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能靜下心來思考的民族,是危險的。
生生不息
Circle of life
馮小剛一篇《十問崔永元》把這場“手機大戰”又送上了熱搜榜。這次,崔永元用一場徵文比賽回應了這混亂的罵戰。
從當年風頭無兩的著名主持人,到如今激進、富於攻擊性的“崔瘋子”,很多人都不理解,“崔永元怎麼變成了這樣?”
其實小崔沒變。他還是當年那個認準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到底的人。為了記錄真實的歷史,他拼上自己的下半輩子,搭進去全部積蓄,厚臉皮向所有親友要錢。
因為“參與歷史的人,不能再等了”。
這個七月,
前有賺足全民眼球的《我不是藥神》,
後有姜文四年磨一劍的《邪不壓正》。
在這樣的熱潮下,
很難有人注意到這部太過低調的片子,
就連片名都好像是隨口起的:
《您一定不要錯過》。
乍一看,彷彿是崔永元的個人脫口秀,
但中間的“大型文獻紀錄片”暴露了它的實質
——記錄蒙古民族電影70年發展歷程。
單從介紹看,
便註定了這部電影毫無水花的命運。
就連崔永元自己,
也只在微博上寥寥宣傳了幾句。
很多人納悶了,
他為什麼要做這部片子?
嘿,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他做的還少嗎?
說起崔永元對電影的熱愛,那得從2004年的《電影傳奇》開始。“這檔節目涉及電影208部,再現了150部老電影中的600個場景。”寥寥三個數字的背後,是崔永元和團隊長達數年的走訪和調查。
播出6年,共計110集。時至今日,這部紀錄片在豆瓣仍有著
9.1的高分。這部紀錄片的每一集都從一部老電影講起,崔永元則會扮成電影中的某個角色,親自講述關於這部電影的創作過程、以及其中的軼聞趣事。
《電影傳奇》的播出讓崔永元萌生了一個想法——給自己多年來收集的電影藏品一個公開展示的機會。
從七歲開始擁有第一本小人書,到愛上電影、連環畫,再到2004年開始製作《電影傳奇》,歷史和收藏成了崔永元最全情投入和樂在其中的事情。
崔永元收藏的日軍紀念杯
放映機、攝影機、海報、膠片、電影票……崔永元把喜歡的老物件一個個搬回家中。
閒來無事時,摸一摸看一看,便彷彿和那段久遠的歲月有了直接的聯繫。和好友一同欣賞藏品,暢聊電影是飽受抑鬱症摧殘的崔永元最放鬆的時刻。
2009年,崔永元的“電影傳奇館”,在北京正式成立了。
全世界只有14臺的“松花江5565”放映機,電影《劉三姐》的創作手稿,千餘張老電影海報,還有曾經採訪多位老電影人的獨家影像資料……館內無數的藏品彙聚成一部長達百年的電影發展史。
而且,這座博物館面向公眾免費開放。除紙質資料外,其餘大型藏品不設隔離,只要喜歡,便可親手觸摸。
崔永元想得很明白。“辦博物館不為贏利,不為了掙錢。也不要因為沒錢,就讓電影博物館垮掉。這就不叫文化產業了。”
崔永元“電影傳奇館”內的收藏
搭上全部積蓄和時間精力不遺餘力地收藏和記錄歷史,是崔永元一直以來的堅持。而2002年的一次日本之行,則讓他更堅定了這個想法。
那年,他來到日本NHK電視臺,看到密密麻麻的中國影像資料,身為新聞人的崔永元,心裡大受震動。
當對方問他,想看什麼內容的時候,他說,想看東北,看張學良。很快,片子便被調了出來。最早的記錄是九一八事變三天後的9月21日,張學良一段30分鐘的演講,這是國內從來沒有人看到過的資料。
那一刻,憤怒、難過、羞恥……百種情緒湧上崔永元的心頭。“我們也是電視工作者,但沒有這樣的資料。而且這30分鐘拿回來,誰也不會把它當回事。”
來自《魯豫有約:崔永元-我的選擇》截圖
回國後,他立刻向臺裡提出申請,希望能夠投入資金,做歷史資料的收集。但就像他預料的那樣,誰也不把它們當回事。
崔永元不想等了,那些曾參與歷史的老人正在漸漸老去,他們的記憶也在日漸衰退。等到這些老人離去之後,這些無人記錄的歷史,將徹底湮滅在歲月裡,無人知曉。
“歷史需要有人來記錄,那個人就是我。”
崔永元身上有著很強烈的使命感
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面對紛繁複雜的歷史,該從哪條線開始剝離,如何找到正確的人,如何記錄,如何保存……一步錯,浪費的就不止是時間和金錢那麼簡單了。
從2002年到2005年,崔永元和他的團隊一共採訪了3500人,內容包括戰爭、電影、音樂、外交、留學、知青等幾個方面。
2008年,團隊開始將“戰爭與回憶”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的專題,進行挖掘和記錄。他希望把這段歷史以“親歷者的講述”客觀記錄下來,不帶任何的觀點和評價。
《崔永元:我的抗戰》截圖
全國關於抗戰老兵的記錄並沒有一個詳細的統計。他們通過網上搜索、民間組織數據彙總等方法整理出一份老兵採訪名單。
此後,團隊所有成員開始在全國各地馬不停蹄地進行採訪和記錄,這是一場和時間拼速度的無聲戰爭。因為那些曾經歷過抗戰的老人很多都已是90歲高齡。
“2006年採訪滇緬抗戰老兵,2007年回訪就有一半不在了。”很多時候,已經約好了採訪。但等到團隊到的時候,老人已經去世。
崔永元及團隊採訪的部分老兵,來自《我們的侶行第二季01》
很多老人並不願意提起這段痛苦的經歷。而且多數被訪老人都是第一次面對攝像機,他們緊張、焦慮。過往的歷史和現實交織在一起,有人甚至懷疑團隊是別國派來的間諜,是來刺探信息的。
團隊成員們需要一點點和老人溝通,建立信任感,讓老人們放鬆下來後,才可以進行採訪。
而為了保證設備的正常運轉和聲音的準確收錄,屋子裡往往不能開空調或風扇。
天氣涼爽時還好,在酷熱難當的夏天,一群人擠在老人狹小的屋子裡,既要耐著性子引導老人回憶當年的細節,又要兼顧時間的把控,內心的焦急和燥熱的天氣混合在一起,幾乎每個人的汗都從頭流到尾。
很多老人還未曾開口說話,眼淚先流了下來
但最難的是分辨老人們的口音和“混亂的記憶”。這個時候,往往要藉助老人兒女或鄉鄰的“翻譯”,依靠腦海中的歷史知識進行引導,才能讓採訪繼續下去。
對老兵的採訪,崔永元有自己的幾項原則。除了與戰爭相關的信息,他還希望儘量完整地記錄每個老人的一生。
採訪過程中不過多打斷老人,不過多刨根問底,要充分尊重老人講話的內容。對老人記憶出現偏差的地方也要予以保留。
最長的一位老人,前後斷斷續續採訪了兩個月,拍了一百多盤帶子。
從2008年到2013年,崔永元和他的團隊走過了中國30多個省份和地區,共採訪老兵541人,收錄了超過300萬分鐘的口述影像,收集歷史老照片也超過三百萬張。
前後花費1.3億人民幣,都是崔永元自掏腰包和向朋友們“討要”來的。
這段“討錢”的日子,崔永元曾在《魯豫有約》裡提過。為了籌錢,他每天約朋友吃飯,反覆和他們講口述歷史的重要性,直到朋友明確表示捐錢為止。
魯豫問他,“你怎麼會去做這樣的事情呢?換做是我,我做不來。”他只說,“沒辦法,那必要得要啊。”
《我們的侶行》裡,崔永元說,“只要是我的哥們兒全要過錢。”
在搜狐的採訪中,他談到最動容的一次是採訪“最後的八百壯士”的經歷。
曾親身經歷過上海四行倉庫這場艱難保衛戰的老兵們,在採訪初期,只有三位還在世。等到團隊採訪“八百壯士”之一的郭興發老人時,他已躺在病床上,什麼也說不出來。
最後,老人的女兒對郭興發喊道,“你說一下自己的部隊番號。”
老人張大嘴,喘著氣斷斷續續地說:“88師262旅524團1營。”
從租借遠眺激戰中的四行倉庫(資料圖)來源:人民網
有時候,崔永元會一個人坐在小板凳上,一遍遍地看老人們的採訪。
“我每看這個,就覺得自己非常渺小,我們受那點委屈算個屁啊。這裡所有的人都是九死一生,家破人亡,多沉重的詞啊,對他們來說小意思。受盡委屈,有誤會,沒有錢,半輩子吃不飽飯,兒女找不到工作,女朋友被人撬走,鄰居一輩子在盯著你。當我每天看他們經歷的時候,我忽然覺得我這個年齡經歷的所有事都特別淡。”
2010年,崔永元和團隊將整理出來的資料製作成動畫紀錄片《我的抗戰》《我的抗戰2》,以“口述歷史”的形式還原一個獨特的時代,還原一段最真實的歷史。
《我的抗戰》資料圖,來源豆瓣
他要給老兵們一個交代。
曾採訪過的541人中,多數人都是第一次在公眾面前講述自己的故事,他們太期待看到節目的播出。在節目播出後不久,有部分老兵便相繼去世。
這兩部片子在豆瓣分別獲得9.4和9.5的高分,引起了觀眾極大的反響。
但在片子製作完成的最初,沒有一家電視臺願意播出,因為這樣的片子,沒有收視率。
為了宣傳紀錄片,崔永元和團隊帶著老兵,在全國到處組織巡映會和觀眾見面會。
時至今日,這兩部紀錄片依然只能在網絡播放。幸好,它們還能在網絡播放。
2012年,崔永元口述歷史研究中心在中國傳媒大學成立。這意味著在口述歷史這條路上,他終於不再是孤身戰鬥了,未來,會有更多的學生加入到口述歷史的採訪、搶救、整理和研究中。
“時間真的不多了。”是他經常跟大家提及的一句話。
親歷戰爭的老兵已經越來越少。2013年鳳凰網報道,全國倖存抗戰老兵人數約為兩萬人,平均年齡在90歲以上。
5年過去了,這個數字還剩下多少,我們不得而知。只希望在他們離去之前,能儘可能多的留下老人們口述歷史的影像資料。
曾經的飛虎隊老兵之一,談抗戰勝利的那天
現在,有很多人依然不理解,為什麼崔永元要不顧一切地去做這樣一件“無底洞”般的事情?他是否別有用心?
崔永元也不再解釋,與其和不懂的人浪費口舌,不如抓緊時間多做一個採訪,多還原一段歷史,多暴露一些戰爭的殘酷和影響。
歷史是什麼?它是一面鏡子,是一代人的記憶,更是一個時代獨有的精氣神。我想,每一個真正瞭解過這段歷史的人,絕不會輕易地喊出“發動戰爭”這樣的話。
在這個網絡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們能接觸到的信息多了,但我們忘卻的歷史更多了。
距離那段屈辱的歷史尚不足百年,但網絡上侮辱烈士、美化戰爭、隨意叫喊“打起來”的人,比比皆是。
一段民族的傷痛,怎麼這麼快就被年輕人拋諸腦後了?
網曝男子腳踩消防烈士銅像拍照
如今,在中國傳媒大學校園
那間恆溫恆溼的儲藏室裡,
保存著超過10000萬人次的採訪記錄,
超過1000萬張老照片,
還有數百萬的文字資料。
它們亟待整理,
採訪仍在繼續,
藏品和資料的收集也在繼續。
來自《我們的侶行第二季01》
即便已有不少企業家和個人的捐贈,已經投入了3,5個億,但要填補這一“無底洞”,還遠遠不夠。崔永元的“討錢”之旅,仍在繼續。
從“轉基因”開始,關於崔永元的爭議從未停歇過。有人罵他瘋子,有人說他傻子。人們能記住的似乎只是他在網上的一場場罵戰……
無論你對崔永元印象如何,都請了解並記得他在口述歷史上所做的努力和成就。
他以一己之力推動中國口述歷史的發展,他記錄的“我的抗戰”,都是給未來留下的寶貴財富。
僅這一點,就值得每個人為他豎起一根大拇指。
來自《我們的侶行第二季01》
雖然現在它們只是保存在房間裡的一個個文件夾,但未來的某一天,也許這些資料就會掀起一場驚濤駭浪。
但對崔永元來說,未來如何,他不在乎。
“我希望五六十年以後終於有一本被大家公認的書,不管它是宏觀敘述的還是細節敘述的,大家認為它是真實的。它在最後寫一句‘本書部分資料取自崔永元《口述歷史》’,就行了。”
本文未標記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其所有
“我們總說國家要體面,
如果生活在這個國家裡的
每一個人都灰頭土臉的,
我不相信這個國家會體面。
所以我建議多用‘我的’,
少用‘我們的’。”
《魯豫有約:崔永元-我的選擇》
《我們的侶行第二季》01
柴靜:《看見》
《國際先驅導報》:崔永元與他的口述歷史研究
搜狐軍事:《專訪崔永元:我與541段抗戰老兵口述史》
豆瓣《我的抗戰》《我的抗戰2》
閱讀更多 開始吧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