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1 風墟:帶著症狀去生活

風墟:帶著症狀去生活

焦慮症有時候會令人手抖出汗,心跳加速。

有天我心跳又很快的時候忽然產生了這樣一種設想:如果全世界的人都有焦慮症,焦慮時的顫抖和恐懼是每個人都會時常體驗到的,那會怎樣呢?

如果全世界所有的人都會在30歲的時候得癌症,那麼到了那個時候,癌症也就不再是“癌症”,它會是一項正常的、被我們所有人理所當然都會接受的客觀問題。

對於30歲即將得癌症前的準備,得了癌症之後的治療流程,如何帶著癌症繼續更好的生活,這些會是社會化的、習慣化的我們每個人都會去接受的一項生活任務——就像女性每個月都要處理生理期的麻煩,盲人在沒有光明的情況下自如生活,養孩子那麼多事還要生。

作為男性我一直覺得,女性每個月都要有一週的時間來大姨媽這真是一件超級麻煩的事情。但對於女性來說,這早已是一件她們習慣了並且適應的事,就像我們所有人都不會覺得每天要吃三頓飯才能活下去是一件麻煩的事情。

但如果有一種外星人,他們十年吃一頓飯就能活下去,當他們看到地球人竟然每天都要吃三頓飯才能活下去的時候一定會想:我的個乖乖隆咚鏘!地球人每天都要吃三頓飯,這也太麻煩了吧!要是我的話肯定覺得累死了!

我們總想一勞永逸的解決所有問題,這是第一個認知上的誤區。

我們總認為當下的問題會是糟糕至極無法忍受的,這是第二個認知上的誤區。

人的適應性和承受能力遠遠超出我們自身的想象。

現在的我們難以想象沒有了手機的生活,但是幾百年前僅靠信件聯絡的人們的生活也是豐富多彩的;

我們習慣了有溫暖的房子和床可以住的生活,所以我們無法想象地球上千千萬萬睡橋洞睡公園的人是如何存活的;

人們遇到問題時通常都只會思考“怎樣擺脫這些問題”,但痛苦也正因此越來越多。

因為人生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永遠是永遠都解決不完的,所以逃避問題只會帶來更多的問題和痛苦。

也正因此,心智上的成熟,和心態上的健康,意味著一個人能夠學會接受。

接受生命的無常,接受問題永遠是解決不了的,接受這就是人生。

所以很多時候心理諮詢並不是去消除或者解決一個來訪者的痛苦,而是教會來訪者:放棄治療。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是帶著各種各樣的症狀在生活。生活上,心靈上的痛苦一直是正常的人生的一部分。

問題在於,我們小的時候或多或少的都被灌輸了一種對人生認知的假象——認為沒有痛苦的人生才意味著幸福,幸福就意味著沒有任何煩惱和擔憂。

這種認知的錯覺導致人們不能接納自己的症狀:不能接受焦慮,因此更加焦慮;不能接受抑鬱,因此更加絕望;不能接受恐懼,因此更加恐懼。

這種“不能接受”導致「症狀」之上又在不斷產生新的『症狀』,不能接受新的『症狀』又產生了新的〔症狀〕……

此刻或許你應該刷新一下對幸福的定義:幸福是接受痛苦的同時對快樂的主動選擇。

這個定義有兩層含義。

一是接受痛苦:接受了痛苦我們才不會再為痛苦而煩惱,而是以一種平靜的心態將其視為尋常。

得了絕症之後有的人徹底放棄每天陷於消沉和絕望之中,也有的人接受絕症存在的事實,繼續充分的享受接下來的人生。

二是主動選擇:只有主動選擇積極和幸福的人才會收穫幸福。

你選擇關注生活中痛苦和消極的那些方面,你就會看到更多的消極;你選擇關注積極和快樂,你才能擁有更多的快樂。

但很多人都習慣的是消極的思維方式,他們意識不到快樂需要來自自己的主動追求,他們也不願主動去體驗和感受快樂,而只希望中大獎、賺大錢、有美女表白等這些會給他快樂刺激的事件自動降臨在他的身上。

《哈佛幸福課》裡提到的一個建議給了我很大的改變:每天記下5件值得感恩的事情。

你也不妨試一試。

或許當你明天早上起來開始尋思“我身邊有什麼值得感恩的東西呢?”的時候,你會產生一種和我一樣的奇妙感覺:

原來只是一個視角的改變,你對整個人生的理解就不一樣了。

-

作者風墟,心理諮詢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