用刀指一下對岸的明軍,這邊就嚇得呆若木雞。他們還當著明朝將士的面侮辱婦女,而大明的鐵軍除了兩股顫抖,氣都不敢喘。



清軍第四次來掃蕩是在崇禎11年。

皇太極是不來的,阿濟格覺得像明朝這種窩囊廢根本用不著他親自率兵,就讓年輕人們來玩玩。

多爾袞來了。

多爾袞把清軍兵分兩翼,從牆子嶺和青山關進入,密雲總督吳阿衡被殺。

清軍越遷安,過豐潤,會合於通州,八路分兵沿太行山和運河向西擄掠。

千里平原,策馬馳騁,刀鋒指處,所向披靡,沿途六府城鎮皆被攻掠。

崇禎派盧象升應戰,太監高起潛監軍(又是他)。

盧象升名為督天下兵,實際可用兵馬不足兩萬。楊嗣昌又從中作梗,竟又把這兩萬人馬分走了一半,盧象升率軍至距鹿,兵馬又潰散了一半,僅剩五千殘卒,還沒有糧餉。

高起潛率山海關、寧遠兵與盧象升相距不足五十里,盧象升哀求其分給援兵,高起潛置之不理。

12月12日,盧象升被清軍包圍三重,身中四箭三刀,戰死沙場。

高起潛逃跑,犯了方向性的錯誤,鑽進了清軍埋伏圈,被殺得大敗。

清軍又連下廣平、順德、大名等地,然後轉向山東。 明軍以為清兵要攻德州,大部兵馬集中在德州。清軍卻繞開德州,攻下了濟南,山東其他城鎮16處也被洗劫一空。

明督師大學士劉宇亮率軍尾隨,卻不敢進攻。

此後,多爾袞率軍至天津衛,渡過運河東歸,安返遼東。

此次掃蕩,清軍57戰全勝,攻陷濟南府、3州、55縣、2關,殺兩名總督及守備以上將吏百餘人,生擒德王朱由樞、郡王朱慈穎、奉國將軍朱慈賞、監軍太監馮允許等,獲人畜46萬2千3百,黃金4039兩,白銀97萬7460兩。

盧象升死後戴罪,明朝連憮卹金都不給其家人發放。

孫承宗也是在清軍這次進關時殉國的。

結論:各種姿勢被蹂躪,沒有半點反抗力。明朝所謂的“硬氣”都是三無扯淡派的胡吹。



第五次掃蕩是在崇禎15年。

阿濟格肯定是不會來了,多爾袞認為,這麼草包的明朝根本用不著年輕人親自動手。 於是,垂垂老矣的阿巴泰就來了。

10萬人馬,兩翼進軍。從界嶺口毀牆而入,進抵薊縣。 薊縣總兵白騰蛟和馬蘭峪總兵白廣恩被擊敗,薊縣失陷。

大明王朝早有準備,在京城四周設了昌平、保定二總督,寧遠、永平、順天、保定、密雲、天津六巡撫,寧遠、山海、中協、西協、昌平、通州、天津、保定八總兵,做了較為嚴密的部署,陣勢齊整,嚴陣以待。

清兵連克霸州、河間、永清、衡水,轉攻山東,克武城、臨清諸鎮,直抵兗州。

魯王朱以派被俘自殺,樂陵郡王朱宏治、陽信郡王朱宏福、東原郡王朱衣遠,安丘郡王、滋陽郡王等約千人被俘斬首。

清軍在兗州分兵兩路,一路去萊州、登州、海州。另一跑渡黃河。 春季來臨,江邊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大明國內,景色優美。清兵解鞍放牧,修整一個多月,此後兩翼兵馬途經河北返回,先於密雲會合,然後於5月22日出關,安然東歸。

