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謙君子溫潤如玉的胡適,絕非「善茬兒」

胡適是二十世紀世界上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思想家。相信很多人讀過他的文章,並獲益匪淺。

“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形容胡適最貼切不過了,可是你知道總是一副和藹面孔的胡適,也是一個“愛挑刺兒”的主兒嗎?

謙謙君子溫潤如玉的胡適,絕非“善茬兒”

挑賽珍珠的刺兒

一九三三年六月底七月初,胡適乘船經日本去美國,參加太平洋國際學會召開的會議。中途在檀香山受到“來思”(Leis)的歡迎——即將一串花環套在來客的脖子上,胡適的頸子上套了七八串花環,可見受歡迎的程度。不過胡適認為這種歡迎儀式只能在四季都有鮮花的地方才可以風行,別的地方比如嚴寒地帶就只有No.No了。

謙謙君子溫潤如玉的胡適,絕非“善茬兒”

離開檀香山,胡適繼續乘船往美國本土進發。在船上用英文打字機準備講演稿,疲倦時就讀一讀珀爾·布克(Mrs. Buck)女士的小說《良田》(Good Earth)。珀爾·布克即中國讀者熟悉的賽珍珠,(良田)又一中文譯名《大地》。這是一部描寫舊中國農村生活的長篇小說,曾先後獲美國普利策小說獎和諾貝爾文學獎。賽珍珠本人在中國長期生活過,幾近四十年之久。

胡適之所以讀珀爾・布克女土的小說《良田》,是由同船的迪林 翰(Mrs·Dillingham)女士引起的。兩人閒談時她問胡適:“你對這本小說有何感想?”

胡適老實告訴她:“還不曾讀過。”

迪林翰女士認真地建議說:“你到美國,必定處處有人問你對此書的意見。你還是讓我送你一本,在船上讀了它。”

“謝謝,我抽時間拜讀。”

謙謙君子溫潤如玉的胡適,絕非“善茬兒”

迪林翰女士果如其言送了一本《良田》給胡適,胡適便認真地讀了起來。

讀完之後,胡適對這部小說的總體評價是四個字:“實不甚佳”。

他挑出的毛病一一即小說的缺點與錯誤一一主要是賽珍珠描寫失實,有些地方不近情理,與時代背景不和:

“她寫中國農家生活,甚多不可靠之處。如第一回寫王龍的結婚實太簡單,寫其妻生第一子時尤不近事實。寫她逃荒從安徽某地到江蘇某地,火車上走了約一百英里,住了下來;其地有‘大學’兩處,此何處耶!

王龍逃荒回去,囊中有錢了,在路上用金子買一隻牛,我讀了忍不住大笑!(此回買牛,凡三次提起金子)。

王龍的大兒子已受城市的學校教育了,而仍然要他的妻子裹小腳,亦是可怪。此書寫的是革命以後,而王龍的女兒與媳婦都裡小腳!(第一回已寫剃頭店勸王龍剪辮子了,是此書開始即在革命以後;其時王龍尚未結婚。到他死時,應該是民國三四十年了。)”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看來胡適還是讀得很仔細的,至於他的看法 正確與否,不妨作為一家之言參考。

審校譯書:“我有意挫折他”

世界叢書社組織一些人翻譯外國著作,請胡適審校部分譯稿。胡適校閱仔細,認真,提出意見供譯者參考、修正。下面舉兩個例子——

莫泊桑的《一個生命》(Maupassant' s Une Vie)是由袁弼翻譯的,他是一個年少氣盛的人,以為譯書很容易,所以不肯下苦功夫,曾全文翻譯過笛卡爾的《方法談》(Descartes's Descourse on Method),胡適看後對他說幾乎全都譯錯了,袁弼不服,胡適整整花了四個鐘頭的時間,一一指出其錯誤,袁弼這才心服口服了。

謙謙君子溫潤如玉的胡適,絕非“善茬兒”

這次胡適看過一遍袁弼《一個生命》的譯稿,仍覺得不滿意,便叫他拿回去,單譯第十章送來,如可用則再譯下去。袁弼已經領教過胡適的嚴肅認真,又欽佩胡適的學識,當即便答應拿回去,遵照胡適的意見,用心仔細重譯第十章。

過了些時袁弼把重譯的第十章送來了,胡適看過後覺得雖然仍有錯誤,但比之舊譯有了大的進步,所以便將譯稿還給袁弼,叫袁弼按照他的意見再進行修正。這裡要補充一句:胡適是有意“難為”一下袁弼的,正如他自己所說:“此種少年人,為社會的盲目害的趾高氣揚,故我有意挫折他,使他就範圍,使他慢慢成一個人才。”

資助年輕譯者

還有一個叫董時的譯者,畢業於美國康乃耳,現在哥倫比亞大學。他翻譯了英德的《美國普通學校體制的演變》(lnd' s The Euolution of American Common School System),但書中凡是難譯的地方他都刪去了,而且多用中國的套語譯書,如“separation”譯為“分離”即可,卻譯為“涇渭判然”,說明董時不知道翻譯界已經進步了,而他還在沿用十年前的譯書法。

胡適將譯稿看了一遍,仔細校出第二章的錯誤,退還給了董時。不過他知道董時家貧好學,治心理學成績尚好,所以在回信中答應先借點錢給董時,以後董時譯書償還。這也是幫助年輕譯者的一種辦法。

謙謙君子溫潤如玉的胡適,絕非“善茬兒”

正如他所說:生命本沒有意義,你要能給它什麼意義,他就有什麼意義。與其終日冥想人生有何意義,不如試用此生做點有意義的事。

一代國學大師胡適,看似嚴苛,卻以身作則,知行合一。以深厚的文化蘊涵和認真嚴謹的工作態度,影響著身邊的人。

文章內容摘自:《胡適逸聞》


聽聽我的故事,寫下你的故事,我們都是有故事的人!

微信搜索關注:我的好故事(ID:zghgsw)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