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緊張不安還焦慮,總有這種「預感」,可能是焦慮症?

現實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當一個人突然變得沒事做的時候,他就容易多想,這在俗話裡形象的稱之為“勞累命”,如果這時候軀體不適,他就會將精力過多地放在不適上面,產生過多的緊張和擔心,容易導致

焦慮症

家住長沙郊區的梁奶奶,平時除了種菜就沒有其他的愛好。後來,因為土地徵收,剝奪了梁奶奶唯一的愛好。

閒下來的梁奶奶想著自己的哥哥嫂子是得癌症去世的,再加之鄰居前不久因癌症去世,自己每天大便有點拉稀,但也只是一天一次,就想著自己會不會是得了腸癌,越想越多,形成惡性循環,導致情緒變得異常低落。

內心緊張不安還焦慮,總有這種“預感”,可能是焦慮症?

梁奶奶又不喜歡與人交流,擔憂憋在心裡,漸漸地出現了失眠、在家不停走動、焦慮不安等表現。這時家屬發現了異常,但沒引起重視,反而對她說:“想那麼多幹什麼?有癌症就去醫院看。”

梁奶奶害怕拖累家人,於是症狀逐漸加重,每天更加的緊張不安,惶惶不可終日,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家屬這時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帶其前往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精神科門診就醫。

詢問病史後,門診醫生建議住院治療,便將其送至老年軀體疾病精神科治療。

醫生接診後,在排除沒有軀體疾病,並完善相關量表,考慮為焦慮症。

內心緊張不安還焦慮,總有這種“預感”,可能是焦慮症?

那麼,焦慮症是精神病嗎?

“焦慮症,一不是神經病,二不是精神病,它屬於焦慮障礙裡的一種,它是由於內心緊張不安、預感到似乎要發生某種不利情況,並且這些症狀持續存在,給人們帶來痛苦,會嚴重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社會功能,造成心理痛苦”。

任何一種疾病都有一個高發人群,焦慮症也不例外。

一般認為焦慮症與遺傳、職業、環境、自然災害、收入、教育、性格等因素有關,當人們受到的心理創傷和應激越大,患病率越高。

內心緊張不安還焦慮,總有這種“預感”,可能是焦慮症?

越早發現,越早干預,對治療越有效。輕度焦慮以心理治療為主,也可通過自身去自愈,例如:打球、游泳、爬山、和朋友聚會聊天。中重度焦慮,則以藥物治療為主,配合心理治療、物理治療、自身運動療法。

因此,我們要及早發現情緒異常,及早干預,及早就醫,藥物的增減也應以在醫生的指導下,避免病情的反覆。

家屬及社會要正確地認識焦慮症,不要去歧視他們,要給予更多的理解與支持,千萬別對他們說“想那麼多幹嗎?”、“沒有的事?”之類的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