明朝號稱39萬5千人的大軍,“援師無一矢相加”。

清軍佔臨清,攻河間。明軍卻遠走山西,沿途大肆劫掠本國百姓,“所過一空”。

清軍到了青州、兗州一帶,薊遼總督趙光卞卻駐軍千里之外的良鄉,按兵不動。

清軍隨心所欲,如入無人之境,遷延不去,在莒州放馬一個月。 北返時,車駝綿延300餘里,渡盧溝橋,歷時數日車隊連綿不絕。 明將劉澤清、唐通、周遇吉、黃得功等勁兵猛將都集中通州,在督師周延儒率領下,從早到晚,閉城不出。

阿巴泰率軍進關,歷時八個月,共攻克3府、18州、67縣、88個城鎮,擊敗明軍39處,獲黃金1萬2千3百50兩、白銀2百20萬5千2百70兩、珍珠4千4百40兩,各色綢緞共5萬2千2百30匹,緞衣和裘衣1萬3千8百40領,貂狐豹虎等皮500餘張,俘獲人口36萬9千人,駝、馬、騾、牛、驢、羊共32萬1千餘頭,兵士和諸王貝勒私帶的家丁們所掠取之物尚未計算在內。

結論:大明王朝的尊嚴呢?勇氣呢?

山海關頂個屁用。整個大明王朝盡剩下些草包飯桶窩囊廢和大嘴噴子了,能打的,敢打的都讓他們噴死害死了,剩下的就這點渣渣水平,還是早死早超生算了。


饞嘴肥貓1


答案很簡單,清軍當然會打進來。

總有明吹和民族主義蛋白質認為大清入關是撿便宜,因為清朝一直無法攻克山海關,最後吳三桂開關投降,大清才得以入主中原。


山海關早已成了明吹的遮羞布

但是如果仔細翻閱明末清初這段歷史,我們會發現一個截然不同的結果,那就是清朝對明朝輸出了大部分的傷害。
正在衝鋒的清軍騎兵

根據國內清史學者李治亭先生的統計,清軍在關外一共消滅了差不多30萬明軍。薩爾滸大戰,努爾哈齊以不到四萬的劣勢兵力,幹掉了三路明軍,明軍損失將士將近五萬人。而之後努爾哈齊一路攻城略地,先後佔領了瀋陽、遼陽以及遼東地區,又消滅了大量的明軍。尤其是廣寧之戰,清初一個和尚撿拾明軍屍骨,光是萬人冢就埋了三個。
明軍在車營內應對八旗步兵的進攻

皇太極繼位後,仍然在東征西討,相繼取得了大淩河之戰、旅順之戰、松錦大戰等多次戰役的勝利,並且可以在兩線作戰的情況下征服朝鮮。同時,皇太極五次派遣大軍從喜峰口、古北口一帶破關,長驅直入,消滅了大量的明軍,極大的損耗了明朝的國力。


清軍攻破長城

尤其是第五次破關,兩萬多清軍共攻克3府、18州、67縣、88個城鎮,擊敗明軍39處,繳獲了大量的財產,俘虜了30多萬人口,並在山東放馬過冬,簡直創造了冷兵器史上的奇蹟。而明軍只敢遠遠的跟著清軍,而不敢阻擊清軍,清軍為此留書“各官免送”以羞辱明軍。

所以,即便是吳三桂不投降,清軍也依家然能夠入關,大不了不走山海關便是。而且,清軍最初的行軍路線,仍然是之前的老路,只不過吳三桂頂不住李自成的攻擊,才向清軍投降,因此清軍星夜向山海關全速進發。

而且,歷史上清軍入關後,大量的原明朝政府軍大批的向清軍投降,甚至成為了清朝統一天下的急先鋒。他們往往假借“八旗大軍已到”的旗號而一路攻城略地,一改之前只會跑路的毛病。即便是剃髮易服這種腦殘政策出來後激起了強烈的反抗,清朝也依然將天下收入囊中,可見清初的武力是多麼強盛。

所以,清朝能夠一統天下實在是大勢所趨,迷信點說,就是天意。


北洋海軍陸戰隊


清兵其實從哪兒都能打的進來,破鼓萬人捶,山海關壓根不頂用!

