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式”窃取隐私背后,这些应用只有一个目的

近段时间,OV先后发布了各自的年度旗舰机型NEX与Find X。

由于都是采用了隐藏式前置摄像头,一时间引发了很多手机发烧友的围观。

谁也没想到,随后引发最大争议的却是“藏”在隐藏式摄像头背后的另一个话题。

有发烧友在使用两款旗舰时发现了隐藏式摄像头的“曝光”技能,就是可检测App应用是否在“偷窥”用户的隐私。多家媒体随后曝光,若手机应用偷偷在后台调用了摄像功能,这种隐藏式摄像头就会“突然”伸出头来……

一场关于隐私泄露的猜测,又渐渐成为了大众关注的话题。

“花式”窃取隐私背后,这些应用只有一个目的

一切皆为利

一款本来就是款联网记账软件,却要求用户开放短信读取权限才能正常使用。

这样一项与应用本身并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读取授权请求,却鲜有用户当回事儿,通常都是直接点击同意。这个“同意”,实际上就是让应用能够读取、记录并上传手机中的短消息内容。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虽然被授权的仅仅是短消息权限,但平台却可以从用户短消息中知道大量有用的信息。如该用户银行卡和支付账户的余额,在电商平台上购买的商品类型,经常使用何种应用软件等等,都可以通过筛选短消息中的内容来获取。

而这类企业之所以要收集与应用没有任何联系的用户信息,为的只是要出售用户资料,获得可观的额外收益,而且这些数据很少会进行脱敏处理。

以一款简单的记账应用为例,用户在注册时,便已经验证了手机号码,填写了个人常用的昵称,设置了性别。如果再从用户的短消息中提取到真实姓名、消费购物信息,那么组合起来的用户资料,就已经变得十分详实了。

仅仅有姓名、电话号码的用户资料,黑市交易也已经叫卖到了好几元一条。而这一类信息详实的资料,价格自然不会低,大量贷款、保险、房屋中介机构都会乐于购买这种资料。还有一些还会将数据脱敏以后提供给一些机构用于数据分析,到后期就直接将收集到的用户资料出售给营销机构,通常的交易价格为每条30元~50元,部分含有信用卡额度、用户地址等信息的个人资料,甚至可以卖出近百元的高价。

这一切,都已经成了一些中小规模应用开发机构间公开的“秘密”。

甚至,一款App应用能够收集到多少用户隐私信息,还能决定这家开发企业所能拿到的融资数额。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现实中,类似这种窃取用户个人隐私权限的手机应用并不少见,但却很少有用户发现其中的猫腻。一大串隐私授权提示,很多人看也不看就尽数选择了“同意”,大量的个人资料都被“同意”上传到应用企业的服务器上,有些信息就成了机构敛财、变现的筹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