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四川南江縣探索「5+」集約經營,讓昔日撂荒地變成聚寶盆

焦點|四川南江縣探索“5+”集約經營,讓昔日撂荒地變成聚寶盆

四川南江縣探索“5+”集約經營

讓昔日撂荒地變成聚寶盆

昔日撂荒地,今變丹參園。近年來,四川省南江縣結合生態經濟發展和今年全縣脫貧摘帽實際,積極通過集約規模經營、調優農業結構、政策扶持等舉措激活農村撂荒地“沉睡”資本,幫助農民朋友增收。

焦點|四川南江縣探索“5+”集約經營,讓昔日撂荒地變成聚寶盆

農村撂荒地一直是不少地方亟待解決的問題。在集約規模經營方面,四川省南江縣的很多鄉鎮就做出了很好的示範。沙壩鄉大灣村是南江縣北部山區一個貧困村,該村2018年共有建檔立卡貧困群眾33戶132人,山林多、耕地少,傳統農業產出比較效益低,當地村民收入基本都是以外務工為主,村裡累計撂荒土地70餘畝。

沙壩鄉大灣村駐村工作隊隊長 唐長茂:

利用撂荒地方面主要是在發展產業的時候,就看到旁邊有很多人出去打工去了,把剩餘的土地沒有利用上,因為沒有種的時候,撂荒地裡面長的雜草特別多,看到也可惜,通過與他們聯繫,他們也願意拿出來,我們也就更好的把它們利用起來。

焦點|四川南江縣探索“5+”集約經營,讓昔日撂荒地變成聚寶盆

丹參是一種被使用廣泛的中藥材,具有種植條件不高、藥用市場價值大等特點。大灣村駐村工作隊隊長唐長茂介紹,大灣村收入來源匱乏,這讓工作隊把目光聚焦到了丹參種植和70餘畝撂荒地上。

沙壩鄉大灣村駐村工作隊隊長 唐長茂:

2018年,我們沙壩鄉開始大力發展丹參產業,我們大灣村貧困群眾除了小養殖、小種植、小加工、小經營“四小產業”發展外,沒有其它產業收入來源,我們通過召開集體會議,今年2月,工作隊把目光都聚集到這村上70餘畝撂荒地上,我們對它進行了開發利用。

經過多次會議討論,隊員們也找到專業人員對村裡的撂荒地進行了土質土壤檢測。大家把這個想法在駐村工作群裡一說,沒有想到,還真有人找上門來,說要租村民的撂荒地發展丹參中藥材種植基地。

焦點|四川南江縣探索“5+”集約經營,讓昔日撂荒地變成聚寶盆

沙壩鄉大灣村村民 趙明方:

種植丹參,我們土地荒了這麼多年,村上要流轉出來種丹參,我們直接懷疑是否丹參能不能夠種出來,荒廢了這麼多年了。

幾年不耕種的撂荒地長出了半米高的雜草,這樣的地能產丹參嗎?趙明方等村民始終不相信工作隊能把這件事幹成。在前期土地協調上,工作隊就碰了壁。沙壩鄉人大主席董立龍決定,村兩委給發展政策,村黨員幹部帶頭吃“螃蟹”,他們以入股方式先後籌資20餘萬元解決前期資金短缺問題。

沙壩鄉大灣村支部書記 萬彪:

我們四個幹部投資二十幾萬主要是解決前期的資金問題,還有就是我們示範,讓我們群眾都參與到這裡面來。

焦點|四川南江縣探索“5+”集約經營,讓昔日撂荒地變成聚寶盆

在村民看來,“地空著也是空著,租給別人還能有租金呢”,就這樣,包括70餘畝的撂荒地在內的200畝地也流轉到了黨員產業示範基地,隊員們加班加點,配合施工機械,用了不到半個月時間就把地整理了出來。

青山環抱,藍天白雲下是沙壩鄉大灣村鱗次櫛比的梯田,今年3月,200多畝的丹參種根全部種下了地,趙明方等52名村民除了有土地流轉費外,還在家門口找到了工作。

沙壩鄉大灣村村民 趙明方:

我有九畝多土地,每畝300塊錢的租金,我們在裡面務工,每天零工100元。

焦點|四川南江縣探索“5+”集約經營,讓昔日撂荒地變成聚寶盆

村兩委給政策,黨員帶頭幹,群眾跟著幹,基地跑市場、專合社管技術,大灣村探索的村兩委+專合社+基地+農戶+訂單“5+”集約經營模式,得到了群眾的認同,也吸引了其它村加入隊伍。

沙壩鄉草壩村村主任田旭光:

我們草壩村種了丹參1300多畝,有80%的老百姓都參與到我們的合作社來學技術和務工,參加種植丹參,為了脫貧致富。

焦點|四川南江縣探索“5+”集約經營,讓昔日撂荒地變成聚寶盆

南江縣縣長李善君指導沙壩鄉撂荒地整改現場

如今,沙壩鄉規模種植發展丹參種植2000多畝,是當地扶貧產業重要支柱,預計可實現年產值1000萬元。

沙壩鄉人大主席 董立龍:

我們沙壩鄉推進丹參產業,我們實行的是五加模式,村兩委加專業合作社,加基地,加農戶,再加幹部示範園,我們以訂單銷售的模式來推動產業的發展,我們和九合堂簽訂了訂單合同,他們保底價收購,所以老百姓就放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