之前後金軍隊襲擾明朝幾十年,一般都是從喜峰口入關,攻城略地,劫掠一番後北還,明軍壓根就是猝不及防之後,沒什麼還手之力,屢戰屢敗。

滿清真要下定決心建立全國性政權,那隻要從長城其他地方南下,萬里長城到處都是破口,哪裡不能入呢?佔住了北京城,斷掉了山海關的軍餉?吳三桂還鎮得住下面的官兵麼?

別看滿清那時還處於東北一隅,它那時已經建立了對蒙古和朝鮮的宗主地位,初步形成了全國統一政權的雛形,而滿清入關前,已經有大量的漢臣在為滿清服務了。作為一個新興的充滿朝氣、又積極採用一整套中原統治方式的政權,比起破鼓萬人捶、暗天無日的大明朝,哪個更吸引人?

可以說,滿清在入關前,已經做好了隨時入主中原的準備。

對於明朝來說,確實,它掌控的地盤夠大,治下的人口夠多,體量是滿清的幾十倍。


可是,大明掌控不了民心了。

崇禎皇帝幾乎是整個大明王朝的悲歌絕唱,他那麼勤政,最終還是成了亡國之君,但是大明確實氣數已盡。全國性的農民起義,強敵入侵,全國大亂,本因君臣一心,但是當皇帝要求大臣們捐錢禦敵,滿朝文武竟無一人出資。當農民軍破了紫禁城,隨便拷問哪個文武大臣都能搞出千八百兩銀子,朝廷已經如此離心離德,哪裡還能不敗?

人心散了,再多的努力也是徒勞。

滿清在入關之前就大量吸納明朝的降將降臣,依靠這些明臣的幫助,滿清實現了快速發展,入關之後,雖然明朝看起來人多兵多,但是內部早已四分五裂,各地將領互不統一,各管各的,遇上滿清軍紛紛投降開路。南下之後八旗主力都沒打多少硬仗,後期主要還是漢軍和漢軍打。

在南明時期,其實抗清的形勢也是經常會出現樂觀的局面,不管是魯王、隆武帝或者永曆帝等等,但是最後還是敗了,這個還真是命運的趨勢,沒辦法。


總之,當吳三桂面臨滿清的鐵騎時,山海關其實沒什麼用!

不如乘機賣個好價錢,然後封爵王侯,稱霸一方。


雲中史記


要理解吳三桂當時的處境。明朝已經滅亡,吳三桂成為一支孤軍,夾在起義軍和清軍中間,這時的吳三桂最關鍵也最危險。他必然要考慮歸屬問題。他或者投降李自成或者投降滿清,別無選擇。投降滿清,此後的發展歷史已經證明。那投降李自成呢?不妨分析一下。可以說吳三桂一定是考慮過投降李自成的,甚至是第一選擇。可是李自成在北京的表現讓吳三桂徹底打消了這個念頭,李自成對吳三桂在北京家小的態度,讓吳三桂知道投降李自成是沒有好果子吃的。另一方面,李自成在攻破北京後,整個戰略態勢發生了根本逆轉。明朝為什麼會滅亡,外有滿清內有流寇兩方夾擊最終國力不支。當李自成沒有佔領北京前,他的敵人還只是兩線作戰焦頭爛額、疲於應付的明王朝,當他把明朝推翻後,則他將面對滿清以及南方明朝殘餘勢力。也就是說,雖然崇禎死了,但崇禎的問題則由李自成繼承了。李自成招降吳三桂,這也是一個兩難。李自成的部隊本質是流寇,他們沒有根據地,所有的補給供應要靠在戰爭中獲取,攻下一座城池、一塊地方,就裹挾財物、人口,再打下一個地方,他們離開一個地方後,這塊地方几乎就是無人區。李自成到北京後,開始考掠北京的官員,軍紀渙散,將領、士卒都拼命的搶東西、佔東西,其實並不是農民軍迅速腐化,而是,其實他們一直都是這麼幹的。幾十萬人到了北京,不搶、不佔,他們吃什麼?南方不在李自成手裡,北方整個經濟完全癱瘓,農民軍也就只能吃北京了。這個時候,李自成有些騎虎難下了,他自己的生存都難以保障,如果招降吳三桂,你就得養著吳三桂,從北京考掠出來的那些財富,能維持多久?而且吳三桂畢竟不是他李自成的親信,明朝為了養吳三桂耗盡國力,這才官逼民反,李自成當然知道他根本養不起,何況吳三桂根本不是他的嫡系,他也不甘心、更信不過。不解決吳三桂,其始終是一個隱患,假如李自成去消滅南明殘餘,吳三桂反了怎麼辦?因此,即便吳三桂想投降李自成,對於李自成而言吳三桂始終是個巨大的隱患,也因此李自成不願在吳三桂身上再下什麼本錢。如此,吳三桂倒向滿清就成了必然,甚至可以說吳三桂別無選擇了。此後,歷史證明了李自成的脆弱,李自成沒有穩固的根據地,其精銳被吳三桂和滿清八旗消滅後,就只好繼續流竄,哪裡也呆不住。最後被耗光、耗死。和李自成有一比的就是石達開,其幾十萬太平軍精銳也是在沒有根據地的情況下耗光、耗死。所以,明亡後,歷史已成定局,吳三桂降清是必然,或早或晚只是時間問題,即便吳三桂不降,清軍也必然入關。


告鳥之


可以進關搶劫,但站不住。

滿清是入中原史上最弱的。

入關時,滿八旗僅有六萬兵不到,脅從軍蒙八旗也只有二萬。

滿人新崛起,善於野戰,但是兵力不足,攻城的能力一直不足。如果吳三桂不投降,他們沒法入主中原的,而不能入主中原,他糟糕的經濟體系支撐不了軍事化國家。


方士的知識樂園


松山之戰,把明朝比較精銳的野戰部隊拼完了,吳三桂只是一鎮兵馬,就全國勤王兵馬來看秦良玉的部隊,戚繼光的舊部,和左良玉剿過李自成,張獻忠的部隊,不是很多了和滿洲兵野戰會失利的,對陣防守比耐力會比滿洲兵強!


一葉小舟風雨渡


如果吳三桂和李自成達成協議,死守山海關。那滿族入主中原還需時日。每個國家之間發生勢力範圍的平衡,必定是在發生大的事件雙方實力和多方實力相互角逐的結果。因為吳三桂和李自成之間存在結構性矛盾。滿族會視情況入住中原的!


觀察者自名


會給南明爭取時間!崇禎也會安排好南遷退路,這樣也不會造成窩裡鬥了,一但形成南北對立,清在嘗試南下無功後會安於現狀,走金朝老路。這一切的前提是沒有天災的影響,老百姓有吃的不會起義!!!


遠東143615990


改朝 換代,日月輪迴,沒有長生的人,沒有萬年的朝,只有愛戴百姓朝庭才能長久,明朝腐敗嚴重,即使沒有吳三桂,大明一樣完旦,如沒大清,也得有大紅,大綠…… 取代大明。民是水,官是船,船上經長向水裡扔石頭,船碰石頭你不 覆誰覆。


等你看桃花1


一個結局!已經是強弩之末不穿努皋了!吳三桂不投降清,無非就是兩個結局!要麼投降李自成,要麼在李自成和清的夾擊下戰死山海關!在看強大的大明現在是什麼狀況!大順,南明,大西,各自為政,特別是南明軍,能打的部隊已經屈指可數了!綜上所述,吳三桂降清,只是加速了滿族統一中國的步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