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你給寶寶吃的不只是餃子,而是一個小的「膳食寶塔」

再過一週,就是春節了,說到春節,你一定會想到它的傳統節日美食:餃子!如果娃吃著餃子,不經意冒出一句話:媽媽,為啥過年要吃餃子呀?你打算如何給娃講述呢?來來來,我們先來科普下!

說起餃子,大家一定不陌生,每逢過節,家家都會包餃子,可是你們知道嗎?餃子已經有1800多年的歷史,比起中國八大菜系和滿漢全席的歷史還要久遠。

春節,你給寶寶吃的不只是餃子,而是一個小的“膳食寶塔”

一、餃子是誰發明的呢?

餃子是誰發明的呢?據史料記載,餃子是由東漢末年長沙太守也就是湖南省省長,張仲景發明的,聽起來是不是有點耳熟呢?對嘍,這位可不是一般的省長,他是一位醫生,更是傳說中的醫聖。張仲景退休回家,正逢入冬,寒風刺骨,雪花紛飛,貧民衣不蔽體,面黃肌瘦,許多人凍壞了耳朵,所謂醫者父母心,張仲景回鄉之後,依然記掛此事,研製了一個可以禦寒的食療方:祛寒嬌耳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補身的藥物放在鍋裡煮熟,撈出來切碎, 裹上面皮再下鍋,張仲景問他的弟子:“你覺不覺得這種吃的長得好像耳朵呀?”弟子說:“是呀,還能治療耳朵呢!”,“那就叫他嬌耳好了” ,張仲景說。於是張仲景讓弟子們在南陽東關找了個據點 ,支上一口大鍋,用水煮嬌耳,分發給百姓。這一天正是冬至。弟子們邊煮邊高聲叫喊著:“張公施藥了,張公施藥了,可以防止耳朵凍壞的藥啊,而且還很好吃!” 百姓紛紛從家裡走出來, 每人能得到一碗湯,2個嬌耳。百姓吃了嬌耳,那是渾身發暖,兩耳生熱,再也沒人凍傷耳朵了。這次舍藥,從冬至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人們為了紀念行醫濟世,造福一方的醫聖張仲景,紛紛仿照嬌耳的樣子製作食物,在每一個冬至和年關食用,這就是餃子的來歷。

春節,你給寶寶吃的不只是餃子,而是一個小的“膳食寶塔”

二、為啥春節要吃餃子呢?

現在,人們不再需要祛寒嬌耳湯來保護耳朵了,但是冬至吃餃子的習俗沿襲至今,現在民間還流傳著一句話: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現在,在中國的很多地方依舊保留著在一些特殊的日子吃餃子的習俗,比如入伏、立秋、立冬、冬至、春節,都要吃餃子,只有吃上餃子才算過節。春節是新年和舊年的交子之時,交子是餃子的諧音,所以交子之時是要吃餃子的。老人說餃子不上桌,不叫過年嘛,所以說春節肯定要吃餃子的。

而在東北年夜飯的餃子格外講究。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晚上11點到凌晨1點之間吃,吃餃子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春節包好的餃子要順時針碼放在蓋臉上,數量也是有講究的,有的人喜歡包66個,有的人喜歡包99個,都是為了討個圈福的好口彩。

三、餃子是營養均衡的美食

春節,你給寶寶吃的不只是餃子,而是一個小的“膳食寶塔”

一個餃子,就是一個小的“膳食寶塔”。大家看這張由中國營養學會推出的2歲以上健康人群的膳食寶塔圖:寶塔共分5層,一層代表一類食物,從下往上依次為:谷薯類、蔬菜水果類、畜禽魚蛋類、奶類大豆和堅果類以及烹飪用油和鹽。

餃子是由2部分組成:皮和餡。皮是小麥粉,和麵時可以加點牛奶,很多寶寶不喜歡喝奶,通過這招可以增加寶寶奶的攝入量,屬於寶塔最底層“谷薯類”和第四層“奶類”;餡是一個複合物,由蔬菜、肉或雞蛋海鮮、油鹽調和而成,涵蓋了寶塔的第二層、第三層和第五層。這樣看來,一個小小的餃子,是不是就是一個小型的“膳食寶塔”呢?如果再注重一下各種食材的搭配比例,餃子,絕對是一款無可挑剔的營養均衡的美食!

結束語:春節將至,公母倆育兒提前給大家拜個早年: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身體健康、萬事如意、闔家歡樂!同時,公母倆育兒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陪伴、鼓勵和支持,我們會一如既往的努力!

春節,你給寶寶吃的不只是餃子,而是一個小的“膳食寶塔”


分享到:


相關文章: