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和外國人的本質區別

中國人和外國人的本質區別

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

我不止一次的在以往的文章中寫到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今天又圍繞這個話題來寫,因為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

中國人和外國人在學習方面有著本質的區別。中國人在學習時,對於老師講的某些知識點,通常採用記筆記的方式,而外國人則善於現場提問。

比如遇到某個知識點,他們會直接問為什麼?原理是什麼?老師你講的不對...

所以,他們探尋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很強的。

中國的家庭教育普遍有這麼一個現象:小孩子總是對任何事情都充滿著好奇心,所以,他們的問題也會非常多,總是在問為什麼,可能剛開始,父母們還會回答他們,但時間長了,父母們可能會煩躁,就會說:哪有那麼多為什麼。

這樣的方式在孩子看來就是:哦,原來這個東西就是這樣的。長期下去,孩子就會養成一種不喜歡提問的習慣。

第一,孩子會結合之前的情況來斷定,“這件事情沒有為什麼,就是這樣的”,這樣的情況,會給孩子造成一個假象:不要問那麼多。

第二,孩子之前的提問沒有在父母那裡得到期望中的解答,會有一種失落感,慢慢的,孩子就不會再跟你提問。

所以,長期下來很多人都養成了這種不喜歡問為什麼,不喜歡主動提問,不喜歡主動思考的習慣。

所以,在這一方面,我覺得不論孩子問多少個為什麼,作為父母都應該不厭其煩的去解答,並且要鼓勵孩子多提問,多思考問題,慢慢養成自主思考的能力。

其實每個人在剛出生的時候,都是一樣的,中國嬰兒和外國嬰兒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唯一的差別就是在後天的教育體制上不同,批判性思維是存在於每個人的思維中,但由於後期的一些環境、教育、家庭的影響,就慢慢被埋沒了。

最簡單的場景就是,老師在臺上講課,極少有學生會主動站起來說:老師你這個地方講的不對、老師為什麼?

即使有學生有這個想法,想要反駁老師,但在公眾場合下,可能由於畏懼或靦腆的原因這個想法就被壓下來了。

凡是沒有經過自己思考的東西都不屬於自己的。

這裡值得提到的一點就是“意見”和“態度”這兩個詞。

意見和態度其實有著很大的區別。

態度:

一條熱點新聞出來,下面評論區一大片的人基本都是在說“這個人怎樣怎樣”、“這件事應該怎樣怎樣”,甚至還會出現互懟、罵聲一片的情況,這些評論的人其實是在保持著一種自我態度,沒有經過深思熟慮而冒出的想法。

態度是不需要經過思考的,信手拈來的東西;也就是說,遇到一件事,你會覺得這件事怎樣怎樣,你覺得它好或者壞,那都是你主觀上的意見,這就是一種態度。

意見:

在公司/單位開會時或者在做報告時,領導提倡大家都提出自己的意見,那麼,這裡的意見應該和態度區別開來,這裡的意見不是瞎提的,一定是有條理、有邏輯、有依據的;簡而言之,意見是根據客觀條件而提出的,它是建立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而態度,則更多的是一種個人的主觀想法。

批判性思維具有一個根本的特點:不輕易相信別人的結論。

有的人做事情靠雙手,這類人通常做事情比較勤快,領導安排什麼就立馬去執行,動手能力較強,屬於四肢發達,頭腦簡單。

有的人做事靠腦子,這類人通常是安排別人做事,在公司屬於管理級別,統籌公司整體的策略,具體執行其實是交給下面的人。

所以,每個公司都存在這樣的兩種人,而這兩種人也有著鮮明的對比,前者因為不善於思考,想法少並且簡單,所以,他們是屬於執行型人群;後者因為善於頭腦風暴,想法多且可執行性強,他們則屬於策略型人群。

有那麼一個現象,你發現你身邊有的人很活潑開朗,哪裡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和聽到他們的聲音,你很少看到他們真正的安靜下來思考問題,也許他們是存在批判性思維的,但他們並沒有將這種思維主動調動起來,或者說懶得去調動它。

還有那麼一個現象,你身邊有那麼一種人,在遇到重大事情的時候,比如,公司重大戰略的調整,執行方案與策略的預期相差巨大,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會讓自己冷靜下來,極少嘰嘰喳喳的擁在一起討論,他們會安靜的去思考,去尋找依據和線索,在沒有這些前提下去討論,就像無頭蒼蠅,沒多大的效果。

所以,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和不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在生活中相差還是很大的,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在處理事物方面的差別。

前者會去主動思考這件事的緣由以及解決方案,而後者則更多的是等前者提出解決方案,然後去執行。

這就是一個主動和被動的區別所在。

如何學習批判性思維?

比如,你想重新換一份工作,或者你想辭掉工作去創業,去開服裝店也好,去開奶茶店也好,這個時候你可能想要得到更多人的意見。

你會找到你要好的朋友,問他:我想換一個工作,去做我沒做過的行業,你覺得我要不要換呢?

這個時候,你認為你的朋友應該怎麼回答?

無非就兩種答案:要或者不要。當然,你也不可能因為他說要,你就換工作,他說不要你就繼續留下來幹。

不論他說要還是不要,你都應該有自己的一個客觀考慮;你可以問他為什麼,結合他的回答,再去考量。

比如你本身是做數據分析,突然之間想要換做平面設計,那麼,你就應該去思考:

你為什麼會突然冒出這種想法?因為你身邊的設計大師薪資高?還是你喜歡設計?

換工作需要重新學習技能,你要去查閱和分析學習平面設計需要多長時間,多少費用,學習期間肯定是沒有收入來源,需要結合現如今自身狀況去決定是否值得投入。

你還要考慮學會後多少薪資,做多長時間才能達到現今職位的薪資,自身情況是否允許自己花費那麼長時間?

你還得考慮平面設計師和數據分析師未來發展趨勢如何,哪個更有前途?

你還得考虐去學習平面設計你會失去什麼?比如一旦換工作,可能就沒有升職或加薪機會。

所以,思維應該是多維度的,不能只是單從某個單一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就如同你要換工作去做平面設計,不能因為你看著別人設計出的作品很厲害,很受人追捧就換工作。

這種想法是很幼稚的,成熟的人不見得有批判性思維,但,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至少在考慮問題上是成熟理性的。

學習批判性思維的首要條件就是主動提出質疑,多問,多看,多思考。

老闆最喜歡什麼樣的員工?

聽話的員工每個老闆都喜歡,但,面對老闆,每個員工都很聽話,你又怎麼能在這些人之間脫穎而出呢?

老闆給你一個任務,你立馬答應去執行,但結果呢,可能不如人意,老闆就會責怪你:叫你怎麼幹你就怎麼幹?還動不動點腦子?

對於老闆而言,最喜歡那種執行力和思維能力強的員工。

上級給一個任務,他們並不會立馬去執行,而是會先去冷靜的思考,去思考老闆為什麼將這個任務單獨給我做?我應該怎麼做?如果做不好會有什麼結果?還會不會有更好的方法來提高效率?如果換了方法會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

我走在街邊會經常去看一些廣告牌、文案,遇到某個廣告語,我就會停下來去思考,這句廣告語的寓意,我也會看一些文案,去思考他們的排版,為什麼這個字/圖會放在這個位置?

這些細節上的思考長期下去就會讓你形成一種主動思維能力,你會主動去思考問題,甚至去研究問題,並且去解決問題。

世界上哪種人最好騙?

當然是單純的人最好騙,因為他們經歷的少,單純的人大多都是人生閱歷少的人,如果一個人的閱歷豐富,那也就不再單純了。

舉個栗子,你看網上從七八年前就開始出現“刷QB”這種行騙行為,到如今,你們去百度指數查一下關鍵詞指數,從老套直接的方式,升級換代成新的方式,但仍然是一個“刷”字。

而被騙的大多數都是小年輕(學生),他們的閱歷必然不會豐富,即使那種漏洞百出的行騙手段他們也未必能識破。

有一種人,即使經歷豐富也容易被騙,那就是缺乏批判性思維,儘管閱歷豐富,但並沒有在過往的閱歷中去總結,去思考,去追尋緣由,這類人,可能會不止一次的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即使他們能識別某種行騙方式,但如果騙子將這種方式進行升級包裝,他們可能會再次被騙。

本文核心輻射關鍵詞:

家庭教育

職場圓滑

主動思考

文章觀點僅個人觀點,並無絕對,不贊同請點X。

文丨酒醒書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